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易错点快攻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一:找准角度,做好文学短评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易错点快攻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一:找准角度,做好文学短评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2:12: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找准角度,做好文学短评题
(原卷版)
【考情分析】
文学短评类题目第一次在高考中亮相,情境化创新下的“教考衔接”的创新考法,紧扣“课标”能力要求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它直接源于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P69-70)。教材指出,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因为是新题型,所以考虑到学生新接触的畏难心理,所以题目给出了两组关键词,围绕一组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两组关键词,一组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一组是文章的线索,统一在一个创新情境的外壳下。属于新瓶装旧酒的类型。
试题亮点,教考结合,呼应教材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在考试中有所体现,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提高考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失分点】
1.没有找到评析切入角度
2.短评结构混乱
3.评析脱节
4.没有区分开短评与短评思路
【通法通则】
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具体步骤如下:
1.仔细研读,整体感知。
2.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1)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3)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4)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5)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3.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4.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典例演练】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 8. 5
   (有删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任选一个小组,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第二步,明确两组关键词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来的。(选择好作答的角度去分析)
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这个评论思路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的理顺。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乙组的河流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第三步,快速读材料,按照两组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甲组提出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作品写的是父亲关于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了,上了大学,放暑假的时候要出门旅行。他写的好像并不是儿子未来的不可知的旅行,而是自己以前的生活,借着替儿子畅想未来,完成的是自己的怀旧之旅。只要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关联到“未来”和“回忆”就能够顺势抓住“成长”这个关键词的提示,来解答“为何这样写”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样的写法指向作品关于“成长”的主题。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河流在这篇作品中是很重要的。怎么个重要法 儿子下了火车,背着包爬上江堤,就看见了长江-这最为“亲切的河”,从这里开始,河流就须臾不曾离开过儿子的板桥之行,河流的意义是首先,河流构成了这篇作品的背景、环境和风景,这是最表层的功能意义。其次,河流的象征意义。随着河水的流动,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空间展开了,如果说,板桥的水渠、溪流都流人了漕河再汇人长江,奔向大海,那么,儿子从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上海,顺着河流上溯,“返回”到板桥,就是一次空间的回迁,同时也是从“未来”返回父亲回忆中的“往昔”,是一次时间的回流,逝者如斯夫,这河流承载着多少无尽的思索。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整理答案要点:
甲组:谁的未来?谁的过去?为什么二者交叉去写呢:
乙组:在文中河流是什么?河流在哪里出现?有什么作用?
第五步,确定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文学短评思路类题作答总结: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明确两组关键词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来的。
第三步,快速读材料,按照两组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整理答案要点:
第五步,确定答案。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豺狗和阿拉伯人
[奥地利]卡夫卡
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
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
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
“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
“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
“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
“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
“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
“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
“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
“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
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
“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
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
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滩滩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
“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豺狗们会恳求每一个见到的欧洲人,倾诉他们对于阿拉伯人的厌恶,希望欧洲人把它们从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来。
B.“我”在豺狗与阿拉伯人由来已久的争斗中,无法以任何一种身份加入战斗,也不喜欢被任何一方拉拢。
C.“豺狗”是被欺凌的一方,它们痛恨阿拉伯人的强势欺压,不断寻找帮助者,想达到复仇的目的。
D.小说具有讽刺意味,如豺狗给“我”锈迹斑斑的剪刀让“我”去剪断阿拉伯人的喉咙,豺狗在鞭子下“心醉神迷”,都寓意深沉,耐人寻味。
