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8 11:09:28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1 新闻两则第一单元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其记叙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和一往无
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读一读瑰宝 溃退 泄气 高屋建瓴
歼灭 要塞 气势磅 礴
地域 殷家汇 锐不可当ɡuīlínɡkuìjiāndānɡsàiyīnxièpánɡ bóyù二、记一记溃 退:
抵 抗:
锐不可当:
泄 气:
歼 灭:
击 溃:
业 已:军队被打垮而后退。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锋利无比,不可抵抗。泄劲。消灭敌人。打垮、打散。已经。速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高度概括新闻的内容(何人、何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听读课文 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听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讨论:主体部分分为哪几个层次更合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二、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导语主体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三、自读课文 复述内容四、默读课文 小组交流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
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
有什么表达效果?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
军,再说东路军?“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五、品读课文 体味语言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词句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精炼、鲜明、生动。标题导语主体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简述渡
江战役
胜利我军敌军中路军纷纷溃退西路军毫无斗志东路军抵抗较
为顽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鄂 绥靖 管辖 阌乡
豫 阻遏 逃窜 阻隔 一、读一读èsuíxiáwényùècuànɡé二、记一记阻遏:
管辖:
阻隔:
困守:
逃窜:阻止。管理;统辖。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来往。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坚守。逃跑流窜。请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一、合作学习 试运用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第四层可分为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归纳两则新闻的异同! 二、拓展思考 比异同语言风格:第一篇大气磅礴;
第二篇儒雅含蓄。文体;作者;大背景;目的;主旨。不同具体写法:第一篇巧用对比;
第二篇妙用暗示。构思特点:第一篇总括千里战线,
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第二篇勾联历史与现在,
纵横挥写,引而有度。相同导语背景主体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概述我军解放南阳介绍南阳的背景南线解放军
的伟大胜利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蒋先重视后放弃南阳河南全境基本解放恢复建立了根据地纠正了“左”的错误敌人弃城逃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25张PPT。2 芦花荡孙犁在白洋淀1.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段来构建人物立体形
象的方法。
3.把握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
格,学习他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
格。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小说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三 要 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对话等描写。竹篙 疟子 寒噤 转弯抹角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蹿 张皇失措 ɡāo yàojīncuànzè sàpénɡdiànmòhuánɡdīqiú一、请给有下划线的字注音: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张皇失措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怎样的。1.(9~19) 开端——护送
2.(20~54) 发展——受伤
3.(55~63) 高潮和结局—复仇情节结构一、探读细节——识人物,学方法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全文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揣摩描写“老
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文字。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人物性格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全文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过于自信体现:如: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人物性格分析过于自尊体现:如: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 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具体性格特征:人物性格分析人物性格分析老





征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正面描写2.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揣摩描写“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文字。 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侧面描写二、研读佳句——品景物,析妙处 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句子:
1.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2.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3.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4.第59段“水却是镜子一样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5.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洒”。景美人美充满战斗的诗情
画意美蕴含爱国深情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
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
情的韵味。作 用三、回读课文——谈感想、明主旨1.同学们,读过本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认为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特定的人物,还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这一形象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3.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 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应该能够感受到: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保家为国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能够感受到:全篇洋溢着的战斗的乐观主义、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1.同学们,读过本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你认为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特定的人物,还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这一形象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3.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传奇色彩1.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2.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环
境险恶、诗情画意人
物老头子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情
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日的故事,请把故事的主人公写下来,把他们的故事讲一讲。示例:宁死不屈的“支那空军勇士”——阎海文;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永远的丰碑——杨靖宇等。课件28张PPT。3 ﹡蜡烛俄罗斯纪念苏联卫
国战争胜利60周年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掌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 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3.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烧灼 地窖 桥头堡
匍 匐 腋下 颤巍巍
瓦砾 拂晓 育乞西
鞠 躬 舀水 契柯拉耶夫 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qǐqìkē yēyǎo jū ɡōnɡ一、读一读烧 灼: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颤 巍 巍:肃 穆:永垂不朽:瓦 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二、记一记 请同学们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原因: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结果:一、认真阅读,探究内容
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
出来。
2.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出来。a.炮火连天,环境险恶。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b.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17段)c.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d.点燃婚烛,真情祭悼2.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作者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二、揣摩语句 品味意蕴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感
点一是环境危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三、寻找感点 明主题红军的生命之光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南斯拉夫人民的智慧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象,写一段他们的对话。课件21张PPT。﹡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的信圆明园复原图圆明园复原图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3.增强爱国情感,树立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责任感。雨果(1802-1885)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略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同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焚掠圆明园,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赃物   箱箧 制裁   给予  
恍若 琉璃 珐琅  绸缎
惊骇 晨曦 瞥见 劫掠
缀满 眼花缭乱一、读一读zānɡqiècáijǐhuǎnɡliú lífà lánɡliáohàixīpiējiézhuìchóu赃 物:
箱 箧:
制 裁:
瞥 见:
晨 曦: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箱子。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胡作非为。形容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不留下。一眼看见。早晨。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二、记一记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英国、法国侵略者。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三部分交代缘起第一部分对圆明园高度盛赞第二部分对两强盗声讨、斥责第三部分总结全文,照应开头1.找出并品析课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一、体会情感 讲析品格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雨果1.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二、揣摩语言 鉴赏讽刺手法 此句运用反语把英法联军刻画成两个强盗的形象,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作为一名法国人,雨果没有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他的这种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多么可贵! 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句话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3.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4.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揭露了侵略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天真”意即讽刺这些自称“文明人”的野蛮、愚蠢和可恶。 认识圆明园珍宝 曾经是梦幻般美好的奇迹,变成了一片伤痕累累的残骸!同学们,当你面对那一片残骸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对曾在火海里煎熬过的这一片残骸说些什么?试写一封书信,呈给受了重伤的圆明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我”的全部赞誉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情中国,谴责英法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抨击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博大胸怀 高尚品质课件17张PPT。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作品有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台湾轶事》;散文:《梦谷集》、《三十年后》。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名言:“他人就是地狱”八十年代风行欧洲。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1.领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肃 穆 荒 谬 憧 憬
呵 护 杀 戮 悼 念
屹 立 蜿 蜒 恍 惚
明赫白 聂华苓sù mùmiùchōnɡjǐnɡhēlùdàoyìwān yánhuǎnɡ hūhèlínɡ一、读一读二、记一记杀 戮:
蜿 蜒:
恍 惚:
荒 谬:
憧 憬:
健 忘:
响彻云霄:
缭绕不绝:
片纸只字:杀害(多指大量地)。(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向往。容易忘事。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中断。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文章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时间顺序一、精读课文,概括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4.参观纪念馆—引发悲哀思考3.参加座谈会—记述作家座谈2.看纪念演出—记述演出活动1.来到纪念地—坟地所见所闻1.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
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
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气概。 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沉重”而“美丽”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为全文的纲领。 二、聚焦引文 关注写法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三、熟读课文 品味语言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这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4.人,是健忘的。不计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四、探究思考 体悟标题 你是如何看待本文标题的?如果把它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更为深刻。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引文 正文沉重 法西斯的残酷美丽 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2010年11月23日,延坪岛海域传来隆隆炮声,朝韩在存在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相互炮击,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你能否给那些可能带来战争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