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光与色彩 光与色彩,绘出无限可能,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它们共同描绘出天空的壮丽与神秘。
1.(2024五上·太原期末)下列选项中全部是光源的一组是( )。
①彩虹 ②月光 ③激光 ④闪电 ⑤烟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2.(2024五上·太原期末)2023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右图为杭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你认为火种成功点燃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圣火采集装置是光源
3.(2024五上·太原期末)三位同学在“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中有以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发出的光具有能量。
B . 蜡烛燃烧发出的光不具有能量。
C. 蜡烛燃烧发光过程中不需要能量。
4.(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运动员都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瞄准,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5.(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向空中喷水雾,看到彩虹由外圈到内圈的颜色是(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赤、橙、黄、绿、青、蓝、紫
C.紫、靛、蓝、绿、黄、橙、红
6.(2024五上·太原期末)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小孔成像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
(2)利用潜望镜我们能在海面下看到海面上的情况,是因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
(3)我们能看见月光,是因为月亮发出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 )
(4)太阳光可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但是这七种颜色的光不能混合成白光。 ( )
二、热传递
7.(2024五上·太原期末)热传递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物体的温度和能量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中,属于热传导现象的是( )。
A.电熨斗熨衣服
B.旋转的走马灯
C.太阳的热量传递到地球
8.(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会变热。下列示意图(支撑装置已省略)能正确表示热在烧杯中水里的传递方式的是( )。
A. B. C.
9.(2024五上·太原期末)寒冬腊月,坐在火炉旁,火炉的热能传递给手,这种传热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0.(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这是因为( )。
A.岩棉板颜色漂亮,可使房子美观
B.岩棉板硬度很大,可使房子结实
C.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保温
11.(2024五上·太原期末)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热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 ( )
(2)穿上羽绒服会使我们感觉很暖和,是因为衣服中的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
(3)双层玻璃可以阻隔热的传递,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 )
(4)不论哪种传热方式,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 )
(5)电烙铁作画过程中不存在热能。 ( )
三、地球系统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30日03时44分在山西太原市清徐县(北纬37.53度,东经112.47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28千米,很多人都有较强的震感。家住在太原市的小明也感受到了震动,他想到了刚刚学过的有关地震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和小明回忆一下吧。
12.(2024五上·太原期末)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风力的影响 C.降水的减少
13.(2024五上·太原期末)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抓紧时间拿好财物 B.乘坐电梯下楼 C.在安全场所躲避
14.(2024五上·太原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是( )。
A.房屋倒塌 B.物种增加 C.铁路变形
15.(2024五上·太原期末)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我们常见的花岗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16.(2024五上·太原期末)小明起床后发现外面起雾了,雾形成的原因是( )。
A.水蒸气遇冷凝结 B.地表水遇热上升 C.空气污染严重
17.(2024五上·太原期末)小明上网查找地震的信息,发现地震后总会有降雨现象,下列选项中雨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
B.形成时气温必须高于0摄氏度
C.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
18.(2024五上·太原期末)地震和火山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内部力量;风、流水、温度变化等这些外部力量也可以改变地表形态,下列景观中与风的作用有关的是( )。
A.岩石女王头像 B.溶洞 C.海蚀拱桥
19.(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太阳的照射下,积雪慢慢融化,过了一段时间地面也变干了。小明想知道积雪是怎么消失的。他查资料时发现了一张水循环的示意图。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分蒸发的是( )。
A.温度上升后露水消失
B.衣服在太阳下变干了
C.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体表面会有小水珠
(2)仔细观察图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海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了云
B.空气中的小水滴遇冷后,只会以下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C.当温度急剧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霜
(3)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其中不属于固态水的是( )。
A.雨 B.霜 C.雪
(4)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之中,它的总量会( )。
A.减少 B.增多 C.保持不变
20.(2024五上·太原期末)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到内的顺序是地壳、地核、地幔。 ( )
(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 )
(3)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没有任何好处。 ( )
(4)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间断地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是静止的,不参与其中。 ( )
(5)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
(6)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组成的。( )
(7)大自然中的水总是在循环往复,所以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 ( )
