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学习过程
1、课文简介
《说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 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 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 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 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 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④“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二、自我品美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读完课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论点? 美德最美
2、好的文章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百遍,其意自现”,下面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范读一遍。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作者围绕着中心论点是如何一步步去论述的?
提出论点(美德最美)——从美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来论证美德的重要—— 从画家无法画出最高的美来论证美德胜于外在美——从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为什么“美貌的人并不都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方面的才能”?其中的“都”字能否去掉?文中是否还有类似与这样准确用法的词语?由此可以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注意什么?
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都”不能去掉,为了确定范围,去掉就过于绝对化了,因为这只是部分人。还有“许多容颜俊秀的人……”、“有些老人”。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三、深入探究
1. 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