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K,表面上拥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实际上却处处碰壁;表面上在这个空间中拥有自由移动的权限,实际上有一道无形的墙拦在城堡和他之间,给他的行动造成阻碍。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
A.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B.以具体性来再现典型环境和人物
C.表现了生活的危机和心态的扭曲 D.反映了二战后孤独和焦虑极端化
2.1920年年底,李大钊说:“这些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的失败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 )
A.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C.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 D.找到了中国落后根源
3.在1944至1945年期间,美政府资助美国与拉美人员交流达百余次,向拉美国家输出图书、小册子等印刷品共约50万册,还向拉美派遣了其他文化团体,如耶鲁大学合唱团等。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
A.与苏联争夺拉美控制权
B.提升拉美地区的教育水平
C.扩大美国在拉美的影响
D.加快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4.海明威参加一战后,带着伤痕和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于1929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德国作家雷马克也于1929年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内在欧洲发行500万册,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这反映了当时( )
A.欧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D.西方精神危机凸显
5.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6.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7.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8.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出现的年鉴学派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这一史学研究现象反映了战后西方( )
A.对政治生活的漠不关心 B.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
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D.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9.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
时间 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 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 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 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10.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11.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12.下图中左图和右图是苏联(1922年12月30日之前称苏俄)不同时期的宣传海报。苏联的宣传海报( )
《你参加志愿军了吗 》(摩尔·1920年) 《祖国母亲在呼唤! 》(托依泽·1941年)
A.反映了浪漫主义的绘画技巧 B.印证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
C.体现了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 D.张扬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个性
13.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A.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B.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
C.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力量 D.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14.世界革命有两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为标志,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强调了十月革命( )
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 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 D.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
15.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摘编自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二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年来,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摘编自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材料,概括儒学对韩国和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殖民利益,虽然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的面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近代化的浪潮中,种姓制度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在有些方面还有所加强。
——摘编自胡登龙《解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印度是东方殖民地国家中出现议会民主制最早的国家。独立前的议会民主制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工具,独立后印度并非照搬英国,而是结合印度国情,采取一种适合印度的议会民主形式。印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在于:在联邦制架构下,议会民主制在联邦和邦两极实行;采取内阁制,国家设总统而弃君主制;实行成人普选权;为扶持弱势集团,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一定时期保留席位;接受国际上流行的司法审查权,但以议会有修宪权来加以限制。独立后议会民主制得以成功实施,是印度政治民主的极大进步。
——摘编自王芳《印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与分期》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并谈谈应如何看待文化扩张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度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18.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的难民种类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据材料“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K,表面上拥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实际上却处处碰壁;表面上在这个空间中拥有自由移动的权限,实际上有一道无形的墙拦在城堡和他之间,给他的行动造成阻碍”和所学可知,《城堡》以永远无法抵达的城堡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真实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内心隐藏的不满和倾露,铺排出整个环境的压抑感及个人抗争的无奈和无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弥漫于西方世界的孤独与绝望情绪的艺术概括,C项正确;西方现代文学主要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上的反映, “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不是其主旨和本质,排除A项;以具体性来再现典型环境和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B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写于192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由材料中“(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等信息可知,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这说明他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至194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44年-1945年,美国对拉美地区文化输出,宣言美国的价值观,目的是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C项正确;1944-1945年处于二战时期,美苏处于战时同盟关系,还未开始冷战,排除A项;提升拉美地区的教育水平属于客观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化领域,不属于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别了,武器》和《西线无战事》都是参战者根据自身经历写的小说,都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且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这表明当时民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这是对战争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极端民族主义,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人们呼吁和平,不能得出和平主义成为主流,排除C项;西方精神危机是指对于现实绝望,内心迷茫痛苦,材料中的作品没有涉及到精神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A项;“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命题意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据材料“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国被迫放弃了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力量不断壮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受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动,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越南、巴拿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以后(世界)。根据“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可知二战后出现的年鉴学派突破了传统的史学观念,而采用一种新的史学观念指导史学研究,由此说明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D项正确;政治是降低为次要角色,而不是他们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排除A项;年鉴学派是对历史进行研究,并不是在反思战争,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是说明年鉴学派挑战了传统价值,而无法说明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图通过强化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培育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家庭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进而培养民众对新加坡特色政治制度的认同,B项正确;学习儒家文化不等于文化素养就高,排除A项;新加坡也积极学习西方文化,新加坡塑造的现代东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内容,故“抵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不是儒学文化复兴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音乐人结合美国社会发展,发展为披头士乐队,麦当劳在欧洲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说明文化碰撞的相互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碰撞交流,不属于一体化特征,排除A项;麦当劳的变化不属于欧洲文化的美国化,排除B项;披头士乐队的创立不属于美国文化的欧洲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印度、新加坡和埃及)。