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作者:韩愈师说韩愈(768——824)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师 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字词注音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通假异读注音后朗诵全文谀( y ú ) 苌(cháng )
聃( dān ) 郯(tán )
欤( yú ) 蟠(pán )
经传(zhuàn ) 贻( y í )自由轻读
大家听读
逐段朗读
大家齐读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概括本文的主题。
归纳并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阅读置疑第一自然段: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3、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须解决的问题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 、第二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须解决的问题课文口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课文第一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课文第一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课文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课文第二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文第二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文第三段口译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第四段口译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概括本文的主题。
归纳并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阅读与思考反馈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师:名词,老师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所以: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
②传:传授
③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④受:同“授”。
⑤业:学业。
⑥惑:疑难问题者: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马之千里者
(5)石之铿然有声者
(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的原因
‥‥‥的人
‥‥‥的人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中表停顿,与“也”组合,表判断。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①而:连词,表顺承
②知:动词,懂得,明白。
③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④孰:谁,疑问代词。
⑤惑:名词,疑难问题。 生:
(1)养生丧死无憾也
(2)君子生非异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活着的人
资质、禀赋
出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①惑: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疑惑
②而:表假设
③从:动词,跟随,追随。
④为:动词,作为,成为。
⑤解:理解。 译文: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无法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①乎:介词,相当于“于”。
②闻:知道,懂得。
③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④而:连词,表顺承
⑤师:意动,“以……为老师”。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以他为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①师:动词,学习。
②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③年:年龄。
④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于:表比较,比。
⑥乎:表反诘语气, “呢”译文:我学习道理罢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知不可乎骤得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相与枕藉乎舟中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的样子
句中表短暂的停顿
语气助词
在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无:古义:不论,不分,动词。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②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指所存在的 地方。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①乎: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②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③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传:流传
⑤欲:动词,想要。译文: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①出:动词,超出。
②远:多,形容词。
③而:连词 表承接。
④问:请教,动词。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①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②而:连词,表转折
③耻:意动,“以……为耻”。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①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
后一个“圣”,圣明。
②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③之所以:‥‥‥的原因
④其:疑问副词,大概;
⑤于:介词,从
⑥乎:语气助词,表揣测,吧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3)善假于物也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暴见于王
受制于人
(6)其一犬坐于前介词,从
介词,比
引介动作对象,不译
介词,到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在
凭借、借助
假装
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爱:爱护,爱惜
②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③于:对于
④焉:句末语气词,了
⑤之: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为代词,代童子。
⑥所谓:称呼的,说的。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爱: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吝惜
爱惜
爱护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②或师焉,或不焉, :固定句式, 或…或
③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④而:连词,表转折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兼词,于此助词,不译疑问代词 哪里代词,代这件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①师:有专门技艺的人。
②之人,之族:这些人,这类人
③而:连词,表修饰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1)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2)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3)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4)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凭借、借助
假装
借问之,则曰:“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彼:代词,他
②道:学问道德水平译文: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①其:表感叹,多么、真是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纵比:
2、自比:
3、横比: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
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择师教子——小学
己耻从师——大遗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第二段:对比论证课堂检测名词,老师。
名动用法,学习。
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师。
名词,疑难问题。
动词,有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名词,品德才能。
形容词,高明。
副词,不(表否定)。
动词,同“否”。一词多义:C18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惑1.……传道受业解惑也
2.惑而不从师
3. 则耻师焉,惑矣贤1.其贤不及孔子
2.师不必贤于弟子不1.师道之不复
2.或师焉,或不焉举 例代词,……的人。
助词,表提顿。
介词,相当于“于”,在。
助词,表反问语气。
代词,他的(它的)。
代词,他们。
代词,他。
代词,那,那些。
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
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虚词用法:举 例C19者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解惑也乎1.生乎吾前
2.其皆出于此乎其1.爱其子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其为惑也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可怪也欤助词,的。
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
代词,他。
助词,表提顿语气。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助词,的。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指示代词,这、此。
动词,到……去。
第一人称代词,我。虚词用法:举 例C20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今之众人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士大夫之族
9.吾欲之南海何如
10.君将哀而生之乎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向。
介词,跟,向。
介词,对于。
介词,被、受。
介词,比。
介词,跟、同。
介词,在。
介词,到。虚词用法:举 例C21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皆出于此乎
3.而耻学于师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不拘于时,学于余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故燕王欲结于君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积于今六十岁矣
背诵全文
做金牌训练中《师说》练习
做《师说》导学与测试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