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 ,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2.“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D.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1.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部分,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部分,地表在吸收了太阳辐射,在不断增温同时也向外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即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不断地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逐渐升温,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
故答案为:B。
2.A、烟气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故A错误;
B、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故B错误;
C、在田地里释放一定量地烟气,相当于把近地面地大气浓度增加了,这样这些烟气可以拦截一部分地面散失地热量,烟气在吸收地面散失的热量的同时自身也在升温,当烟气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也会释放一定量的热量还给近地面,相当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即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故C正确;
D、烟气是无法阻挡冷空气南下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2年1月19日,汤加火山剧烈喷发,5月11日又发生7.4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为200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后,P波由震源到地面的速度变化是(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4.火山喷发后,火山灰不断蔓延。火山灰迁移过程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数量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3.A
4.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厚。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3.结合右图信息可知,自地表向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P波波速呈增加的趋势,所以地震发生后,P波由震源向地面波速变小。
故答案为:A。
4.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首先来自地下岩石圈,喷发之后散发到大气层中,迁移到大气圈,之后逐渐沉降,进入水圈和生物圈,生物遗体和水中物质的沉积最终转化为沉积岩又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涉及的地球圈层数量为4个。
故答案为:D。
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衷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区域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
A.绿洲内部 B.泥沙淤积的河床
C.绿洲边缘 D.沙漠内部
6.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气候趋于干旱 B.沙丘活动性增强
C.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D.植被覆盖率降低
【答案】5.C
6.C
【知识点】风沙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灌丛沙丘通常出现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边缘地带。当当地环境的水分条件有所改善时,灌木和其他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灌丛沙丘。这些沙丘往往由沙子和植物的根系构成,以及植物的茂密生长也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5.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在绿洲边缘的地区风力减弱,风沙易沉积,且绿洲边缘土壤水分含量较好,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C正确;泥沙淤积的河床以流水堆积为主,不是风力沉积,B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能形成沙丘,A错误;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6.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风蚀作用减弱,水资源增多,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沙丘活动性减弱,B说法错误;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代表气候趋于湿润,A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下沉式温室大棚是温室内地面下沉到一定深度的一种大棚。如图为我国某地下沉式温室大棚的景观设施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一般温室大棚相比,下沉式温室大棚( )
①水热条件好 ②保温效果好
③抗风能力强 ④建造成本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温室大棚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修建砾石沟,反映了大棚内( )
A.热量条件差 B.灌溉水源不足
C.昼夜温差小 D.土壤含水量大
【答案】7.B
8.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下沉式大棚的主体位于地下,其作物区也位于地下。地下受四面土体的阻挡,太阳光照时间短,容易出现采光不足的问题。
7.下沉式温室大棚由于位于地面以下一定深度,与一般温室大棚相比,种植区周围的土体能够阻挡风力,受外界温度变化、风力影响不大,保温效果明显,抗风能力强,②③正确;大棚埋于地下,棚内光不足,水分含量过大,①错误;其制造材料多为矿渣、砂石等,简易修建,建造成本低,④错误。
故答案为:B。
8.温室大棚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主要目的是增大孔隙,加强水分下渗,通过砾石沟排水,所以反映出大棚内土壤水分含量大;热量条件差是该大棚深埋地下的原因,而不是铺垫砂石、修建砾石沟的原因;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修建砾石沟对昼夜温差影响不大;该做法不能反映出大棚内灌溉水源不足;所以D叙述正确,ABC三项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D。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把距离地球表面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B.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陆地水
C.生物圈分布在大气圈和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D.岩石圈上部的地壳尤其是土壤层也是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部分
【答案】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内圈,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地球外部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9.A、在距离地球表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A说法正确;
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B说法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主要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说法错误;