2.下列对本文对话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豺狗说自己是“最年迈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亲”,目的是通过讲述豺狗对“我”的等待,取得“我”对它们的信任。
B.“你们想要干什么”“这些畜生究竟想要干什么”说明我同情豺狗的遭遇,并想以己之力平息这场纷争。
C.“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是阿拉伯人在提醒“我”:豺狗对“我”说的话在之前已对其他人说过许多次。
D.阿拉伯人最后说“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是在讥讽豺狗看起来对欺压充满仇恨,但又陷入他们的投食不能自拔。
3.小说以“我”之视角观照豺狗和阿拉伯人的斗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作用。(6分)
4.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本文也在很多方面体现其“荒诞”风格,请就此写一则文学短评,写出其评析要点即可。(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药工和他的女儿(节选)
南翔
事情的缘起是最近一个流量很大的抖音号,推介一位知名老中医的生发和乌发方子,里面要求的中药材,不仅需要有国家地理标志,尤须炮制讲究,其中三味药何首乌、熟地和黄精,均要求九蒸九晒。
当下深圳,或许不仅仅是深圳,男人打拼,女人也不甘示弱,睡眠少,压力大,做事急——一个个似李太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亦如白乐天:“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脱发与白头,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敌人。此其时,“本草坊”应运而生,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该坊购买老药工地道炮制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都排到了三个月之后。面对滚滚而来的客户,老药工远不像那些工厂主和地产商,满面春风,干劲倍增,而是压力山大,愁眉锁眼,原本基本戒掉了的香烟,又吸上了。
此其时,女儿梦芳和老板小金,观念向右看齐一般统一:市场经济,卖方市场永远期望大过买方市场。小金甚至想到了涨价来调节供需矛盾。老药工略一犹豫,便坚决摇头,他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而不是靠提价来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
老药工一头脑的经验和智慧,宛如森林中的一窑薪炭,应是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让深圳顾客的执着,猝然点燃了即将熄灭的荣光。①一位即将融入夕阳的老人,对荣光的呵护,正如同这些不断涌来的顾客对健康和生命的珍爱,金钱远远不是至高的诱惑。
于是梦芳看到,老药工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即便作坊里空调开得很足,老药工一条黑色大裤衩、一领T恤,依然常常汗湿。深圳太阳充足,楼顶开阔坦荡,为晒药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老药工似乎不放心别人的手脚,时不时会抽空从地下室上到楼顶,一簸箩一簸箩地依次翻晒。
如果你想到每一块饮片,都因一次蒸与晒,色泽由黄而赭,由赭而灰,由灰而黑,由黑而透亮……那就是时间的沉淀,气力的灌注,天地精华的吸纳。
这天上午,老药工正在电磁炉上蒸药,被刚揭盖的热气一熏,扑通跌倒在地,医生检查诊断,劳累所致……
一周后,一只亮闪闪的“南山釜”运到了“本草坊”。尽管梦芳和小金反复说明这个是多功能的,既能润又能蒸还带烘干,比搬上搬下、九蒸九晒方便多了,但面对这只一人多高、一米直径的大肚子带着各种吐纳配管的多功能中药釜,老药工释放的信任,依然大有保留,一双略略眯起的眼睛,茫然中透露出心有不甘。
两天之后,三样经典药材炮制出炉了:黄精、熟地、何首乌。
三样药材平铺在几层夏布托底的桌面上,老药工净了手,用一块白毛巾擦干,走到桌边。他双手垂立片刻,左手拈起一块黄精,用门牙轻叩,再弹起舌头品咂,之后鼓动已经塌下去的腮帮子咀嚼,慢慢地、一点点嚼碎,待得唾液满嘴,分几口徐徐下咽。此时,他的双眼阖上了。
此种品味,自然而经典,充满仪式感。
②漱口,再品味熟地。
漱口,最后品味道的是何首乌。
然后,③他摇摇头,双手扶案,缓缓道,你们去把我炮制过的三样拿过来,照样平铺在桌子的另一端。老药工请他们分别尝一尝,品一品。
二人先是细嚼慢品了传统炮制过的,再尝了尝药釜加工过的。小金先表态,他没有吃出差别。梦芳道,药釜制作的何首乌,隐隐有点涩味,我们炮制的没有。
老药工点头赞许道,其他两味都有差别,只不过你们的舌头品不出来,这个跟吃茶、品酒、闻香是一个道理,日久才能见功夫。比较起来,何首乌的炮制更讲究,我们先前的古法炮制,是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用小火慢蒸,蒸汽一滴一滴落下,透过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将毒性带走的同时,也增益了药性。一蒸一晒,谓之阴阳,阴阳和合,循环往复,这是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另一种诠释,同时搭配的是耐心、反复、不厌其烦。这不是一个中药釜可以全部替代的。
小金道,中药釜我们可以跟厂家商议,不断改进。对于药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检验指标。经过科学检测的指标才是金标准。
④老药工坚定地摇头道,目前的科学检测,不是什么都可以黑白分明的。正如十年的陈皮,跟二十年、三十年的陈皮价格差很远,拿它们去检测,却不能够测得出成分有那么大区别。
梦芳看看小金,又回头看看父亲,红着脸说,父亲,我明白了,中医药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传统炮制中,除了蒸锅炉灶,还有日月精华,这些都是没法让现代化工具一股脑取代的。而在此中,时间缓缓流过,才能淘洗掉杂质,存留下精华。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一个大流量抖音号引入,又引用两首古诗阐明理由,古今迥异却又不失风趣幽默,自然引出本草坊的现状。
B.文中有大量老药工品药的细节,“净手”“垂立”“轻扣”“品咂”等,既能看出老药工的专业,也体现了他的敬业。
C.文章多次提及“时间”,似乎每次都在诉说,中草药古法炮制需要时间的沉淀,传统技艺也是时间的馈赠,不可替代。
D.本小说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知识分子特质,作者以优雅、博学、不急不躁的叙事姿态讲述了老药工和他女儿的亲情故事。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对荣光的呵护”中的“荣光”是老药工一生苦苦追求而未得的个人价值认可。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但又单独成段,且用间隔反复,表达显得更加正式。
C.句子③是老药工疲惫的身体状态,也是对“南山釜”所炮制药材失望至极的心理状态。
D.句子④表达出老药工对科学的质疑,他相信两种不同方法炮制的药品去检测结果不会有区别。
7.老药工为什么“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8.本小说讲述看似平淡,但仔细品味却又冲突不断,请以“《老药工和他的女儿》的冲突探究”为题,写一篇评论提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山有芙蓉
李晓东
明崇祯九年秋,徐霞客自感老病将至,开始自己最后一次“万里遐征”。
其时,徐霞客长子徐屺、次子徐岘均已婚娶,孙子徐建极已三岁。按理说,他家有遗产,衣食足以自给,百年已过其半,五岳已游其四,本该弄孙课子,优游林下,安享晚年,可他偏偏闲不住。
这年九月十九日,徐霞客偕一僧二仆,从家乡江阴出发,奋然西行,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那僧人名静闻,在江阴迎福寺出家,曾刺血写《法华经》,愿供之于鸡足山,因此随行;二仆为顾仆和王奴。
十月二日,徐霞客一行抵达余杭,四日游洞山。五日,王奴不堪奔劳之苦,独自逃离。八日,徐霞客到达兰溪,游金华三洞。十六日来到常山,登岸入江西境内,而后从玉山坐船到广信,再到弋阳,游龟峰。十月二十三日,陆行抵贵溪,游徐仙岩。二十五日,赴仙岩、龙虎山。二十八日,抵金溪。二十九日,抵建昌,此后数日先后登临麻姑山、会仙峰、军峰山。
一路上,他们或乘舟,或陆行,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夜半灯下,徐霞客还不忘记述附近的山势水道、人文风俗。
十一月十八日,他们从建昌西行,循麻姑山道,前往临川最高峰芙蓉山。
行至半山,山势险峻,芦苇、野竹、荆棘、藤蔓封堵了山道。抬头望去,但见云雾中一峰状如莲花,时隐时现。
“我实在爬不动了,歇一会儿吧!”顾仆气喘吁吁地说。
“太累了!”大和尚静闻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汗。
徐霞客仰望芙蓉峰,说:“天色不早了,赶紧爬山吧!”
