课件30张PPT。新 闻 两 则毛泽东
1.整理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分析、评价新闻。
3.认识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重点:
1.复述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1.下面是有关毛泽东的介绍,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毛泽东,字 (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 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润之湖南2.下面是本文的相关文体知识,请补充完整。
(1)新闻的基本要求:
A.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2)新闻的六要素: 、地点、人物、起因、 、
。 内容真实准确时间经过结果3、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阻遏(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绥靖( )( )瑰宝( )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èwúdíkuìjiānsuíjìngguīyúlíngpángbó检查预习要塞( )sài襄阳( )? 杜聿明( )? 锐不可当( )?? dāngxiāngyù区域( )yù鄂( )豫( )yùè
阌乡( ) wén朗 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flv4.请你认真填写下列表格。1948年11月4日下午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逃窜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2/3,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标题由哪些要素组成?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人物事件导语//主体:……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
主体:详细阐述渡江战役
(分三层)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作用: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语言简明扼要,概括了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领起了下文。1.导语的作用: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兵力 战线 战况 1.本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第二层开头“二十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紧相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2.三路大军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的顺序 来写?A、中路军渡江最早,所以最先写
B、西路军和中路军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较微弱,所以紧接着介绍。 1.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表达效果: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这则消息有背景和结语吗?2.概括出该消息的结语。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课文结构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略)(详)(详)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兵力
战线
战况课文结构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略)(详)(详)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兵力
战线
战况 问题一: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文章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安排,清晰合理。学法指导:阅读新闻作品,首先要概括新闻的要素,理清写作的顺序,养成留意要素和写作顺序的习惯。 问题二:第二则新闻中谈到一年多来,我军取得了哪些伟大胜利? 1.恢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2.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3.纠正了“左”的错误,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问题三: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富于感彩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加点词语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了什么语言特点?拓展:以“说说我班(校)的新鲜事”为主题,写一则新闻。要求新闻的五个部分至少具备标题(醒目)、导语、主体,能清晰地体现新闻的六要素。
学法指导:学习新闻(消息)这种应用性文体,我们不但要学会阅读,更要会学以致用。示例:
班级里发生的新鲜事
这个星期一,我们班的高思远同学被评为“校十佳读书标兵”,说起这个称号,真是来之不易。
高思远同学是我们班级里公认的“小书虫”,每当下课的时候,她会从书包里把一本厚厚的课外书小心翼翼地抽出来,再翻开书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直到上课铃响。高思远同学不但课外知识学得好,课内知识也掌握得很好,还常常主动帮助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这是她从课外书中学习到的:乐于助人是快乐之本!她还十分善于观察,因为只有会发现美的人,才能把身边的人和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高思远那能说会道的特长,也是从看书中训练出来的,因为书中有许多经典语句,能培养说话能力。不久前高思远同学又参加了我们年级的演讲比赛,也获得了好名次,她的演讲让观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让我们也成为下一个“校十佳读书标兵”吧!
本文的语言特点(1)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1)准确:A.题目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这“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本文的语言特点(2)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本文的语言特点(3)(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划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该换后语句的感彩不对。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 _____ __ 。 导语从 、 、 方面总领了全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领起下文 不能删去。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课堂检测兵力、战线、战况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不是夸张,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都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