D、岩石圈上部的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泥炭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未完全分解的有机残体(主要是植物残体),主要形成于沼泽地区,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及其他营养成分。如图为某国示意图。该国中部以盛产优质泥炭闻名于世,人们将泥炭装入精美的袋子中,出口世界各地,换取大量的外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国地带性植被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苔原
11.该国中部之所以能形成深厚的泥炭层,主要是由于( )
A.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慢 B.植物的种类丰富
C.植物的生长速度快 D.森林覆盖率高
12.该国出口的泥炭主要用作( )
A.生活燃料 B.农业化肥 C.园艺肥料 D.化工原料
【答案】10.B
11.A
1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
10.图示地区为爱尔兰岛,其纬度位于中纬度,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故答案为:B。
11.A、泥炭层是来源于植物残体,而该地由于纬度相对较高,因此气温相对较低,植物残体分解速度慢,A正确。
B、该地地处中纬度,植被种类并非非常丰富,B错误。
C、纬度较高,植物生长速度相对较慢,C错误。
D、泥炭是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有机物质,与该地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高低无必然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A。
12.据材料可知,泥炭含有机质、腐植酸及其他营养成分,因此其主要可用于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的肥料。
故答案为:C。
右图示意某地太阳能交通指示灯,这种指示灯的亮度会随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相同的是( )
A.潮汐、煤炭 B.煤炭、石油 C.地热、潮汐 D.风能、地热
14.影响该地指示灯亮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有( )
①天气状况 ②地势高低 ③太阳高度 ④太阳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13.B
14.D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且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3、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
13.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为太阳辐射。地热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潮汐能能量来源于天体间的引力;煤炭、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故答案为:B。
14.晴天太阳能丰富,阴雨天太阳能相对较少,因此天气状况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①正确;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太阳辐射弱,但一个地区的高度不会变化,②错误;太阳高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因此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③正确;太阳活动对太阳能发电效率影响较小,④错误。
故答案为:D。
国庆期间,王老师带领地理研学小组到山东省某地进行实地考察研学。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通过考察可知( )
A.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 B.目测山峰高度为915米
C.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D.从甲地不能观察到乙地的植被
16.图中( )
A.乙坡为可种植作物的缓坡 B.甲地地表径流流速慢于丙地
C.丁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 D.桥梁海拔可能是320米
【答案】15.D
16.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两地均不在等高线上,且两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单调增减(即从一地到另一地海拔一直增加或一直减小),可以用公式法计算两地相对高度:(n-1)×d<H<(n+1)×d,其中H表示相对高度,n表示两地之间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地形图中的等高距。
15.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海拔大多在500-1000米之间,等高线较密集,以山地为主,A错误;
B、目测无法得出山峰精确的海拔高度,B错误;
C、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可知,该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C错误;
D、甲与乙之间有山脊的阻挡,所以无法观测到乙地植被,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可发展种植业,A正确;
B、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所以甲地径流速度大于丙处,B错误;
C、丁坡为西北坡,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所以丁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C错误;
D、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桥梁所在地海拔为300-400米之间,瀑布的海拔也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桥梁在瀑布更上游,所以桥梁的海拔至少为352米以上,400米以下,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1年某地理考察组对博斯腾湖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下表为考察项目和考察结果。他们发现湖区周围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现象较显著。
考察项目 考察结果
天气和气候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湖泊 面积1646km2,淡水湖,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
湖陆风(甲观察点) 白天以偏东风为主,夜晚以偏西风为主;湖陆风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材料二 下面左图为博斯腾湖所在地区地图,右图示意博斯腾湖地区湖陆风风速一年的变化情况。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博斯腾湖周边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判断甲观察点位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的哪个地点?并说明理由。
(3)据右图说明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增温快,气温高;夜晚云层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③地。理由:白天③地增温快,空气上升,气压低,而湖泊增温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③地,为偏东风,晚上则相反,风由③地吹向湖泊,为偏西风。
(3)冬季。原因:冬季湖泊面积小而且结冰,湖泊降温速度加快,湖陆温差小;冬季冬季风强劲,掩盖或削弱湖陆风。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包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此来分析当地昼夜温差大。结合图示可知该地位于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增温快,气温高。由于空气中水汽较少,夜晚云层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根据材料可知甲观察点白天以偏东风为主,夜晚以偏西风为主;湖陆风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泊和陆地由于比热容具有差异,白天和晚上的温度有差异,由此在湖泊和陆地形成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而湖泊增温慢,气温低,近地面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因此白天吹湖风,晚上则相反,吹陆风。结合①②③④的位置分析,白天湖风偏东风,夜晚以偏西风为主,③地符合要求。
