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 说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写作背景,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韩愈,字退之, 唐 朝文学家,散文尤其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有“ 文起八代 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 》里。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与 柳宗元 并称 “韩柳” 。世人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 见解和主张 ,跟现在的杂文相似。“马说”即“ 谈马,论马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4.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 含义:显露(或表现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通 饲 含义:喂
材 通 才 含义: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含义:吗
问题一:一读,读准文章节奏。用“/”标出下列重点语句的朗读节奏。
1.故/虽 有 名 马,只 辱 于/奴 隶 人 之 手,骈 死 于/槽 枥 之 间,不 以/千 里/称 也
2.食 马 者/不 知/其 能 千 里/而 食 也
3.且/欲 与 常 马 等/不 可 得,安 求/其 能/千 里 也
4.策 之/不 以 其 道,食 之/不 能 尽 其 材,鸣 之/而 不 能 通 其 意,执 策/而 临 之
问题二:二读文章。以四人为一组,按“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不懂的做好记号,课堂置疑,注意下列重点句子的翻译。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问题三: 带着对字词句的理解,细读课文,讨论交流,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四: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点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又是哪些呢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拓展:想一想: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提示:围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回答即可。
问题五:熟读文章,深入思考。
1.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2.文中“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处境又比喻什么呢 文章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人才才能被埋没、受尽屈辱的处境。
好处:托物寓意,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说理更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你认为韩愈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示例: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拓展:有这样一个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地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不超过50字)
提示:围绕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展开联想,注意揣摩人称和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