说罢,徐霞客挥动柴刀,朝前开路。
不知爬了多久,山路突然中断,上面是一丈余高的崖壁。好在崖上垂下几根粗壮的老藤。徐霞客牢牢抓住藤条,向上攀援,手心都磨出血茧。随后,顾仆和静闻也攀上悬崖。
“好疼哟,我脸被枯枝割破了!”顾仆一边说,一边用手去抹血迹。
“这么冷的天,居然还有毒蚊子。你瞧,我光头上都叮起了一层红包!”静闻笑着打趣。
“天啊,山上还有山!还要爬多久?”顾仆叹息道。
“你瞧,前面有瀑布,应该快到山顶了!”静闻笑道。
徐霞客抬头望去,只见一帘飞瀑隐现于深竹密树、红叶朱英间,犹如山中高士。
他们加快脚步,朝瀑布下走去,正想浇下头,抹个脸。
突然,徐霞客嚷道:“小心脚下,近水处怕有蛇!”
话音未落,只见一条手腕粗的青蛇从山涧边倏地钻进草木丛中。
顾仆吓得不轻,半天说不出话来。
渐近山岭,周围众山尽收眼底,宛若百鸟朝凤。山风吹来,徐霞客发丝凌乱,衣衫飘动,犹如出尘芙蓉,浑身有说不出的惬意。他不禁吟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静闻笑着摇头:“就会穷开心!干粮所剩无几,断炊之日不远了,再说夜里到哪里落宿?”
“不急。前面有间石屋,不妨进去看看。”
走近细看,那石屋早已荒弃,门朽窗破,墙下长满杂草,当地人叫它芙蓉庵。
忽然,徐霞客喜出望外地说:“这墙上还有题诗呢!”
果然,墙上题有元朝诗人何中的诗:“岧岧青芙蓉,峻秀琢寒玉。危流千丈飞,铿鍧石相触。幽鱼龙宫,荒寒雾雨蓄。凄神不可留,前登散遐瞩。参差杂花动,香气泛幽谷。日照丹霞开,万峰洗晴绿。”
静闻苦笑道:“还是先找个下榻之处吧!”
“今晚就在这庵里下榻,将就将就!”徐霞客说。
夜里,月色清冷,山雾寒凉,徐霞客翻来覆去睡不着,便在庵外生起篝火,开始写日记。才写完小半页,山谷荒榛密箐里不时传来狼嗥之声,让人毛骨悚然。
翌日清晨,徐霞客继续爬山,从庵左小径上行,登三仙石,站上芙蓉山最高处。东望红日雾海,宛如仙境,他不觉心荡神驰,如醉如痴。
静闻和顾仆早已饥肠辘辘,催促下山去南坑村用早餐。
徐霞客笑道:“咱们出门不易,自当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唐代王勃说‘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记住,除了人才辈出外,临川还有座芙蓉山啊!”
