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芦苇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6 12:42:35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芦 花 荡孙犁第一课时1.复述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特点。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文体常识积累卡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孙犁(1913—2002),原名   ,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   派”的创始人。《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坐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孙树勋荷花淀2.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分别是   、故事情节、   。小说与一般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是小说的情节具有虚构性。
(2)按篇幅来分,小说可分为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四类。 故事情节人物 环境微型小说中篇小说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yào 噤 cuān仄 sà dī尖利:
编算:
仄歪:
转弯抹角:
能耐:
寒噤:
央告:
张皇失措:3.解释下列词语。尖锐,锐利。 方言,文中指计划、盘算。倾斜,歪斜。
文中指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行驶。技能,本领。因寒冷而哆嗦。央求。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拓展:辨析词语。
(1)[惊异—惊慌]
(2)[烦躁—急躁]“惊异”反映的是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情况而感到奇怪;“惊慌”指因心里紧张而表现出来的神情。二者都有“急躁”之意,但“烦躁”是因烦心所致,“急躁”还有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动的意思。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走进芦花荡:1、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一个一对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可爱勇敢的英雄可恶愚蠢的人物老头姐妹鬼子兵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一次一场 的护送的复仇惊心动魄的酣畅淋漓故


节情节结构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情节结构1、(9~19) 开端 ——护送
2、(20~54)发展 ——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小说的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的岁月里环境5.阅读文章,完成下表。   本文赞美了老艄公   的强烈感情、   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憎分明英勇机智  问题一:速读文章,把握故事情节。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巧施妙计为女孩报仇。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2.说说文中“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哪些方面,再谈谈“复仇的酣畅淋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1)“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2)“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问题二:细读文章,明确人物形象特点。

故事主要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请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句式说话,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学法指导:在小说阅读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理解是重中之重。
(1)老头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上。他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他甘愿为民族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2)老头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老头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我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原来他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就不敢动弹了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拓展: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试补写出来。芦 花 荡孙犁第二课时1.复述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重点:
1.学习文中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1.文章第一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什么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具体内容有“星星”“水鸟”“苇子” 。
这段话属于景物描写,作用是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老头子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了典型的环境气氛。2.第二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了船行的什么特点?可以看出撑船人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轻盈、轻快的特点。可以看出撑船人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本体是“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喻体是“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了人物复仇的快感,以及用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问题一: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结合原文语句进行分析。 外貌描写。示例: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些语句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精明强干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示例:“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些语句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极度自信。 心理描写。示例:“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些语句形象地描绘出人物此时极度的自责和愧疚的心情。
动作描写。示例: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描画出浓郁的传奇色彩。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第3、4段)(第55、57、61段等)(第21段等)(第47段)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具体表现: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信: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具体性格特征: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 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 传奇色彩1、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2、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  问题二:《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并仿照示例,加以赏析。
示例:
语句: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氛围,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的幻觉。写出了水乡环境优美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
语句: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这是老人置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赏析:采用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语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2)烘托人物的情感或精神境界;(3)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总结归纳:从以上题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学法指导:我们在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要善于概括总结,掌握方法是关键,不要只懂得死记硬背。环境描写例子:
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文章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情感分析:一份深沉的爱国情:对乡土、对同胞、
对革命队伍充满
热 爱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对侵略者的无比
仇 恨小说主题:表现了中国人民是英雄机智、不可征服的老英雄少年姐妹抗日队伍芦花荡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问题三:阅读下面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小孩参加学校的爱国活动。回到家中,他突然狠狠地对母亲说:“我恨死中国人了!”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有错,是日本人跑到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辩解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母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
孩子的母亲后来对我同事说,现在她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谈起中国,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口中还会说出什么话。她对未来常常怀有某种莫名的恐惧。 示例:(1)读来实在令人愤慨!当今日本的年轻人,多数视中国人为敌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不愿正视历史,歪曲历史,错误地引导了孩子。我们应尽一切力量让日本的孩子了解历史真相。
(2)日本在华犯下的是滔天大罪,慰安妇事件和遗留化学武器处置问题是最好的证据。中国领导人不要战争索赔,日本人不感激,日本国民也不知道事实,但中国人应睁大眼睛看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