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 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能熟练朗诵,试背)
二、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唐宋文举要》,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朝(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解释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降职,远调
2、增其旧制 增:扩展 制:规模
3、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全 详尽
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5、连月不开 开:放晴
6、则有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国都 京城
7、沙鸥翔集 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8、而或长烟一空 一:全
9、把酒临风 把:持,执 临:迎着,对着
10、不以己悲 以:因为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归:归依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样
四、通假字
1、百废具兴 具同“俱”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
五、一词多义
1、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夫环而攻之 语气词
2、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3、极 南极潇湘 直到
感极而悲者矣 极点
4、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六、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事业都兴办了起来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合作探究: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安下了根。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气象万千。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唐贤今人诗赋 。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原因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9)文中与“以物喜” “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去国还乡……感极而悲者矣”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什么? 以上两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进”在朝廷做官,“退”处在僻远的江湖间
(13)“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骚人”指:诗人 ,它出自战国时期 屈原写的《离骚》。
(14) 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 的期望之情。
(15) 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C.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8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 潜:潜藏 (2)薄暮冥冥 薄:逼近
(3)把酒临风 把:端着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曾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
物,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实,悲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2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做官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6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滕子京形成了对比。(8分)
9.“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分)
(1)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2)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3)对朋友的期望之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12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的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在享乐,形容关心人民的疾苦,以天下为己任 ,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而与当今社会,那些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个人认为 树立高大的理想,不为个人得失而烦恼,对社会责任和理想我感触颇深: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欲望使得人变得猥琐,崇高与现实脱节,现实与龌龊合拍。社会规则似乎永远跟高尚和道德作对。人们的道德精神越来越沦丧。于是,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使物质文明和道德文明同步协调发展,我们应如何弘扬道德精神,如何把握道德理想的高度,如何构筑起基础牢固的道德理想大厦。让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所能,人尽其才,而不是无法无天,随意伤害别人。在理想境界和道德境界上,道德的核心内涵不再是提倡无条件的牺牲,而是倡导尽可能地创造和发挥,通过为人所普遍认可的正当合理的制度来挖掘人性深处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其承担风险的能力,而不是利用强制性的制度去扼杀人性的自利能力,强化人性中的乞求依赖倾向,通过提倡牺牲来遏制强者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的新道德的新内涵、新高度。旧道德滑坡不必害怕,新道德再生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