四、人体“司令部”人的身体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人的大脑,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主导地位,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21.(2024五上·太原期末)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并产生相应的活动或变化,下列哪些是刺激,哪些是反应,请将序号分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避开碎玻璃,绕着走 ②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③深呼吸,感到满足
④闻到香味 ⑤听到一声巨大的声响 ⑥抬手挠头部痒痒的地方
⑦尝到苦的花生 ⑧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刺激:
反应:
22.(2024五上·太原期末)一个人大脑某部分血管发生阻塞,出现了失忆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 )。
A.语言 B.记忆 C.情绪
23.(2024五上·太原期末)下列活动中,不利于大脑健康的是( )。
A.充足的睡眠
B.加强体育锻炼
C.熬夜上网打游戏
24.(2024五上·太原期末)小明开动大脑制作了一个降落伞,请将下列工程实践环节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①测试改进。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试,比较分析并进行改进。②展示交流。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展示、交流。③明确问题。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④制作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按照设计图制作符合方案的降落伞。⑤设计方案。集思广益,将想法用画图、文字等方法完成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⑥前期研究。阅读资料,了解降落伞的形状、结构、作用、工作原理等。
( ③ )→( )→( ⑤ )→( )→( )→( ②)
25.(2024五上·太原期末)制作完成后小旭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降落伞下落的速度较快,鸡蛋摔碎了,他应该( )
A.改变伞面大小 B.改变伞绳长短 C.改变伞绳数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太阳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光源。激光、闪电、烟花是光源;彩虹、月光不是光源。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如图所示的杭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仪式,火种成功点燃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利用凹面镜反射并汇聚太阳光,光照强度增强,热量集中,温度高来点燃火种。故选A。
3.【答案】A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也能储存在一些物质中。蜡烛燃烧发出的光也具有能量,叫光能。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就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运动员都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瞄准,靶标反射的光通过准星进入人的眼睛,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向空中喷水雾,水雾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由于阳光照射到空中悬浮的小水珠中,发生了色散,就形成了彩虹。彩虹按从外圈至内圈顺序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选A。
6.【答案】(1)√
(2)√
(3)×
(4)×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因为在同一种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光线穿过小孔时光源上下部分交换,但成像形状不变,像与光源形状相同,因此形成一个倒立实像。题目说法正确。
(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利用潜望镜我们能在海面下看到海面上的情况,是因为平面镜反光能力强,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题目说法正确。
(3)月亮自身不会发光,我们能看见月光,是因为月亮反射太阳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所以月亮不属于光源。题目说法错误。
(4)太阳光是白光,是一种复合光,可以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也能混合成白光。题目说法错误。
7.【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电熨斗熨衣服属于热传导;旋转的走马灯属于热对流;太阳的热量传递到地球属于热辐射。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烧杯内的水是以对流的方式变热的,热水上升,上方冷水下降,加热后上升,循环对流使烧杯中的水变热。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寒冬腊月,坐在火炉旁,手不接触火炉,火炉的热能传递给手,这种传热方式是热辐射。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这是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保温。故选C。
11.【答案】(1)
(2)×
(3)
(4)
(5)×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例如热能、电能、动能、光能、化学能等等。热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题目说法正确。
(2)穿上羽绒服会使我们感觉很暖和,是因为衣服中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速度慢,利于保温防寒,题目说法错误。
(3)双层玻璃中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速度慢,可以阻隔热的传递,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题目说法正确。
(4)不论哪种传热方式,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题目说法正确。
(5)电烙铁作画是利用热能使木料、纸张发生化学变化,出现颜色差异,作画过程中存在热能传递。题目说法错误。
12.【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即地壳的运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在家里,应迅速撤离,不能顾及财物,或尽快躲到坚固的桌椅下、小开间的墙角,在野外,应尽量躲避在无树木、无电线的空旷地带,在教室,听从老师指挥,有序撤离,避免发生踩踏事故。不能使用电梯逃生,因为电梯随时会停电。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如:会使房屋倒塌、铁轨变形,形成堰塞湖等,但不会增加物种。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故选A。
16.【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在地面遇冷凝结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故选A。
17.【答案】B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雨的形成是由于气流托不住水滴或冰晶,水滴或冰晶下落形成的。雨的形成可以是水滴,也可以是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可能会融化。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力量: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岩石女王头像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溶洞、海蚀拱桥都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故选A。
19.【答案】(1)C
(2)B
(3)A
