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通过对山区、平原聚落分布和形态图的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归纳出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学会分析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选线的影响。
情景导入:
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它翻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色季拉等14座海拔4000-5000米高大山,横跨金沙江、怒江、等众多江河,横穿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沿线塌方、滑坡、飞石、雪崩、泥石流频繁,几乎集中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所有病害,修筑川藏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整个川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3000多名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川藏南线于1958年正式通车。
川藏公路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风景最秀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的公路,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最高最低点海拔相差近四千米,整条公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间,穿越无数险峻地段,是让许多人想走却又望而生畏的公路,它的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
如此复杂的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选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聚落的分布又有什么影响呢?
学习任务:
(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
(二)思考问题(根据课本知识回答)
1.说明山地和平原区的聚落差异性,试解释原因。
2.结合课本图,描述内陆盆地聚落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
3.说出山地和平原交通线路的差异。
4.结合课本图,描述我国内陆盆地交通线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
(三)自我检测
1、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丙两处发现了矿产,是否可能一样?为什么?
(4)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修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建在何处比较合理?______。不选择建在另一处的理由是什么?
(5)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6)分析影响图示中铁路选址的原则。
补充学习材料:
1、聚落
差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人口差异 数量与规模 人口少、规模小 人口多、规模大
构成 以农业人口为主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密度 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大
经济差异 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
功能差异 功能单一,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景观差异 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对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 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复杂,自然环境改造巨大
2、影响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布局,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在陡坡呈“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选在背斜部位
气候 工程设计应注意沿线地区暴雨的强度和频率及冻土、积雪深度等。如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要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来设计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网,加快沿线资源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社会因素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加快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促进落后地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技术因素 应用先进技术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以及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