(3)由图所知12月和1月湖风和陆风的风速较小,因此冬季湖陆风最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陆风的强弱取决于两地的温差,温差大则风力强,温差小则风力弱。冬季湖泊水较少,因此湖泊面积小;冬季该地气温低于0℃,湖泊水结冰,湖泊降温速度加快,因此湖陆温差小。还可以从不同尺度的风思考,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强劲,会掩盖或削弱湖陆风。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广西西北部百色有一个常年被厚重的白雾所笼罩的天坑——白洞天坑(图甲)。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之地。
材料二 在白洞天坑以东距离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会冒气的山洞。山洞就像人呼吸一样,冬季时呼气呼出的白气(水汽)直上云霄;夏季时吸气,靠近的物体可能被拽入洞中。冒气洞洞口很窄,洞口直径仅7~8米,但洞内十分宽敞,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图乙)。
(1)分析白洞天坑常年被白雾笼罩的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
(3)分析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的原因。
【答案】(1)有地下暗河流经,产生大量水汽;地形闭塞,雾气容易积聚;不易受其他气象因素影响,大气比较稳定。
(2)白洞天坑洞口开阔,气温年变化比冒气洞大。夏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冒气洞洞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白洞天坑,导致冒气洞洞口吸气。冬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坑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冒气洞,再加上地下暗河补充大量水分,使得洞口呼出大量白气。
(3)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生长多种植物;位于季风区,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的生长;天坑规模大,能生长更多的植物;天坑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材料“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可知地下暗河为白洞天坑提高充足的水汽;材料“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可知,整个天坑比较封闭,水汽容易在坑内聚集,且很少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气比较稳定,天气变化较小。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同一水平方向的冷热源。据材料可知冬季白洞天坑坑内气温较低,冒气洞洞内气温较高,导致白洞天坑坑内气压较高,冒气洞洞内气压较低,且白洞天坑和冒气洞地下相互连通,因此气流由白洞天坑通过地下通道流向冒气洞,再由冒气洞洞口上升至洞外,冒气洞与地下河相连,其洞内空气水汽含量高,最后冒气洞的暖湿气流上升至洞口遇冷凝结,形成“白烟";夏季的形成过程与冬季时相反。
(3)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分析,主要包括热量、水分、土壤。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充足,利于植物的生长;大量坍塌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土壤条件;天坑规模大,植物的生存空间大。人为原因主要是天坑周围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天坑底部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做垂直运动,即受热上升,冷却下降,引起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气压中心,从而产生气压梯度,即上升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降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从而引起大气做水平运动,形成风,则热力环流形成。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空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使得云南当地流行“三年一大旱,一年一小旱”之说。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区分布示意图。
(1)描述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并从气候和地貌角度简述该省干旱频发的原因。
(2)推测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并说明理由。
(3)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试为云南农业提出三条防旱抗旱措施。
【答案】(1)分布特点:旱灾频次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气候方面的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地貌方面的原因:东部多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2)多发季节:冬春季节。理由: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纬度较低,冬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3)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知识点】干旱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中国的南方地区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是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题目要求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共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初步判断,气候因素影响应主要考虑“水的来源”,而地貌因素影响则主要考虑“水的留存”。结合材料“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空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可知,从气候方面看,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使该地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所以干旱发生的频次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从地貌方面看:东部多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西部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2)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结合材料“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可知,云南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又由图可知,云南纬度较低,冬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所以干旱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
(3)可以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回答。云南省应当加强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在进行农业种植时选育抗旱品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农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点评】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主要从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该省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地貌等方面分析。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及理由主要从大气环流、纬度位置、季风等方面分析。防旱抗旱措施可以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回答。