(4)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1)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温度上升后露水消失、衣服在太阳下变干了都属于蒸发现象;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体表面会有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不属于蒸发现象。故选C。
(2)由题目中水循环示意图可知,海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了云;当温度急剧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霜;空气中的小水滴遇冷后,会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降水的形式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B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3)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所以雪和霜都属于固态水,雨属于液态水。故选A。
(4)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但总量不变。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故选C。
20.【答案】(1)×
(2)
(3)×
(4)×
(5)
(6)
(7)×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厚度最大。题目说法错误。
(2)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题目说法正确。
(3)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是火山喷发的积极影响。题目说法错误。
(4)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人们使用后进入地表;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题目说法错误。
(5)在水循环中,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积越多,直到上升的气流拖不住的时候才会产生降水。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题目说法正确。
(6)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离地面较近的是雾。题目说法正确。
(7)虽然大自然中的水总是在循环往复,但是水不是取之不尽的,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题目说法错误。
21.【答案】②④⑤⑦;①③⑥⑧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看到路上有碎玻璃、闻到香味、听到一声巨大的声响、尝到苦的花生属于刺激,避开碎玻璃,绕着走、深呼吸,感到满足、抬手挠头部痒痒的地方、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属于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22.【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大脑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一个人大脑某部分血管发生阻塞,出现了失忆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记忆。故选B。
23.【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补充全面、合理的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我们反应灵敏、动作准确;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睡眠可以让大脑更好地休息每天应保证8~10小时睡眠,都可以让脑更健康。熬夜上网打游戏不利于脑的健康。故选C。
24.【答案】⑥④①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几个步骤。
25.【答案】A
【知识点】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增大伞面面积可以增加空气阻力,降低着陆速度,所以制作完成后小旭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降落伞下落的速度较快,鸡蛋摔碎了,他应该改变伞面大小。故选A。
1 / 1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光与色彩 光与色彩,绘出无限可能,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它们共同描绘出天空的壮丽与神秘。
1.(2024五上·太原期末)下列选项中全部是光源的一组是( )。
①彩虹 ②月光 ③激光 ④闪电 ⑤烟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太阳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光源。激光、闪电、烟花是光源;彩虹、月光不是光源。故选B。
2.(2024五上·太原期末)2023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右图为杭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你认为火种成功点燃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圣火采集装置是光源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如图所示的杭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仪式,火种成功点燃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利用凹面镜反射并汇聚太阳光,光照强度增强,热量集中,温度高来点燃火种。故选A。
3.(2024五上·太原期末)三位同学在“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中有以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发出的光具有能量。
B . 蜡烛燃烧发出的光不具有能量。
C. 蜡烛燃烧发光过程中不需要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也能储存在一些物质中。蜡烛燃烧发出的光也具有能量,叫光能。故选A。
4.(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运动员都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瞄准,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就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运动员都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瞄准,靶标反射的光通过准星进入人的眼睛,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故选B。
5.(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向空中喷水雾,看到彩虹由外圈到内圈的颜色是(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赤、橙、黄、绿、青、蓝、紫
C.紫、靛、蓝、绿、黄、橙、红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向空中喷水雾,水雾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由于阳光照射到空中悬浮的小水珠中,发生了色散,就形成了彩虹。彩虹按从外圈至内圈顺序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选A。
6.(2024五上·太原期末)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小孔成像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
(2)利用潜望镜我们能在海面下看到海面上的情况,是因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
(3)我们能看见月光,是因为月亮发出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 )
(4)太阳光可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但是这七种颜色的光不能混合成白光。 ( )
【答案】(1)√
(2)√
(3)×
(4)×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因为在同一种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光线穿过小孔时光源上下部分交换,但成像形状不变,像与光源形状相同,因此形成一个倒立实像。题目说法正确。
