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39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39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2 18:2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
北方传统民居——乔家大院
为何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建筑景观?这和地域文化有何关系?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必修 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分类?
2.地域文化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42—43页,完成下列要求。
师生互动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其自身特色。地域文化就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与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百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风
感受地域文化
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多样性:依据文化属性可以划分为物质类(建筑、服饰、饮食)与非物质类(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独特性:地域文化受区域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体现了一定区域内的时代文化特质
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内较为稳定,但随着社会的长期发展仍会出现不同的程度的转变
地域文化景观
感悟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包括:
按景观成因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
土壤、植被、地貌等
农田、村落、道路、建筑、雕塑……
较少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类文化留在地表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地理环境与传统民居
气候因素 影响 举例
气温 墙壁薄厚程度与色调、门窗大小与朝向、住宅结构、房屋进深、高度等
光照 院落大小、楼间距、窗户朝向及大小、房檐高度等
降水 屋顶坡度、建筑材料、地基高度等
风(沙) 房屋高度、门窗朝向、封闭性等
1.气候对民居特点产生多方面影响
寒冷地区,传统民居注重防寒保暖;炎热地区,传统民居注重通风散热。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院")
纬度较高的地区,传统民居院落较大,利于采光;纬度较低的地区,传统民居院落较小,利于遮阳
降水多的地区,传统民居要注重防潮排水;房顶坡度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水少的地区,传统民居要注重雨水收集;屋面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面坡
福建平潭是中国强风区之一,过去为了抵御风沙侵袭,当地人修建坚固耐用的石头厝
(1)山区传统民居
建造需考虑坡向、坡度等因素。如利用山丘的坡度或建设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相互衔接。
2.地形、水文主要影响民居选址、形态、规模等
(2)平原地区传统民居
平原地势平坦,建筑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等。
(3)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多依河而建,为防潮防水,面街背河。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3.其他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生产方式 建造适合生产方式的民居 游牧民族民居为便于迁徙的蒙古包
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宗族防御 建造适合相关地 域文化的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合族聚居,防御性强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CB
DB
3.由“沙燕”风筝到“滇蜂”
风筝造型的变化,主要是为了
适应当地( )
①风力大、风向多变
②风力小、风向稳
③地势高,起伏大
④降水多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人对风筝的外形不断进行改造,出现了童子型、歪桃型、寿星型、几何型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技术 B.市场 C.政策 D.原料
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风筝呈现出不同的造型风格。昆明的“滇蜂”风筝(图1)的造型最早是由北京的“沙燕”风筝(图2)转变而来,为了增强放飞效果,保证在当地稳定飞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B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如下图)。
地域文化造成了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
外滩象征了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展现了曾经外交的繁荣
上海外滩,一段长约1500米的江边大道,汇集了50多座风格各异的中西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这里是上海这座城市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周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建筑颜色与当地环境融为水墨画
地域文化造成了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
拓荒牛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圳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阅读课本43页,完成下列要求。
【活动】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学生讨论
1.分析哈尼族人的村庄、梯田布局的合理性?
2.根据以上分析,说明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是什么?
活动探究
1.分析哈尼族人的村庄、梯田布局的合理性?
(1)在梯田上方的半山腰发展农业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因此哈尼族人把村落建在梯田上方,主要是为了获取清洁的水源;(2)河谷地带,气候湿热,且易受洪水威胁,不适宜人类居住。(3)梯田近河流,方便引水。(4)良性的生态系统。
活动 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稻田的灌溉依赖山泉溪流。经长时间摸索,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这里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不稳定,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2.根据以上分析,说明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是什么?
气候: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地形:山地多,平地少。
活动 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稻田的灌溉依赖山泉溪流。经长时间摸索,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这里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不稳定,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1~2题。
1.维持该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2.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
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BC
贵州省安顺市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屯堡(屯垦的军士建设的村寨)。这里的房屋都由厚重的石头做建材,碉楼、瞭望口,射击孔随处入眼,房屋内部使用木材,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和满满的江淮遗风。鲍家屯是600多年前的鲍家先祖遵循“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原则建设的。下图为屯堡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屯堡用石头构筑的目的是( )
A.取材容易 B.防风保温 C.军事防御 D.隔热防湿
4.屯堡房屋内部结构具有徽派和江淮风格,反映了( )
A.原住地民居建筑特色 B.当地气候较寒冷干燥
C.加固房屋以抵御地震 D.迁入人口的文化传承
CD
阅读课本45-46页,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文化景观为何更能体现人地和谐的理念?
南方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村落空间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结合教材宏村案例内容,思考该地区乡村格局体现出何种地域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乡村是农业活动区域,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其景观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聚落的建筑形式也更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
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体现了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
江西婺源月亮湾
“宅高田低”的乡村空间格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联?