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二战后,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等亚非部分新兴民族国家,在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方面实行开放兼容政策,其文化发展都注意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D项正确;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只是新加坡的特色,并非三国的共同之处,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挑战,排除B项;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苏联(俄)政府先后为巩固政权、打击国内叛乱和反击德国法西斯侵略发行的两张征兵海报,主题明确,具有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C项正确;两张海报体现的并非浪漫主义注重情感、色彩的绘画技巧,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印证19世纪后期以来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图片中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并未张扬现代主义绘画的个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减租”“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可得出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目的是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需要,即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D项正确;当时国共处于合作抗日状态,故减租减息主要不是打击国民党,排除A项;减租减息目的不是打击地主,也没壮大国民党政府力量,排除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和之前民主革命相比最大特点是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人类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B项正确;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并举,排除A项;C项在重复题干,没有指出十月革命不同在哪里,排除C项;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具有全球性影响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A项;借用西方文化不是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6.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则协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韩国和日本。据材料一“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可知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可得出对日本则协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据材料二“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可得出民权服从国权;据材料二“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可得出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据材料二“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可得出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
17.(1)评价: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殖民利益;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的近代化,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
看法:文化扩张一方面可以改变被扩张地区的文化状况,另一方面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往往会保留自身的特色。
(2)印度现代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既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例如种姓色彩;又接纳了西方文化,例如采用了议会民主制。
【详解】(1)本题是影响、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印度。第一小问评价:由材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殖民利益”可得出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殖民利益;由材料“虽然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的面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可得出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的近代化,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第二小问看法:由材料“虽然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的面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近代化的浪潮中,种姓制度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在有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及所学可得出文化扩张一方面可以改变被扩张地区的文化状况,另一方面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往往会保留自身的特色。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印度。由材料“独立前的议会民主制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工具,独立后印度并非照搬英国,而是结合印度国情,采取一种适合印度的议会民主形式。”及所学可得出印度现代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由材料“在联邦制架构下,议会民主制在联邦和邦两极实行;采取内阁制,国家设总统而弃君主制;实行成人普选权;为扶持弱势集团,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一定时期保留席位;接受国际上流行的司法审查权,但以议会有修宪权来加以限制。”可得出既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例如种姓色彩;又接纳了西方文化,例如采用了议会民主制。
18.(1)特征:体现儒家思想观念(“德”、“和”、“礼”等);倡导和平交往、和谐共存;凸显中国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使命;是构建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指导思想;强调文化认同;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历史作用:对中华:①扩大了中华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②有利于中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东亚:是建构和维护古代东亚秩序的思想源泉,有利于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
(2)评价:
进步性:冲击了欧洲主导的国际旧秩序;传播了国际关系新理念;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民对战后美好蓝图的构想。
局限性:其实质是美国在一战后进行全球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服务的工具,但与一战后美国实际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多有出入(未能充分落实),并诱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3)启示:
华夷天下观: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平发展为主要手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健康发展,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威尔逊主义: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②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构建多元文化共融的世界。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德被四海”、“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华夷天下观体现了儒家思想理念;根据“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可得出华夷天下观倡导和平交往、和谐共存;根据材料“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得出华夷天下观凸显了中国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使命;根据材料“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得出华夷天下观是构建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指导思想,为东亚各国所认同、遵守;结合所学,华夷天下观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
至于华夷天下观的历史作用可以从对中华和对东亚两个层面来概括。对中华:根据材料“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可以得出扩大了中华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中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东亚:根据材料“并存的格局”“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是建构和维护古代东亚秩序的思想源泉,有利于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评价:评价威尔逊主义需要做到全面、客观。材料从进步与局限两方面介绍了威尔逊主义。
进步性:根据材料“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国际新秩序”得出威尔逊主义冲击了国际旧秩序;根据“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得出威尔逊主义传播了国际关系新理念;根据“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得出威尔逊主义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民对战后美好蓝图的构想。
局限性:根据“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得出威尔逊主义的实质是为美国全球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服务,与美国实际政策选择多有出人(未能充分落实),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
【小题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华夷天下观:从材料一可知华夷天下观强调儒家的“和”、“德”等思想理念、为古代东亚各国认同并遵守,进而得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平发展为主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材料一“朝贡—册封”、“并存的格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健康发展,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威尔逊主义:从材料二可知威尔逊主义在具体落实中出入较大,引发新问题,可以得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从威尔逊主义的实质可以得出,构建国际新秩序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切实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材料二“‘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得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构建多元文化共融的世界。
19.(1)种类:德国境内难民分为德裔难民和非德裔难民。特点:来源国家广泛,主要来自欧洲;妇女和孩子占据较大比例;有一定数量德国国内难民;难民数量多。
(2)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尤其是近代以来,各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并且因为战争而产生的难民成为现代社会移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等因素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因为战争,全球每110人就有1人沦为难民,其中以战争和冲突较为严重的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地为主。国际社会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德国)。种类:据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和“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可知,德国境内难民分为德裔难民和非德裔难民。特点:据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可知,来源国家广泛,主要来自欧洲;据材料“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可知,妇女和孩子占据较大比例;据材料“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可知,有一定数量德国国内难民;据材料“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可知,难民数量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可知,战争推动了人类的迁徙,据材料“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可知,战争产生了一部分难民问题。在对战争对移民的影响进行评述时,主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战争难民产生的原因和战争对移民的影响来进行说明。可进行评述如下: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尤其是近代以来,各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并且因为战争而产生的难民成为现代社会移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等因素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因为战争,全球每110人就有1人沦为难民,其中以战争和冲突较为严重的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地为主。国际社会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