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亲爱的爸爸妈妈》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学习本文,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导学重点: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导学难点: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21教育网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恍惚( ) 荒谬( ) 憧憬( ) 瓦砾( )
2、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
荒谬:
憧憬:
缭绕不绝:
恍惚:
肃穆:
响彻云霄: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 ( 21世纪教育网 )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2、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3、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 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5、 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四、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萨特的话中“沉重的记忆”和“美丽的记忆”的含义。(自己先在文章中找,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21·cn·jy·com
2、大屠杀中许多无辜者被杀,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3、精读第一部分,分别找出一处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场面描写,并揣摩分析其作用。
五、拓展延伸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六、课堂检测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了乱 不可明状 荒谬 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 屏障 屹立
C、杀戮 荡然无存 赃物 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 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 ( 21世纪教育网 )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着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1cnjy.com
参考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2、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 www.21-cn-jy.com
3、示例: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2·1·c·n·j·y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五、1、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2、略
六、1、C;
2、B;
3、B;
4、全是”一词说明纳粹杀害的都是手无寸铁的普通市民,强调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 ) 戳穿( ) 荒谬( ) 寂寥( )
屠杀( ) 奢侈( ) 赤裸( ) 脚踝(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瞭乱 不可明状 荒谬 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 屏障 屹立
C、杀戮 荡然无存 赃物 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 张皇失错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www.21-cn-jy.com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我多么愿望有一台电脑啊!
B、我们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大家都感到无比高兴和荣誉。
C、王强一天到晚总是糊糊涂涂的。
D、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5、选出重音的位置与整句话强调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秋天到了,这盆菊花为什么不开?
B、上课铃响了,你怎么还不进教室?
C、既然做错了,就要好好接受批评。
D、你仔细想想,这次考试为什么考不好?
6、在括号内填写引用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1)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 )
(2)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讨论“放逐与文学”。 ( )
(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二、简答题
1、“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来源:21cnj*y.co*m】
3、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4、文中引用南斯拉夫女诗人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三、课内语段阅读: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版权所有:21教育】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 ( http: / / www.21cnjy.com )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21*cnjy*com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2-1-c-n-j-y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 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1)重现:
(2)幸存:
2、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3、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4、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5、“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6、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美文阅读:
生活如椅子 王清铭
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凳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凳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21·世纪*教育网
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21*cnjy*com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出处:21教育名师】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而是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中累赘了。21·cn·jy·com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回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www-2-1-cnjy-com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C、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D、全文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2、你认为文中“多余的椅子”指的是什么
3、文中所说的“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21cnjy.com
4、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
1、A
2、“多余的椅子“是指安逸的生活和世俗的名利。
3、梭罗的纯粹表现在喜欢简单生活,厌恶追名逐利。 居里夫人的高尚表现在“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2·1·c·n·j·y
4、开放题。例一。同意。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必须要专注于学习,如果过早地考虑名利等身外之物,有了这些“多余的椅子”,势比就如泰戈尔说的“是飞不高远的”。所以,作为中学生来说,也应去掉“多余的椅子”。21教育网
例二:不同意。人们追求正当的名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无可厚非,如果满足现状,无所追求,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所以生活中各种“椅子”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www.21-cn-jy.com
4、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1·c·n·j·y
教学重点: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4、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1、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积蓄情感。
同学们,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感受着爱的阳光。可是,60多年前,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内,就有7000多人被杀,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二、背景简介: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接着,随着希特勒的铁蹄践踏整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 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图片展示)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21·世纪*教育网
三、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去》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归人札记 》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www-2-1-cnjy-com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肃穆 荒谬 憧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蜒 恍惚 明赫白 聂华苓
2、理解下列词语。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盟誓:发誓;宣誓
憧憬:向往
健忘:容易忘事
五、听读课文:
1、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2、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片断
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
3、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 有什么用意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 ( 21世纪教育网 )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六、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引文,找出引文的关键句,筛选出关键词。
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2、“沉重的记忆”指什么 “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3、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七、合作探究: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21cnjy.com
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跟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21·cn·jy·com
4.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 ( 21世纪教育网 )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5.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6.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7.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 ( http: / / www.21cnjy.com )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21教育网
8.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9.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 ( 21世纪教育网 )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课堂小结: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八、作业:
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篇短文,驳斥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接着,随着希特勒的铁蹄践踏整个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 山外,水流去》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归人札记 》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肃穆 荒谬 憧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蜒 恍惚
明赫白 聂华苓
sù mù
miù
chōng jǐng
hē
lù
dào
yì
wān yán
huǎng hū
hè
líng
1、读准下列字音。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盟誓:发誓;宣誓
憧憬:向往
健忘:容易忘事
2、理解下列词语。
1、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2、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片断
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
3、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 有什么用意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1、学生齐读引文,找出引文的关键句,筛选出关键词。
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2、“沉重的记忆”指什么 “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3、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跟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4.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5.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6.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
7.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8.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9.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篇短文,驳斥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