下了芙蓉山,便到了宜黄。出江西后,徐霞客接着游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
次年九月二十四日,静闻在南宁崇善寺病逝,徐霞客写下《哭静闻禅侣》诗共六首,诗句有云:“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依照静闻遗愿,徐霞客携其遗骨葬于鸡足山。
而更让徐霞客痛苦的是,崇祯十二年九月,他仅剩的同伴顾仆竟不辞而别。
崇祯十三年,他自滇东归,孤身回到江阴,著《江源考》等文。
次年,徐霞客五十六岁,在家溘然长逝。
时光如梭,快四百年了,芙蓉山上的芙蓉庵历经风雨,仍朝夕守望在临川之巅,只是不知何时何人在何中的题诗旁画了几朵芙蓉花。
(选自《2021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过五十的徐霞客本可督促儿子读书,逗孙子玩,悠闲自在,但他还是决意西行寻幽探胜,做最后一次远征。
B.写徐霞客到达芙蓉山之前的路途所经,看似冗赘多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C.设置静闻和顾仆两个人物,主要是起衬托作用,在展现徐霞客执着坚忍的同时,也突出了二人的平庸。
D.文中多次写到诗句,既增添了文学氛围,充实了内容,也能很好地展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7.关于文中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半山所见之景,对比展开,既有近处的艰难险阻画面,也有远处值得憧憬的朦胧之景。
B.攀登悬崖所见,老藤垂下悬崖,飞瀑隐现其间,青蛇钻入草丛,都是渲染旅行的艰难。
C.渐近山岭,俯视众山所看见的景色,犹如“百鸟朝凤”,映衬了徐霞客踌躇满志的形象。
D.芙蓉山最高处之景色,“红日雾海,宛如仙境”,为后文徐霞客的继续游览做了铺垫。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你赏析“山有芙蓉”的含义及作用。(6分)
9.这篇小说讲述故事很有节奏,快慢详略很到位。结合全文,试从“如何讲故事角度”角度写一则赏析短评。(写出短评思路即可)(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雏
林斤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B.老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人感慨。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运用人物语言,展现出农村老百姓对文中的老师的不屑与不理解。
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的老师如今的状态,表现出他现如今的变化之大。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表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怪异·执着·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8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找准角度,做好文学短评题
(解析版)
【考情分析】
文学短评类题目第一次在高考中亮相,情境化创新下的“教考衔接”的创新考法,紧扣“课标”能力要求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它直接源于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P69-70)。教材指出,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因为是新题型,所以考虑到学生新接触的畏难心理,所以题目给出了两组关键词,围绕一组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两组关键词,一组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一组是文章的线索,统一在一个创新情境的外壳下。属于新瓶装旧酒的类型。
试题亮点,教考结合,呼应教材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在考试中有所体现,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提高考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失分点】
1.没有找到评析切入角度
2.短评结构混乱
3.评析脱节
4.没有区分开短评与短评思路
【通法通则】
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具体步骤如下:
1.仔细研读,整体感知。
2.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1)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3)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4)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5)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3.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4.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典例演练】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 8. 5
   (有删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任选一个小组,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第二步,明确两组关键词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来的。(选择好作答的角度去分析)
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这个评论思路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的理顺。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乙组的河流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第三步,快速读材料,按照两组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甲组提出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作品写的是父亲关于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了,上了大学,放暑假的时候要出门旅行。他写的好像并不是儿子未来的不可知的旅行,而是自己以前的生活,借着替儿子畅想未来,完成的是自己的怀旧之旅。只要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关联到“未来”和“回忆”就能够顺势抓住“成长”这个关键词的提示,来解答“为何这样写”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样的写法指向作品关于“成长”的主题。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河流在这篇作品中是很重要的。怎么个重要法 儿子下了火车,背着包爬上江堤,就看见了长江-这最为“亲切的河”,从这里开始,河流就须臾不曾离开过儿子的板桥之行,河流的意义是首先,河流构成了这篇作品的背景、环境和风景,这是最表层的功能意义。其次,河流的象征意义。随着河水的流动,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空间展开了,如果说,板桥的水渠、溪流都流人了漕河再汇人长江,奔向大海,那么,儿子从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上海,顺着河流上溯,“返回”到板桥,就是一次空间的回迁,同时也是从“未来”返回父亲回忆中的“往昔”,是一次时间的回流,逝者如斯夫,这河流承载着多少无尽的思索。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整理答案要点:
甲组:谁的未来?谁的过去?为什么二者交叉去写呢:
乙组:在文中河流是什么?河流在哪里出现?有什么作用?
第五步,确定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文学短评思路类题作答总结: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明确两组关键词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来的。
第三步,快速读材料,按照两组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整理答案要点:
第五步,确定答案。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豺狗和阿拉伯人