(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利用潜望镜我们能在海面下看到海面上的情况,是因为平面镜反光能力强,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题目说法正确。
(3)月亮自身不会发光,我们能看见月光,是因为月亮反射太阳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所以月亮不属于光源。题目说法错误。
(4)太阳光是白光,是一种复合光,可以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也能混合成白光。题目说法错误。
二、热传递
7.(2024五上·太原期末)热传递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物体的温度和能量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中,属于热传导现象的是( )。
A.电熨斗熨衣服
B.旋转的走马灯
C.太阳的热量传递到地球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电熨斗熨衣服属于热传导;旋转的走马灯属于热对流;太阳的热量传递到地球属于热辐射。故选A。
8.(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会变热。下列示意图(支撑装置已省略)能正确表示热在烧杯中水里的传递方式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烧杯内的水是以对流的方式变热的,热水上升,上方冷水下降,加热后上升,循环对流使烧杯中的水变热。故选C。
9.(2024五上·太原期末)寒冬腊月,坐在火炉旁,火炉的热能传递给手,这种传热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寒冬腊月,坐在火炉旁,手不接触火炉,火炉的热能传递给手,这种传热方式是热辐射。故选C。
10.(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这是因为( )。
A.岩棉板颜色漂亮,可使房子美观
B.岩棉板硬度很大,可使房子结实
C.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保温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这是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保温。故选C。
11.(2024五上·太原期末)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热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 ( )
(2)穿上羽绒服会使我们感觉很暖和,是因为衣服中的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
(3)双层玻璃可以阻隔热的传递,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 )
(4)不论哪种传热方式,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 )
(5)电烙铁作画过程中不存在热能。 ( )
【答案】(1)
(2)×
(3)
(4)
(5)×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例如热能、电能、动能、光能、化学能等等。热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题目说法正确。
(2)穿上羽绒服会使我们感觉很暖和,是因为衣服中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速度慢,利于保温防寒,题目说法错误。
(3)双层玻璃中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速度慢,可以阻隔热的传递,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题目说法正确。
(4)不论哪种传热方式,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题目说法正确。
(5)电烙铁作画是利用热能使木料、纸张发生化学变化,出现颜色差异,作画过程中存在热能传递。题目说法错误。
三、地球系统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30日03时44分在山西太原市清徐县(北纬37.53度,东经112.47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28千米,很多人都有较强的震感。家住在太原市的小明也感受到了震动,他想到了刚刚学过的有关地震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和小明回忆一下吧。
12.(2024五上·太原期末)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风力的影响 C.降水的减少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即地壳的运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故选A。
13.(2024五上·太原期末)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抓紧时间拿好财物 B.乘坐电梯下楼 C.在安全场所躲避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在家里,应迅速撤离,不能顾及财物,或尽快躲到坚固的桌椅下、小开间的墙角,在野外,应尽量躲避在无树木、无电线的空旷地带,在教室,听从老师指挥,有序撤离,避免发生踩踏事故。不能使用电梯逃生,因为电梯随时会停电。故选C。
14.(2024五上·太原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是( )。
A.房屋倒塌 B.物种增加 C.铁路变形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如:会使房屋倒塌、铁轨变形,形成堰塞湖等,但不会增加物种。故选B。
15.(2024五上·太原期末)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我们常见的花岗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故选A。
16.(2024五上·太原期末)小明起床后发现外面起雾了,雾形成的原因是( )。
A.水蒸气遇冷凝结 B.地表水遇热上升 C.空气污染严重
【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在地面遇冷凝结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故选A。
17.(2024五上·太原期末)小明上网查找地震的信息,发现地震后总会有降雨现象,下列选项中雨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
B.形成时气温必须高于0摄氏度
C.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
【答案】B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雨的形成是由于气流托不住水滴或冰晶,水滴或冰晶下落形成的。雨的形成可以是水滴,也可以是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可能会融化。故选B。
18.(2024五上·太原期末)地震和火山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内部力量;风、流水、温度变化等这些外部力量也可以改变地表形态,下列景观中与风的作用有关的是( )。
A.岩石女王头像 B.溶洞 C.海蚀拱桥
【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力量: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岩石女王头像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溶洞、海蚀拱桥都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故选A。
19.(2024五上·太原期末)在太阳的照射下,积雪慢慢融化,过了一段时间地面也变干了。小明想知道积雪是怎么消失的。他查资料时发现了一张水循环的示意图。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分蒸发的是( )。
A.温度上升后露水消失
B.衣服在太阳下变干了
C.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体表面会有小水珠
(2)仔细观察图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海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了云