“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
高宅可以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
季风气候,降水不均
反应的地域文化观念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土楼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土楼景观特点、原因:
土楼选址原因:
土楼选材原因:
圆形、方形的夯土群居建筑。高四、五层,一、二层无窗,仅有一个大门等。防御盗匪、猛兽袭击;防震、隔热保暖。
客家人为躲避战乱,选择在闽西山区定居,受地形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只能选择在山区小平地建屋。
山区取土、石,伐林、竹,就地取材,方便且造价低。
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风俗民情;追求居住安全、家族兴旺团结,御外凝内的客家文化特色。
乡村景观除了体现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体现哪些地域文化特点?
闽南·土楼
案例: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
宏村位于皖南山区,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遗存体现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乡村景观除了体现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体现哪些地域文化特点?
马头墙
马头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安徽·宏村
读宏村景观及格局示意图,思考:
以宏村代表的徽州文化村落,其整个村落布局的核心是?
村落布局的核心是水。
② 分析宏村水系在村落中起到什么作用?
水系不仅能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调节气温,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还营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案例: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
阅读课本46-47页,完成下列要求。
1、许多城市独特的色调、色彩与地域文化有何关系?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教材内容与有关史实,分析北京城市及老城区空间结构反应了何种地域文化?
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建筑色调、建筑结构、空间格局
当地多水,与白灰抹墙,黑瓦遮房顶建筑构成一幅迷人的水墨画
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建筑粉墙黛瓦,白墙利于反射阳光,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文化内涵: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佛罗伦萨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最典型的天气是阳光下的蓝天白云,与色彩鲜艳的墙壁、深绿色的百叶窗、深红色的屋顶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文化内涵: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
智利瓦尔帕莱索·五彩缤纷
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探究: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体现了中国人性格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了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正房(北房)
后罩房
东厢房
西厢房
游廊
倒座房
N
探究:北京四合院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正房(北房)
后罩房
东厢房
西厢房
游廊
倒座房
N
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向阳冬季多采纳阳光。
3.试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角度,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西方建筑体现热情、外向、开放性。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北京紫禁城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地域文化
城乡景观
乡村景观
空间格局
影响
体现
城镇景观
特色民居
建筑色调
建筑结构
空间格局
(15′)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幅剪纸作品。
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DB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下图为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海草房体现的地域文化是(  )
A.农耕文化 B.海岛文化
C.渔业文化 D.草原文化
4.古代海草房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CD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域独特风貌的缩影。分布于喀麦隆北部的抛物线形圆顶屋别具一格,看起来像半个蛋壳,大约10米高,直径约7米,采用泥土混合草秆原生态材料修建而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架做支撑。顶端收束成圆形天窗,成为土屋内部唯一窗口。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建的圆顶屋数量逐渐减少,直至几乎不再修建。下图为喀麦隆地理位置图及抛物线形圆顶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抛物线形圆顶屋顶端的天窗
的主要作用是( )
A.通风、采光 B.散烟、集水
C.防火、散热 D.御寒、保温
2.推测新建的圆顶屋数量逐渐
减少直至几乎不再修建的主要
原因是( )
A.草场资源匮乏 B.生活方式改变 C.文物传承保护 D.原料成本增加
(15′)
AB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4.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5.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ABD
2019年位于福建省永泰县(25°40'N,119°E)的传统村落-长坑村入选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该村落地处高海拔山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长年云雾缭绕,湿润多雨,森林覆盖率高。近年来,长坑村大力发展茶树种植。当地传统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土墙外壁贴挂整齐的杉木板,这种古建筑被专家形象地称为“穿裙子的土楼”,为全国独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目前,长坑村传统古村落部分民居出现空置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村民在土墙外壁贴挂杉木板,其主要目的是( )
A.当地冬季气温低,起到保温作用
B.减少太阳辐射,防止土墙干燥剥落
C.减少雨雾渗入土墙,避免墙倾屋毁
D.提升房屋美感,起到装饰作用
7.长坑村大力发展茶树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①茶叶销路扩大 ②劳动力充足
③生态环境优越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B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通过对我国某县辖区地名统计发现,该辖区内85%以上村名都与自然要素有关,很多地名都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该县辖区村名用字分类及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主要用字 出现次数 出现比重
沟、湾、滩、河、渠、润等 711 41.73%
峁、梁、石、山、塬、崖、岭等 529 31.04%
西、东、南、上、北、下、左等 114 6.69%
柳、芦、麻、枣、木、桃、槐等 72 4.23%
红、黑、青、乌、炭等 39 2.29%
累计 1465 85.97%
8.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
9.研究发现,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河道持续淤积 B.人类生产活动 C.地壳间歇抬升 D.气候干湿变化
CD
完成《课时作业》
164页相关内容
地域文化
城乡景观
乡村景观
空间格局
影响
体现
城镇景观
特色民居
建筑色调
建筑结构
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