[奥地利]卡夫卡
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
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
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
“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
“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
“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
“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
“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
“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
“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
“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
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
“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
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
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滩滩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
“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豺狗们会恳求每一个见到的欧洲人,倾诉他们对于阿拉伯人的厌恶,希望欧洲人把它们从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来。
B.“我”在豺狗与阿拉伯人由来已久的争斗中,无法以任何一种身份加入战斗,也不喜欢被任何一方拉拢。
C.“豺狗”是被欺凌的一方,它们痛恨阿拉伯人的强势欺压,不断寻找帮助者,想达到复仇的目的。
D.小说具有讽刺意味,如豺狗给“我”锈迹斑斑的剪刀让“我”去剪断阿拉伯人的喉咙,豺狗在鞭子下“心醉神迷”,都寓意深沉,耐人寻味。
2.下列对本文对话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豺狗说自己是“最年迈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亲”,目的是通过讲述豺狗对“我”的等待,取得“我”对它们的信任。
B.“你们想要干什么”“这些畜生究竟想要干什么”说明我同情豺狗的遭遇,并想以己之力平息这场纷争。
C.“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是阿拉伯人在提醒“我”:豺狗对“我”说的话在之前已对其他人说过许多次。
D.阿拉伯人最后说“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是在讥讽豺狗看起来对欺压充满仇恨,但又陷入他们的投食不能自拔。
3.小说以“我”之视角观照豺狗和阿拉伯人的斗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作用。(6分)
4.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本文也在很多方面体现其“荒诞”风格,请就此写一则文学短评,写出其评析要点即可。(6分)
1、【答案】C
【解析】“豺狗”以依赖阿拉伯人的投食生存,一方面痛恨强者的欺凌,一方面又困厄于乞食于强者的本能不能自拔。所以,本质上他们并不想真正反抗和复仇。
2、【答案】B 
【解析】原文并没有表明“我”对“争吵”的态度,根据豺狗“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的说法可知,“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是豺狗对“我”的期望。
3、【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我”从头到尾见证了豺狗和阿拉伯人的斗争。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推动情节发展,如豺狗引诱“我”来结束纷争。③突出豺狗形象,“我”见识了豺狗从鼓吹复仇的坚定到沉迷食物诱惑无法自拨的虚伪矛盾。④深化文章主题,“我”劝阻阿拉伯人鞭打豺狗,既对豺狗心生怜悯,也认为豺狗本性难改。(答对1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属于人物形象分析考题。就一般而言,某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牵线小说中其它人物,从侧面突出其它人物形象;三是深化小说主旨。具体如何,则需要结合全文分析。
4、【答案】①情节的荒诞。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写“我”在沙漠的绿洲上遇到一群豺狗,这些豺狗对“我”诉说着它们的苦衷与请求,以及后来阿拉伯人对豺狗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情节打破常规,具有荒诞性。②形象的荒诞。运用对比手法,将豺狗开始时义愤填膺的说辞与经不住诱惑撕咬骆驼尸体的行为进行对比,塑造了豺狗言行矛盾的荒诞形象。③表现主旨的笔法荒诞。将动物的本性置于古老的历史背景、深远的仇恨和正义的说辞之中,揭示了豺狗和以豺狗为代表的人们即使有冠冕堂皇的借口也难以改变本性的道理。(答对1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题要求回答“荒诞”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是一篇小说,鉴赏小说,无非是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小说笔法等角度进行评析。
二、(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药工和他的女儿(节选)
南翔
事情的缘起是最近一个流量很大的抖音号,推介一位知名老中医的生发和乌发方子,里面要求的中药材,不仅需要有国家地理标志,尤须炮制讲究,其中三味药何首乌、熟地和黄精,均要求九蒸九晒。
当下深圳,或许不仅仅是深圳,男人打拼,女人也不甘示弱,睡眠少,压力大,做事急——一个个似李太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亦如白乐天:“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脱发与白头,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敌人。此其时,“本草坊”应运而生,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该坊购买老药工地道炮制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都排到了三个月之后。面对滚滚而来的客户,老药工远不像那些工厂主和地产商,满面春风,干劲倍增,而是压力山大,愁眉锁眼,原本基本戒掉了的香烟,又吸上了。
此其时,女儿梦芳和老板小金,观念向右看齐一般统一:市场经济,卖方市场永远期望大过买方市场。小金甚至想到了涨价来调节供需矛盾。老药工略一犹豫,便坚决摇头,他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而不是靠提价来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
老药工一头脑的经验和智慧,宛如森林中的一窑薪炭,应是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让深圳顾客的执着,猝然点燃了即将熄灭的荣光。①一位即将融入夕阳的老人,对荣光的呵护,正如同这些不断涌来的顾客对健康和生命的珍爱,金钱远远不是至高的诱惑。
于是梦芳看到,老药工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即便作坊里空调开得很足,老药工一条黑色大裤衩、一领T恤,依然常常汗湿。深圳太阳充足,楼顶开阔坦荡,为晒药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老药工似乎不放心别人的手脚,时不时会抽空从地下室上到楼顶,一簸箩一簸箩地依次翻晒。
如果你想到每一块饮片,都因一次蒸与晒,色泽由黄而赭,由赭而灰,由灰而黑,由黑而透亮……那就是时间的沉淀,气力的灌注,天地精华的吸纳。
这天上午,老药工正在电磁炉上蒸药,被刚揭盖的热气一熏,扑通跌倒在地,医生检查诊断,劳累所致……
一周后,一只亮闪闪的“南山釜”运到了“本草坊”。尽管梦芳和小金反复说明这个是多功能的,既能润又能蒸还带烘干,比搬上搬下、九蒸九晒方便多了,但面对这只一人多高、一米直径的大肚子带着各种吐纳配管的多功能中药釜,老药工释放的信任,依然大有保留,一双略略眯起的眼睛,茫然中透露出心有不甘。
两天之后,三样经典药材炮制出炉了:黄精、熟地、何首乌。
三样药材平铺在几层夏布托底的桌面上,老药工净了手,用一块白毛巾擦干,走到桌边。他双手垂立片刻,左手拈起一块黄精,用门牙轻叩,再弹起舌头品咂,之后鼓动已经塌下去的腮帮子咀嚼,慢慢地、一点点嚼碎,待得唾液满嘴,分几口徐徐下咽。此时,他的双眼阖上了。
