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3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达成评价 1.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能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先行组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活动1.长方体学生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长方体的展开图。活动2.正方体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正方体展开图。活动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任务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活动1.教材第24页例1学生理解分析,先尝试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活动2.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说说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活动3.课题小结: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顾回答,归纳。 任务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活动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了解。活动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了解。 活动3.能通过动手,观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任务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活动1.能应用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理解分析,总结出计算方法。活动2.能通过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活动3.能快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迁移运用: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成果集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 课教 师 课时安排 第4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学习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达成评价 能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先行组织:学习单、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教材25页第5题活动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活动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反馈。任务二:教材26页第8题活动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活动2.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任务三:课堂小结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顾,归纳。 任务一:教材25页第5题活动1.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活动。活动2.学生能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反馈总结出方法。任务二:教材26页第8题活动1.能懂看图并理解题意。 活动2.能独立列式计算,并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任务三:课堂小结能快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迁移运用: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成果集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5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达成评价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先行组织: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活动1.第11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活动2.第12题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活动3.第13题教师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任务二:课堂小结活动1.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顾,归纳。 任务一: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活动1.读题,能从题中找到(获得)相关的重要数学信息。活动2.能理解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左右两面也相等并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活动3.通过计算能理解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原因。任务二:课堂小结活动1.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迁移运用:完成一些规则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
成果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6课时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达成评价 1.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先行组织:教具,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认识体积的概念活动1.故事导入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因此水就升上来了活动2.实验证明老师的话教师动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活动3.观察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活动4.体积概念的引入。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任务二:体积单位的认识活动1.体积单元的引入。出示两个长方体。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教师课件出示习题。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活动2.认识体积单位,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学生讨论后回答。 任务一:认识体积的概念活动1.学生能倾听别人说的故事。活动2.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所在。活动3.学会观察。活动4.通过认真思考,了解体积的概念。任务二:体积单位的认识活动1.了解基本的体积单位。活动2.认识体积单位并能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迁移运用: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成果集成: 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7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目标 1.能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2.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达成评价 1.能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2.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先行组织:正方体木块若干、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活动1.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活动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观察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任务二: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活动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活动2.引导学生明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任务三: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活动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1)学生看图,理解题意,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2)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任务一: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活动1.通过老师的引导,能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 活动2.能通过动手,观察,总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任务二: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活动1.能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知识。活动2.能通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计算方法总结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计算方法。任务三: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活动1.能理解题意并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计算公式。
迁移运用: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成果集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 课教 师 课时安排 第8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容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容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3.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达成评价 1.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容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容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3.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先行组织: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教材33页练习七第10~13题。活动1.第10题学生会长方体的体积平均分活动2.第11题横截面的面积乘以长得一根方木的体积,再乘以500得这些木料的体积,这道题重点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活动3.第12题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的应用。活动4.第13题先估计出它的长、宽、高,才能估计得更准确。任务二:课堂小结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顾,归纳。 任务一:教材25页第5题活动1.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活动2.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能正确计算。活动3.能懂看图并理解题意,会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的应用。 活动4.会估算任务二:课堂小结能快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迁移运用:完成教材第33页第8、9题。
成果集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9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能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2.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达成评价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能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2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先行组织: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活动1.教材第34页例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活动2.计算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任务二:课堂小结活动1.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顾,归纳。 任务一: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活动1.读题,能从题中找到(获得)相关的重要数学信息。活动2.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任务二:课堂小结活动1.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迁移运用:完成课本“做一做”
成果集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10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能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达成评价 1.能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能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先行组织:量杯、量筒、容器、长方体纸盒、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教学容积的概念活动1.容积的概念(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活动2.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体积和容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3.容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任务二:教学容积单位活动1.教材第38页内容。学生自学,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活动2.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教师试验,学生观察后讨论后得出1L=1dm3。活动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名学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任务一:教学容积的概念活动1.学生通过交流能理解容积的概念。活动2.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体积和容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3.学会容积的计算方法。任务二:教学容积单位活动1.能认识并掌握容积单位。活动2.能理解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活动3.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迁移运用: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成果集成: 容积和容积单位1L=1000mL1L=1dm31mL=1cm3。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第11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2)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达成评价 1.能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先行组织:一个雪花梨、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完成第39页例题6活动1.出示一块橡皮泥。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活动2.出示一个雪花梨并求出它的体积。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任务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活动1.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根据掌握的方法求出体积。活动2.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活动3.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任务一:完成第39页例题6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并算出体积。活动2.能根据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理解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任务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活动1.能应用掌握的方法求出体积活动2.能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活动3.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交流讨论,说说思维过程(加3分)。
迁移运用: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8/9/10题。
成果集成: 容积和容积单位(2)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备 课教 师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
课题:整理与复习
学习目标 1.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会自我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能灵活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达成评价 1.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会自我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能灵活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先行组织:学习单、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自我梳理,形成网络活动1.自主回忆。教师用大屏幕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2.学生把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学生个人独立或几人交流补充。活动2.交流评价 学生展示,互相评价,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3.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 任务二:理解应用,多层练习活动1.基础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活动2.交流自编题。展示部分学生的自编题,让学生针对自己常犯的错误给大家分析讲解。活动3.实践操作应用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汇报,小组讨论交流,并演示验证。任务三:课堂小结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顾,归纳。 任务一:自我梳理,形成网络活动1.1.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2.通过动手收集整理,小组讨论,把相关知识全面、具体的整理出来。活动2.能通过互相评价,找出优点。活动3.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他们自由地提问、补充,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性。任务二:理解应用,多层练习活动1.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 活动2.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给大家分析讲解。 活动3.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任务三:课堂小结能快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迁移运用:完成课本中本课时的习题。
成果集成: 整理与复习特征、表面积、体积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