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主干知识】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1)创立宗教: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为经典。
(2)国家统一:622 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后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3)帝国形成: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政教合一;中央设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
(2)经济:发展工商业;东西方陆、海路长途贸易;巴格达等城市繁荣。
(3)文化①融合: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及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文化。②沟通: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的形成
(1)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实行政教合一。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后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商业活动,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政令不够统一。
②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建立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政教合一;地方行省总督;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起,孝德天皇“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幕府统治时期
①背景:10世纪,武士集团壮大,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建立: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③特点: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锁国政策:17—19世纪,德川幕府意图以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统一: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文化。
(3)朝鲜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日本侵朝: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中、朝联军挫败日本侵略。
【拓展解难】
一、对比: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时间 7-13世纪 13-20世纪
侵略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后都城为巴格达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宗教 伊斯兰教为国教
对东西方贸易态度 鼓励东西方贸易 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发展
二、了解: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
波斯帝国(前530年-前4世纪晚期) 被亚历山大帝国所灭
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帝国)(前338年-前323年) 帝国分裂
罗马帝国(前27年-476年) 被日耳曼人所灭进入封建社会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被蒙古人所灭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 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 一战后解体
三、总结:中古亚洲文明的多样性。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四、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项目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诞生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1世纪 7世纪初
诞生地 古印度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耶稣 穆罕默德
主要教义 众生平等;消除欲望 信仰上帝、原罪 安拉是唯一真神
发展 前3世纪,孔雀帝国统一南亚,演变为世界性宗教;中国引进并融合传播 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近代随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扩展到整个西亚、北非及欧洲的部分地区
宗教经典 《三藏》 《圣经》 《古兰经》
影响 对亚洲影响最大 中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
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产生于亚洲,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中探究】
1、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境内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主要有城市市场、城镇集市和定期举行的交易会。8世纪至15世纪末,阿拉伯帝国境内存在着众多的繁华城市,如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阿拉伯帝国国内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应有尽有。此外,靛青等植物染料、药用植物、药用矿物、珠宝,甚至书籍也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换。阿拉伯帝国采用金、银两种货币,东部通行银币迪尔汗,西部使用金币第纳尔。随着货币的发展,到9世纪,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还设计出了完善的支票和信用票。票持有者可以在帝国境内的任何城市兑换现金。帝国的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经也门沿红海东岸到地中海地区,这条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动脉,给阿拉伯帝国带来了巨额财富。哈里发政府为了增强实力,巩固政权,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工农业的发展,又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阿拉伯商人精于海上贸易,他们远航到中国和印度等地,频繁的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额财富。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古兰经》规定:每一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须要到麦加“朝圣”一次。朝圣既是宗教活动,也是商业集会。阿拉伯帝国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表现。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探究: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材料一: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二: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中世纪东西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客观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花拉子密(780一850)汲取古代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参照新的观测资料,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850—929)在古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长期的天体观测,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即地球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状。这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 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D.科学革命在阿拉伯帝国率先兴起
3、哈里发奖励游学,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的经济繁荣 B.地处东西方文化中心
C.伊斯兰教的推动 D.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4、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丰碑。它的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这表明《一千零一夜》( )
A.注重表达细腻情感 B.突出批判现实社会
C.处于世界文学巅峰 D.体现多种文化交融
5、《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的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东西方文化 D.科学文化的全面繁荣
6、有学者认为:“像阿拉伯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神权政体国家,除了阿拉伯之外,还包括波斯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埃及人,以及北非的柏柏尔人等。无论它的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故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在强调( )
A.阿拉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B.强大国力对文化的影响
C.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D.阿拉伯文化领先于世界
7、阿拉伯帝国的君主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负责具体相关事务。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以传教为名对外扩张 B.确立了君主专制统治
C.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D.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8、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就把造纸技术引进了欧洲。由此可知,当时阿拉伯人( )
A.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D.改进了造纸技术
9、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专制
10、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土坦丁堡后,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实行文化与族群交融政策 B.建立政教分离的政权体制
C.实施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D.严格掌控人们的宗教信仰