此种品味,自然而经典,充满仪式感。
②漱口,再品味熟地。
漱口,最后品味道的是何首乌。
然后,③他摇摇头,双手扶案,缓缓道,你们去把我炮制过的三样拿过来,照样平铺在桌子的另一端。老药工请他们分别尝一尝,品一品。
二人先是细嚼慢品了传统炮制过的,再尝了尝药釜加工过的。小金先表态,他没有吃出差别。梦芳道,药釜制作的何首乌,隐隐有点涩味,我们炮制的没有。
老药工点头赞许道,其他两味都有差别,只不过你们的舌头品不出来,这个跟吃茶、品酒、闻香是一个道理,日久才能见功夫。比较起来,何首乌的炮制更讲究,我们先前的古法炮制,是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用小火慢蒸,蒸汽一滴一滴落下,透过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将毒性带走的同时,也增益了药性。一蒸一晒,谓之阴阳,阴阳和合,循环往复,这是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另一种诠释,同时搭配的是耐心、反复、不厌其烦。这不是一个中药釜可以全部替代的。
小金道,中药釜我们可以跟厂家商议,不断改进。对于药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检验指标。经过科学检测的指标才是金标准。
④老药工坚定地摇头道,目前的科学检测,不是什么都可以黑白分明的。正如十年的陈皮,跟二十年、三十年的陈皮价格差很远,拿它们去检测,却不能够测得出成分有那么大区别。
梦芳看看小金,又回头看看父亲,红着脸说,父亲,我明白了,中医药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传统炮制中,除了蒸锅炉灶,还有日月精华,这些都是没法让现代化工具一股脑取代的。而在此中,时间缓缓流过,才能淘洗掉杂质,存留下精华。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一个大流量抖音号引入,又引用两首古诗阐明理由,古今迥异却又不失风趣幽默,自然引出本草坊的现状。
B.文中有大量老药工品药的细节,“净手”“垂立”“轻扣”“品咂”等,既能看出老药工的专业,也体现了他的敬业。
C.文章多次提及“时间”,似乎每次都在诉说,中草药古法炮制需要时间的沉淀,传统技艺也是时间的馈赠,不可替代。
D.本小说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知识分子特质,作者以优雅、博学、不急不躁的叙事姿态讲述了老药工和他女儿的亲情故事。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对荣光的呵护”中的“荣光”是老药工一生苦苦追求而未得的个人价值认可。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但又单独成段,且用间隔反复,表达显得更加正式。
C.句子③是老药工疲惫的身体状态,也是对“南山釜”所炮制药材失望至极的心理状态。
D.句子④表达出老药工对科学的质疑,他相信两种不同方法炮制的药品去检测结果不会有区别。
7.老药工为什么“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8.本小说讲述看似平淡,但仔细品味却又冲突不断,请以“《老药工和他的女儿》的冲突探究”为题,写一篇评论提纲。
【答案】5.D 6.B
7.①认为提价会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②老药工的传统炮制技艺被忽视了二十年,现在有机会发扬光大,老药工很珍惜,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守护传统。 8.①中药炮制过程中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法的冲突。中药炮制传统技艺精湛,有无可替代的日月精华,非新型药釜工具可比。②两代人观念的冲突。熊药工笃信传统技法无可替代,而以小金为代表的新新人类却崇尚现代工艺,用新型药釜工具大规模快速炮制药材。③中药古法炮制的药效和科学检测之间的冲突。④以深圳为代表的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对健康和生命的珍爱的冲突。⑤市场经济下,“本草坊”的药材供应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讲述了老药工和他女儿的亲情故事”错。文章讲述的是老药工和他女儿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故事。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A.“一生苦苦追求而未得”错,由原文“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可知,原来得到过。
C.“失望至极的心理状态”错,由原文“老药工释放的信任,依然大有保留”可知,老药工本就不太相信,所以也不会失望至极。
D.“对科学的质疑”以偏概全,只是对目前中药科学检测有所怀疑,“他相信两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药品去检测结果不会有区别”也太绝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的能力。
①结合“而不是靠提价来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可知,认为提价会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②结合“应是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让深圳顾客的执着,猝然点燃了即将熄灭的荣光”“一位即将融入夕阳的老人,对荣光的呵护”可知,老药工的传统炮制技艺被忽视了二十年,现在有机会发扬光大,老药工很珍惜,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守护传统。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内容和人物冲突的能力。
①结合“中医药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传统炮制中,除了蒸锅炉灶,还有日月精华,这些都是没法让现代化工具一股脑取代的”可知,中药炮制过程中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法的冲突。中药炮制传统技艺精湛,有无可替代的日月精华,非新型药釜工具可比。
②结合“这不是一个中药釜可以全部替代的”“小金道,中药釜我们可以跟厂家商议,不断改进”可知,两代人观念的冲突。老药工笃信传统技法无可替代,而以小金为代表的新新人类却崇尚现代工艺,用新型药釜工具大规模快速炮制药材。
③结合“对于药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检验指标。经过科学检测的指标才是金标准”“目前的科学检测,不是什么都可以黑白分明的。正如十年的陈皮,跟二十年、三十年的陈皮价格差很远,拿它们去检测,却不能够测得出成分有那么大区别”可知,小金坚持科学检测,老药工坚持中药古法炮制,是中药古法炮制的药效和科学检测之间的冲突。
④结合“当下深圳,或许不仅仅是深圳,男人打拼,女人也不甘示弱,睡眠少,压力大,做事急”“来该坊购买老药工地道炮制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都排到了三个月之后”可知,以深圳为代表的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对健康和生命的珍爱的冲突。
⑤结合“女儿梦芳和老板小金,观念向右看齐一般统一:市场经济,卖方市场永远期望大过买方市场。小金甚至想到了涨价来调节供需矛盾”可知,市场经济下,“本草坊”的药材供应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山有芙蓉
李晓东
明崇祯九年秋,徐霞客自感老病将至,开始自己最后一次“万里遐征”。
其时,徐霞客长子徐屺、次子徐岘均已婚娶,孙子徐建极已三岁。按理说,他家有遗产,衣食足以自给,百年已过其半,五岳已游其四,本该弄孙课子,优游林下,安享晚年,可他偏偏闲不住。
这年九月十九日,徐霞客偕一僧二仆,从家乡江阴出发,奋然西行,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那僧人名静闻,在江阴迎福寺出家,曾刺血写《法华经》,愿供之于鸡足山,因此随行;二仆为顾仆和王奴。
十月二日,徐霞客一行抵达余杭,四日游洞山。五日,王奴不堪奔劳之苦,独自逃离。八日,徐霞客到达兰溪,游金华三洞。十六日来到常山,登岸入江西境内,而后从玉山坐船到广信,再到弋阳,游龟峰。十月二十三日,陆行抵贵溪,游徐仙岩。二十五日,赴仙岩、龙虎山。二十八日,抵金溪。二十九日,抵建昌,此后数日先后登临麻姑山、会仙峰、军峰山。
一路上,他们或乘舟,或陆行,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夜半灯下,徐霞客还不忘记述附近的山势水道、人文风俗。
十一月十八日,他们从建昌西行,循麻姑山道,前往临川最高峰芙蓉山。
行至半山,山势险峻,芦苇、野竹、荆棘、藤蔓封堵了山道。抬头望去,但见云雾中一峰状如莲花,时隐时现。
“我实在爬不动了,歇一会儿吧!”顾仆气喘吁吁地说。
“太累了!”大和尚静闻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汗。
徐霞客仰望芙蓉峰,说:“天色不早了,赶紧爬山吧!”