1 / 1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 ,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2.“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D.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2022年1月19日,汤加火山剧烈喷发,5月11日又发生7.4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为200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后,P波由震源到地面的速度变化是(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4.火山喷发后,火山灰不断蔓延。火山灰迁移过程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数量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衷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区域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
A.绿洲内部 B.泥沙淤积的河床
C.绿洲边缘 D.沙漠内部
6.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气候趋于干旱 B.沙丘活动性增强
C.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D.植被覆盖率降低
下沉式温室大棚是温室内地面下沉到一定深度的一种大棚。如图为我国某地下沉式温室大棚的景观设施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一般温室大棚相比,下沉式温室大棚( )
①水热条件好 ②保温效果好
③抗风能力强 ④建造成本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温室大棚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修建砾石沟,反映了大棚内( )
A.热量条件差 B.灌溉水源不足
C.昼夜温差小 D.土壤含水量大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把距离地球表面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B.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陆地水
C.生物圈分布在大气圈和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D.岩石圈上部的地壳尤其是土壤层也是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部分
泥炭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未完全分解的有机残体(主要是植物残体),主要形成于沼泽地区,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及其他营养成分。如图为某国示意图。该国中部以盛产优质泥炭闻名于世,人们将泥炭装入精美的袋子中,出口世界各地,换取大量的外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国地带性植被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苔原
11.该国中部之所以能形成深厚的泥炭层,主要是由于( )
A.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慢 B.植物的种类丰富
C.植物的生长速度快 D.森林覆盖率高
12.该国出口的泥炭主要用作( )
A.生活燃料 B.农业化肥 C.园艺肥料 D.化工原料
右图示意某地太阳能交通指示灯,这种指示灯的亮度会随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相同的是( )
A.潮汐、煤炭 B.煤炭、石油 C.地热、潮汐 D.风能、地热
14.影响该地指示灯亮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有( )
①天气状况 ②地势高低 ③太阳高度 ④太阳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国庆期间,王老师带领地理研学小组到山东省某地进行实地考察研学。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通过考察可知( )
A.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 B.目测山峰高度为915米
C.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D.从甲地不能观察到乙地的植被
16.图中( )
A.乙坡为可种植作物的缓坡 B.甲地地表径流流速慢于丙地
C.丁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 D.桥梁海拔可能是320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1年某地理考察组对博斯腾湖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下表为考察项目和考察结果。他们发现湖区周围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现象较显著。
考察项目 考察结果
天气和气候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湖泊 面积1646km2,淡水湖,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
湖陆风(甲观察点) 白天以偏东风为主,夜晚以偏西风为主;湖陆风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材料二 下面左图为博斯腾湖所在地区地图,右图示意博斯腾湖地区湖陆风风速一年的变化情况。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博斯腾湖周边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判断甲观察点位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的哪个地点?并说明理由。
(3)据右图说明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广西西北部百色有一个常年被厚重的白雾所笼罩的天坑——白洞天坑(图甲)。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之地。
材料二 在白洞天坑以东距离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会冒气的山洞。山洞就像人呼吸一样,冬季时呼气呼出的白气(水汽)直上云霄;夏季时吸气,靠近的物体可能被拽入洞中。冒气洞洞口很窄,洞口直径仅7~8米,但洞内十分宽敞,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图乙)。
(1)分析白洞天坑常年被白雾笼罩的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
(3)分析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空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使得云南当地流行“三年一大旱,一年一小旱”之说。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区分布示意图。
(1)描述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并从气候和地貌角度简述该省干旱频发的原因。
(2)推测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并说明理由。
(3)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试为云南农业提出三条防旱抗旱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1.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部分,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部分,地表在吸收了太阳辐射,在不断增温同时也向外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即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不断地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逐渐升温,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
故答案为:B。
2.A、烟气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故A错误;
B、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故B错误;