11、16世纪,奥斯曼帝国采取吸引、鼓励外国商人,保护本国商人利益的政策,对本国的工商业进行良好的管理,组织穆斯林手工业,注重城市发展和对贸易路线的保护。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注重保护工商业发展 B.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
12、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业报参加轮回。修了善业的低级种姓之人可以在来世生于富贵之家,修了恶业的高级种姓之人则会在来世生于贫贱之家。这一思想( )
A.加剧了印度的阶级对立 B.推动佛教成为印度国教
C.冲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D.改变了社会不平等局面
13、日本大化改新时,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这表明当时日本( )
A.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 B.武士集团特权被取消
C.初步建立起幕府政治 D.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
14、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当时的朝鲜( )
A.民族意识淡薄 B.仿效唐朝制度
C.重视制度创新 D.对外交往频繁
15、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答案
【课中探究】
1、(1)商品交易的市场形式多样:商品种类繁多;金银货币并用,金融业和银行业发展迅速;海外贸易发达。
(2)社会秩序稳定;地理位置优越;工农业发达,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前提;阿拉伯商人海上贸易的推动;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
2、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海外贸易: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征收重税,阻碍东西方贸易,导致商业危机。但客观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课后巩固】
1-5AADDC 6-10BCBBC 11-15ACDBC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故选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7、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花拉子密汲取古代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在古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吸收古代印度、希腊、波斯等国的天文地理知识推动了天文学发展,反映出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故选A项;战争、和平交流等都是文明交流的途径,而材料旨在说明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古代希腊、印度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故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文化是在吸收古代希腊、印度等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文化碰撞冲突侧重文化的对抗、竞争状态,排除C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是在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哈里发奖励游学”、“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等信息可得,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发展,故选D项;国内经济繁荣是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但是题干体现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哈里发的重视,A项不符合题目中的“由此可知”,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东西方的交通和商业交流的中心,而不是东西方文化的中心,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关于伊斯兰教的信息,且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也与伊斯兰教的推动没有关系,C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表现了东方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说明《一千零一夜》体现多种文化交融,故选D项;材料“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说明侧重于想象力,细腻情感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美丽幻想”说明不是现实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文学的比较,因此无法说明处于世界文学巅峰,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可知,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故选C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可知,《一千零一夜》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能等同于历史资料,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说明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方面的成就,而B项是疆域范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一千零一夜》属于文学作品,不能说明科学文化的成就,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论它的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故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可知阿拉伯国力强盛,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中心,故选B项;据材料“无论它的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可知作者强调国力,排除A项;西欧社会民族也比较多,多民族并不是阿拉伯的独特优势,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阿拉伯文化对外传播,并未对比其他地区的文化,无法说明其领先世界,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君主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负责具体相关事务。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既是现实统治者,又是最高精神领袖,政教合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内部的统治,并未提到其对外扩张,排除A项;君主专制统治只能反映材料中哈里发的现实统治,无法突出其精神领袖的地位,排除B项;阿拉伯与中国相距较远,政治制度对阿拉伯影响不大,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就把造纸技术引进了欧洲”可知,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故选B项;造纸术是中国的发明,阿拉伯人引进造纸术是引进东方的文化,体现不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排除A项;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与“就把造纸技术引进了欧洲”不符,排除C项;“改进”说法错误,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奥斯曼统治者)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可知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政(世俗生活的统治者)教(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合一,故选B项;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整个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述及其地方,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奥斯曼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不能推断出其统治特点是“地方自治”,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奥斯曼统治者)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能够体现出其统治特点是君主专制,但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可知奥斯曼帝国在进行宗教统治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宗教习惯,分别任命不同宗教流派的首领,故选C项;奥斯曼帝国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习惯,体现了对当地文化与族群信仰的尊重和保留,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体现了他的宗教宽容立场,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16世纪,奥斯曼帝国采取吸引、鼓励外国商人,保护本国商人利益的政策,对本国的工商业进行良好的管理,组织穆斯林手工业,注重城市发展和对贸易路线的保护”,可知奥斯曼对工商业积极支持,注重其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无对比,无法得知其落后,排除B项;奥斯曼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了奥斯曼帝国对工商业的保护,提高国家收入属于保护政策的作用,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修了善业的低级种姓之人可以在来世生于富贵之家,修了恶业的高级种姓之人则会在来世生于贫贱之家”说明释迦牟尼的观点冲击了种姓不能更改的说法,对种姓制度产生冲击,故选C项;材料的观点有利于低级种姓甘于目前状况,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据所学,印度国教是印度教,排除B项;材料的观点只是让人们忍受苦难,并不能改变人们受苦受难的现实,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说明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故选D项;据材料“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中央是二官八省一台,与三省六部不同,排除A项;据所学,武士集团特权被取消是在近代明治维新时,排除B项;据所学,幕府政治初步建立是在12世纪末,而大化改新是在7世纪,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结合所学可知,朝鲜仿效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科举制度,说明其仿效唐制,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朝先进制度,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可知,材料体现了朝鲜学习唐朝制度,而非制度创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文化的表现,不能说明对外交往问题,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反映出中华文明圈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