说罢,徐霞客挥动柴刀,朝前开路。
不知爬了多久,山路突然中断,上面是一丈余高的崖壁。好在崖上垂下几根粗壮的老藤。徐霞客牢牢抓住藤条,向上攀援,手心都磨出血茧。随后,顾仆和静闻也攀上悬崖。
“好疼哟,我脸被枯枝割破了!”顾仆一边说,一边用手去抹血迹。
“这么冷的天,居然还有毒蚊子。你瞧,我光头上都叮起了一层红包!”静闻笑着打趣。
“天啊,山上还有山!还要爬多久?”顾仆叹息道。
“你瞧,前面有瀑布,应该快到山顶了!”静闻笑道。
徐霞客抬头望去,只见一帘飞瀑隐现于深竹密树、红叶朱英间,犹如山中高士。
他们加快脚步,朝瀑布下走去,正想浇下头,抹个脸。
突然,徐霞客嚷道:“小心脚下,近水处怕有蛇!”
话音未落,只见一条手腕粗的青蛇从山涧边倏地钻进草木丛中。
顾仆吓得不轻,半天说不出话来。
渐近山岭,周围众山尽收眼底,宛若百鸟朝凤。山风吹来,徐霞客发丝凌乱,衣衫飘动,犹如出尘芙蓉,浑身有说不出的惬意。他不禁吟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静闻笑着摇头:“就会穷开心!干粮所剩无几,断炊之日不远了,再说夜里到哪里落宿?”
“不急。前面有间石屋,不妨进去看看。”
走近细看,那石屋早已荒弃,门朽窗破,墙下长满杂草,当地人叫它芙蓉庵。
忽然,徐霞客喜出望外地说:“这墙上还有题诗呢!”
果然,墙上题有元朝诗人何中的诗:“岧岧青芙蓉,峻秀琢寒玉。危流千丈飞,铿鍧石相触。幽鱼龙宫,荒寒雾雨蓄。凄神不可留,前登散遐瞩。参差杂花动,香气泛幽谷。日照丹霞开,万峰洗晴绿。”
静闻苦笑道:“还是先找个下榻之处吧!”
“今晚就在这庵里下榻,将就将就!”徐霞客说。
夜里,月色清冷,山雾寒凉,徐霞客翻来覆去睡不着,便在庵外生起篝火,开始写日记。才写完小半页,山谷荒榛密箐里不时传来狼嗥之声,让人毛骨悚然。
翌日清晨,徐霞客继续爬山,从庵左小径上行,登三仙石,站上芙蓉山最高处。东望红日雾海,宛如仙境,他不觉心荡神驰,如醉如痴。
静闻和顾仆早已饥肠辘辘,催促下山去南坑村用早餐。
徐霞客笑道:“咱们出门不易,自当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唐代王勃说‘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记住,除了人才辈出外,临川还有座芙蓉山啊!”