C、在田地里释放一定量地烟气,相当于把近地面地大气浓度增加了,这样这些烟气可以拦截一部分地面散失地热量,烟气在吸收地面散失的热量的同时自身也在升温,当烟气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也会释放一定量的热量还给近地面,相当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即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故C正确;
D、烟气是无法阻挡冷空气南下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A
4.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厚。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3.结合右图信息可知,自地表向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P波波速呈增加的趋势,所以地震发生后,P波由震源向地面波速变小。
故答案为:A。
4.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首先来自地下岩石圈,喷发之后散发到大气层中,迁移到大气圈,之后逐渐沉降,进入水圈和生物圈,生物遗体和水中物质的沉积最终转化为沉积岩又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涉及的地球圈层数量为4个。
故答案为:D。
【答案】5.C
6.C
【知识点】风沙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灌丛沙丘通常出现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边缘地带。当当地环境的水分条件有所改善时,灌木和其他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灌丛沙丘。这些沙丘往往由沙子和植物的根系构成,以及植物的茂密生长也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5.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在绿洲边缘的地区风力减弱,风沙易沉积,且绿洲边缘土壤水分含量较好,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C正确;泥沙淤积的河床以流水堆积为主,不是风力沉积,B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能形成沙丘,A错误;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6.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风蚀作用减弱,水资源增多,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沙丘活动性减弱,B说法错误;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代表气候趋于湿润,A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B
8.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下沉式大棚的主体位于地下,其作物区也位于地下。地下受四面土体的阻挡,太阳光照时间短,容易出现采光不足的问题。
7.下沉式温室大棚由于位于地面以下一定深度,与一般温室大棚相比,种植区周围的土体能够阻挡风力,受外界温度变化、风力影响不大,保温效果明显,抗风能力强,②③正确;大棚埋于地下,棚内光不足,水分含量过大,①错误;其制造材料多为矿渣、砂石等,简易修建,建造成本低,④错误。
故答案为:B。
8.温室大棚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主要目的是增大孔隙,加强水分下渗,通过砾石沟排水,所以反映出大棚内土壤水分含量大;热量条件差是该大棚深埋地下的原因,而不是铺垫砂石、修建砾石沟的原因;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修建砾石沟对昼夜温差影响不大;该做法不能反映出大棚内灌溉水源不足;所以D叙述正确,ABC三项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内圈,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地球外部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9.A、在距离地球表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A说法正确;
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B说法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主要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说法错误;
D、岩石圈上部的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A
1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
10.图示地区为爱尔兰岛,其纬度位于中纬度,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故答案为:B。
11.A、泥炭层是来源于植物残体,而该地由于纬度相对较高,因此气温相对较低,植物残体分解速度慢,A正确。
B、该地地处中纬度,植被种类并非非常丰富,B错误。
C、纬度较高,植物生长速度相对较慢,C错误。
D、泥炭是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有机物质,与该地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高低无必然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A。
12.据材料可知,泥炭含有机质、腐植酸及其他营养成分,因此其主要可用于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的肥料。
故答案为:C。
【答案】13.B
14.D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且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3、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
13.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为太阳辐射。地热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潮汐能能量来源于天体间的引力;煤炭、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故答案为:B。
14.晴天太阳能丰富,阴雨天太阳能相对较少,因此天气状况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①正确;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太阳辐射弱,但一个地区的高度不会变化,②错误;太阳高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因此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③正确;太阳活动对太阳能发电效率影响较小,④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5.D
16.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两地均不在等高线上,且两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单调增减(即从一地到另一地海拔一直增加或一直减小),可以用公式法计算两地相对高度:(n-1)×d<H<(n+1)×d,其中H表示相对高度,n表示两地之间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地形图中的等高距。
15.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海拔大多在500-1000米之间,等高线较密集,以山地为主,A错误;
B、目测无法得出山峰精确的海拔高度,B错误;
C、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可知,该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C错误;
D、甲与乙之间有山脊的阻挡,所以无法观测到乙地植被,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可发展种植业,A正确;
B、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所以甲地径流速度大于丙处,B错误;
C、丁坡为西北坡,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所以丁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C错误;