B.空气中的小水滴遇冷后,只会以下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C.当温度急剧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霜
(3)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其中不属于固态水的是( )。
A.雨 B.霜 C.雪
(4)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之中,它的总量会( )。
A.减少 B.增多 C.保持不变
【答案】(1)C
(2)B
(3)A
(4)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1)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温度上升后露水消失、衣服在太阳下变干了都属于蒸发现象;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体表面会有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不属于蒸发现象。故选C。
(2)由题目中水循环示意图可知,海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了云;当温度急剧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霜;空气中的小水滴遇冷后,会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降水的形式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B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3)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所以雪和霜都属于固态水,雨属于液态水。故选A。
(4)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但总量不变。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故选C。
20.(2024五上·太原期末)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到内的顺序是地壳、地核、地幔。 ( )
(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 )
(3)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没有任何好处。 ( )
(4)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间断地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是静止的,不参与其中。 ( )
(5)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
(6)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组成的。( )
(7)大自然中的水总是在循环往复,所以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 ( )
【答案】(1)×
(2)
(3)×
(4)×
(5)
(6)
(7)×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厚度最大。题目说法错误。
(2)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题目说法正确。
(3)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是火山喷发的积极影响。题目说法错误。
(4)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人们使用后进入地表;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题目说法错误。
(5)在水循环中,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积越多,直到上升的气流拖不住的时候才会产生降水。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题目说法正确。
(6)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离地面较近的是雾。题目说法正确。
(7)虽然大自然中的水总是在循环往复,但是水不是取之不尽的,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题目说法错误。
四、人体“司令部”人的身体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人的大脑,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主导地位,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21.(2024五上·太原期末)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并产生相应的活动或变化,下列哪些是刺激,哪些是反应,请将序号分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避开碎玻璃,绕着走 ②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③深呼吸,感到满足
④闻到香味 ⑤听到一声巨大的声响 ⑥抬手挠头部痒痒的地方
⑦尝到苦的花生 ⑧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刺激:
反应:
【答案】②④⑤⑦;①③⑥⑧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看到路上有碎玻璃、闻到香味、听到一声巨大的声响、尝到苦的花生属于刺激,避开碎玻璃,绕着走、深呼吸,感到满足、抬手挠头部痒痒的地方、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属于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22.(2024五上·太原期末)一个人大脑某部分血管发生阻塞,出现了失忆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 )。
A.语言 B.记忆 C.情绪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大脑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一个人大脑某部分血管发生阻塞,出现了失忆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记忆。故选B。
23.(2024五上·太原期末)下列活动中,不利于大脑健康的是( )。
A.充足的睡眠
B.加强体育锻炼
C.熬夜上网打游戏
【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补充全面、合理的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我们反应灵敏、动作准确;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睡眠可以让大脑更好地休息每天应保证8~10小时睡眠,都可以让脑更健康。熬夜上网打游戏不利于脑的健康。故选C。
24.(2024五上·太原期末)小明开动大脑制作了一个降落伞,请将下列工程实践环节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①测试改进。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试,比较分析并进行改进。②展示交流。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展示、交流。③明确问题。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④制作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按照设计图制作符合方案的降落伞。⑤设计方案。集思广益,将想法用画图、文字等方法完成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⑥前期研究。阅读资料,了解降落伞的形状、结构、作用、工作原理等。
( ③ )→( )→( ⑤ )→( )→( )→( ②)
【答案】⑥④①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几个步骤。
25.(2024五上·太原期末)制作完成后小旭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降落伞下落的速度较快,鸡蛋摔碎了,他应该( )
A.改变伞面大小 B.改变伞绳长短 C.改变伞绳数量
【答案】A
【知识点】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增大伞面面积可以增加空气阻力,降低着陆速度,所以制作完成后小旭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降落伞下落的速度较快,鸡蛋摔碎了,他应该改变伞面大小。故选A。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