下了芙蓉山,便到了宜黄。出江西后,徐霞客接着游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
次年九月二十四日,静闻在南宁崇善寺病逝,徐霞客写下《哭静闻禅侣》诗共六首,诗句有云:“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依照静闻遗愿,徐霞客携其遗骨葬于鸡足山。
而更让徐霞客痛苦的是,崇祯十二年九月,他仅剩的同伴顾仆竟不辞而别。
崇祯十三年,他自滇东归,孤身回到江阴,著《江源考》等文。
次年,徐霞客五十六岁,在家溘然长逝。
时光如梭,快四百年了,芙蓉山上的芙蓉庵历经风雨,仍朝夕守望在临川之巅,只是不知何时何人在何中的题诗旁画了几朵芙蓉花。
(选自《2021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过五十的徐霞客本可督促儿子读书,逗孙子玩,悠闲自在,但他还是决意西行寻幽探胜,做最后一次远征。
B.写徐霞客到达芙蓉山之前的路途所经,看似冗赘多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C.设置静闻和顾仆两个人物,主要是起衬托作用,在展现徐霞客执着坚忍的同时,也突出了二人的平庸。
D.文中多次写到诗句,既增添了文学氛围,充实了内容,也能很好地展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7.关于文中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半山所见之景,对比展开,既有近处的艰难险阻画面,也有远处值得憧憬的朦胧之景。
B.攀登悬崖所见,老藤垂下悬崖,飞瀑隐现其间,青蛇钻入草丛,都是渲染旅行的艰难。
C.渐近山岭,俯视众山所看见的景色,犹如“百鸟朝凤”,映衬了徐霞客踌躇满志的形象。
D.芙蓉山最高处之景色,“红日雾海,宛如仙境”,为后文徐霞客的继续游览做了铺垫。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你赏析“山有芙蓉”的含义及作用。(6分)
9.这篇小说讲述故事很有节奏,快慢详略很到位。结合全文,试从“如何讲故事角度”角度写一则赏析短评。(写出短评思路即可)(6分)
6、【答案】C
【解析】“也突出了二人的平庸”错误,虽然文中有写到二人的疲劳,有平凡人的表现,但不能认为他们平庸,从文本首尾二人的表现和徐霞客对他们的态度,可见他们均有不平庸的内在。
7、【答案】D
【解析】“为后文徐霞客的继续游览做了铺垫”错误,虽然徐霞客的游览是受到了自然美景的吸引,但是此次游览是他的规划。
【答案】(1)含义:①浅层含义是指芙蓉山上有状如莲花的山峰、破败的芙蓉庵、写芙蓉的诗;(2分)②深层含义是指发丝凌乱,衣衫飘动,身感惬意,犹如出尘芙蓉的徐霞客,也指徐霞客追求山川风物、探索自然的纯洁美好的心灵。(2分)
(2) 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一语双关,象征徐霞客探索自然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作者对徐霞客美好品质的赞美。(2分)
【解析】此为“词语理解”与“标题作用”题,实际上是一题两问。词语理解,应侧重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方面去分析;小说标题的常见作用主要有:①线索作用②悬念作用(吸引读者作用)③刻画人物作用④概括事件作用⑤揭示主题作用(画龙点睛作用)⑥交代背景作用⑦象征作用。具体在本题中,“山有芙蓉”的标题作用,应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答案】①多种表达方式转换,调节故事节奏。文本首尾以记叙的方式,快速呈现了徐霞客此次的游览路径,让故事节奏加快,中间的主要内容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等多种描写手法,让节奏放缓,整个故事快慢交替,很有节奏。(3分)②点线结合,布局精巧。文本内容对徐霞客的游览路径做了简略线性叙述,使文路清晰;选取游览芙蓉山这一个点详尽讲述。通过点的详尽与线的简略,形成很好的节奏感,让读者更好地读懂故事,展现徐霞客的精神品质。(3分)
【解析】此题为小说叙述方面考题。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叙述中节奏与详略问题。节奏多与情节有关,节奏的快慢,又影响叙述的详略。答题时,既要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又要注意到这是一则文学短评思路。
四、(2023江苏扬州·高二扬州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雏
林斤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B.老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人感慨。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运用人物语言,展现出农村老百姓对文中的老师的不屑与不理解。
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的老师如今的状态,表现出他现如今的变化之大。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表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怪异·执着·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
【答案】6.C 7.D
8.①叙事方式上,回忆与现实相结合。文章前半部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后半部分表现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前后对比显奇崛。
②情节安排上,巧设突转。结尾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显奇崛。
③叙事态度上,选择沉重的题材,但处理得飘忽轻盈。本文聚焦特殊年代,但并未刻意追求反思小说的思想深度,而是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淡化了情感,显奇崛。
9.答案一,加入甲组:
①“怪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
②“执着”: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
③“时代”: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
答案二,加入乙组:
①村民的“伤痛”:他们当时的无知,对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
②知识分子的“伤痛”:他们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
③时代的“伤痛”: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年代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这让国家损失太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对比”错误,文中只是客观呈现老师的形象特点,没有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错误。三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前两处是说话断断续续,后者表示意犹未尽。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从叙事方式上看,回忆与现实相结合。“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文章回忆与现实相结合,叙事“奇崛”;
从情节叙述安排上看,巧设突转。前文提到老师的“木”和“雏”,被农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小瞧;结尾老师“傻”了,“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老师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情节“奇崛”,巧设突转。
叙事态度上,选择沉重的题材,但处理得飘忽轻盈。“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老师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让造反学生扇的有病。聚焦特殊年代,但并未刻意追求反思小说的思想深度,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淡化了情感,显奇崛。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短评的能力。
甲组。
“怪异”:“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
“执着”:“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轻视,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学,看到鸡瘟最终研究出治疗的配方,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
“时代”:一些心无旁骛、内心执着的知识分子可能有些行为显得怪异,但最终却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怪异却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和接受,最终受到巨大伤害,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
乙组。
村民的“伤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
知识分子的“伤痛”:“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
时代的“伤痛”:老师作为助教来到农村,关注各种农业现象,认真学习,执着研究,后来却被学生打傻……这说明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更没有基本的保护,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