D、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桥梁所在地海拔为300-400米之间,瀑布的海拔也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桥梁在瀑布更上游,所以桥梁的海拔至少为352米以上,400米以下,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增温快,气温高;夜晚云层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③地。理由:白天③地增温快,空气上升,气压低,而湖泊增温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③地,为偏东风,晚上则相反,风由③地吹向湖泊,为偏西风。
(3)冬季。原因:冬季湖泊面积小而且结冰,湖泊降温速度加快,湖陆温差小;冬季冬季风强劲,掩盖或削弱湖陆风。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包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此来分析当地昼夜温差大。结合图示可知该地位于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增温快,气温高。由于空气中水汽较少,夜晚云层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根据材料可知甲观察点白天以偏东风为主,夜晚以偏西风为主;湖陆风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泊和陆地由于比热容具有差异,白天和晚上的温度有差异,由此在湖泊和陆地形成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而湖泊增温慢,气温低,近地面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因此白天吹湖风,晚上则相反,吹陆风。结合①②③④的位置分析,白天湖风偏东风,夜晚以偏西风为主,③地符合要求。
(3)由图所知12月和1月湖风和陆风的风速较小,因此冬季湖陆风最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陆风的强弱取决于两地的温差,温差大则风力强,温差小则风力弱。冬季湖泊水较少,因此湖泊面积小;冬季该地气温低于0℃,湖泊水结冰,湖泊降温速度加快,因此湖陆温差小。还可以从不同尺度的风思考,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强劲,会掩盖或削弱湖陆风。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18.【答案】(1)有地下暗河流经,产生大量水汽;地形闭塞,雾气容易积聚;不易受其他气象因素影响,大气比较稳定。
(2)白洞天坑洞口开阔,气温年变化比冒气洞大。夏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冒气洞洞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白洞天坑,导致冒气洞洞口吸气。冬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坑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冒气洞,再加上地下暗河补充大量水分,使得洞口呼出大量白气。
(3)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生长多种植物;位于季风区,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的生长;天坑规模大,能生长更多的植物;天坑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材料“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可知地下暗河为白洞天坑提高充足的水汽;材料“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可知,整个天坑比较封闭,水汽容易在坑内聚集,且很少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气比较稳定,天气变化较小。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同一水平方向的冷热源。据材料可知冬季白洞天坑坑内气温较低,冒气洞洞内气温较高,导致白洞天坑坑内气压较高,冒气洞洞内气压较低,且白洞天坑和冒气洞地下相互连通,因此气流由白洞天坑通过地下通道流向冒气洞,再由冒气洞洞口上升至洞外,冒气洞与地下河相连,其洞内空气水汽含量高,最后冒气洞的暖湿气流上升至洞口遇冷凝结,形成“白烟";夏季的形成过程与冬季时相反。
(3)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分析,主要包括热量、水分、土壤。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充足,利于植物的生长;大量坍塌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土壤条件;天坑规模大,植物的生存空间大。人为原因主要是天坑周围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天坑底部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做垂直运动,即受热上升,冷却下降,引起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气压中心,从而产生气压梯度,即上升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降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从而引起大气做水平运动,形成风,则热力环流形成。
19.【答案】(1)分布特点:旱灾频次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气候方面的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地貌方面的原因:东部多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2)多发季节:冬春季节。理由: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纬度较低,冬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3)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知识点】干旱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中国的南方地区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是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题目要求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共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初步判断,气候因素影响应主要考虑“水的来源”,而地貌因素影响则主要考虑“水的留存”。结合材料“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空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可知,从气候方面看,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使该地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所以干旱发生的频次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从地貌方面看:东部多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西部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2)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结合材料“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可知,云南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又由图可知,云南纬度较低,冬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所以干旱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
(3)可以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回答。云南省应当加强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在进行农业种植时选育抗旱品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农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点评】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主要从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该省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地貌等方面分析。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及理由主要从大气环流、纬度位置、季风等方面分析。防旱抗旱措施可以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