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11 中国石拱桥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石拱桥1.了解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理解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3.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并掌握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 《中国石拱桥》一文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来被选入中学课本,作者作了修改。
赵州桥,在今河北省西南部的赵县洨河上,据说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是独拱石桥的杰出代表。
卢沟桥,在河北省保定西北部的北京市郊区,是联拱石拱桥的代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是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说明文一、读一读悠 久 洨 河 匀 称
和 谐 漳 州 郦道元
惟妙惟肖yōuxiáoyún chènxiézhānɡlìxiào二、记一记古 朴:
推 崇:
悠 久:
杰 作:
巧妙绝伦:
独一无二:
惟妙惟肖: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十分推重。年代久远。超过一般水平的作品。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文章题目:____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优美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结构坚固1.课文1-2自然段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方法:打比方 第①②句是第一层,通过《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的“悠久”;
第③句是第二层,“几乎到处都有”说明分布之“广泛”;
第④句是第三层,“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说明其“多样”;“惊人的杰作”说明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体现了“巧妙”;
第⑤句是过渡句,引起下文。2.读第3段,思考:本段可分几层意思,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3.文章是怎样介绍中国石拱桥特点的?举例子 :赵州桥 卢沟桥 赵州桥是独拱,而卢沟桥是联拱。4.概括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特征。一、只有一个弓型大拱(最长、无坡)二、拱肩上各有两小拱(省料、防洪、美观)三、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四、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独拱石桥赵州桥联拱石桥卢沟晓月5.作者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准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列数字、举例子、引用、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6.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并标上相应的数据。37.40米50.82米7.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能否去掉?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3)在当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不能去掉。这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1)句中“大约”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2)句中“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3)句中“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8.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图片设计一段话,向游人介绍赵州桥。桥石
拱
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
石拱桥“旅人桥”“惊人的杰作”“长虹大桥”赵州桥(独拱)卢沟桥(联拱) 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篇小说明文。课件22张PPT。12 ﹡桥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乌镇苇丛上的石桥苏州的宝带桥飞龙桥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他的油画、风景画集中表现江南水乡景色:
黑瓦 白墙 新绿薄雾
富有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有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驻足 弧线 纤细
孕育 点缀 煞风景
搏斗 险峻 颐和园
销魂 摄影 前瞻后顾 一、读一读zhùhúxiānyùnzhuìshābójùnyíxiāoshèzhān二、记一记美 感:
史 诗:
驻 足:
舒 畅:
苍 茫:
煞 风 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破坏他的兴致的意思。停止脚步。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
或错误却极大。开朗愉快,舒服痛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一、寻找桥之美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这一段的字里行间就蕴藏着各种桥的美,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地品读第四段文字,想一想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的美呢?二、描述桥之美根据画面,请用“___桥之美,美在___”的句式,说说桥之美。三、欣赏桥之美感受作者形象生动、描写细致
情景交融的语言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四、比较桥之美《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语言生动,文字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介绍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小桥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长桥卧龙
风雨桥
画中桥
索桥
桥
流水、人家密密的苇丛细柳拂丝湖水苍茫飞瀑流泉街头市集高山峡谷环境和 谐桥之美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心与心的连接,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你能说说这些心灵之“桥”吗?课件23张PPT。13 苏州园林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总说、分说的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3.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学习写说明文。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其实它是一篇序言,但却有题目,从“深眷”二字可见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轩 榭 丘 壑 嶙 峋
镂 空 蔷 薇 池 沼
相 间 着 眼 重峦叠嶂xuān xièluán zhànɡhèlín xúnlòuqiánɡ wēizhǎojiànzhuó一、读一读鉴 赏:
斟 酌:
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宜,适当、适宜。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二、记一记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一、概括园林之美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重修饰门窗重图案色调重配合总分主次逻辑顺序二、精读园林之美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答案:——“决不讲究对称”。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答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答案: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较(古代宫殿和苏州园林)3.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答案:——“着眼在画意。”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答案: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答案:“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有 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三、分析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本文中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1.作比较:
①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②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3.摹状貌
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既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2.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的追求是:务必使……(句中红色的字是否可以去掉?)四、揣摩语言准确不能去掉。“似乎”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所以只能是推测。“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 2.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的追求是:务必使……(句中红色的字是否可以去掉?)这两个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用词非常准确。苏州园林总说(总体特征)
一幅完美的图画分说
(具体特征)结论:
美不胜收
余味无穷 以“美”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喜欢的美。课件27张PPT。14 故宫博物院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前朝:太和门狮雕金水桥1.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参观的路线,按顺序说明法说明事物。
3.了解故宫的建筑知识,积累相关的知识。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43年生。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他是当代的作家。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一、读一读蟠 龙 鎏 金 玉 玺妃 嫔 湛 蓝 上 谕傀 儡 诏 书 金銮殿 修 缮 击 罄 翊坤宫luánpánliúxǐpínzhànyùkuǐ lěizhàoshànqìngyì矗 立:
鳌 头:
龙凤呈祥:
迥然不同:
水深火热:二、记一记高耸的直立。形容差别很大。迥:远,差得远。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独占鳌头比喻取得第一名。像水越来越深,像火越来越热。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彩画名,因画面上画着龙和凤表示祥瑞气象。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故宫(紫禁城)由来紫:紫薇垣(天地之宫),天子所居
禁:守卫森严,常人难以涉足的禁区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故宫有什么特点? 故宫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
特点: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2.本文主要按什么顺序介绍故宫?空间顺序文章结构思路梳理一、通读课文 理清思路故宫博物院(1-2)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分前朝(三大殿) (3—10)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外形
内景
位置
用途 内廷
(12-15)后三宫
御花园(16)总 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风格独特。空 间 顺 序(南——北)+ 游 踪(11)—— 承上启下北午门金水河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从
南
到北景山二、圈读课文 理清顺序 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右边的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故宫的空间顺序来安排说明的。也就是说作者的参观路线,是按照故宫的建筑顺序来参观的,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向北,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也是沿着由南向北的中轴线前进的。二、圈读课文 理清顺序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为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 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 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 太和殿
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为什么? 乾清宫
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
按空间顺序介绍的,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
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
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后三宫”彩绘中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四、跳读课文 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并说明其作用。1.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宏大,突出了它的雄伟壮丽。2.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和殿内部装饰的富丽庄严。3.做比较突出了建筑物不同的特点。 假设现在是2012年,我们在座的同学都在祖国首都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现在你们带领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游客游览太和殿,你将怎样设计导游词呢? 导游词内容:根据课文和图片分组介绍太和殿的外观、装饰、位置、用途。
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有恰当的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有自己的创意。我来当导游!五、美读课文 我做导游 总说:
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艺术风格分说前朝内廷前三殿文华殿武英殿后三宫御花园 总说:
故宫
宏伟的建筑群
和谐统一的布局口头介绍本校有特色的一个建筑物。课件25张PPT。15 ﹡说“屏”屏风大观园屏风大观园屏风大观园屏风大观园屏风大观园1.了解屏风的功用;
2.品味课文语言,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陈从周(1918—2000),古
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 陈从周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写作此文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让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该文选自《陈从周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休 憩 韶 光 伧 俗
销 魂 纳 凉 帷 幕
忒tuīqìsháocānɡ一、读一读xiāonàwéi韶 光:
缓 冲:
伧 俗:
销 魂:
得 体:
因地制宜:二、记一记美丽的春光。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使冲突缓和。本文指直望的视线得到暂时的阻
挡。粗俗鄙陋。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也作消魂。恰当,恰如其分。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的设置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一、划分层次,理清思路1节,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特点。第二节,介绍屏风的作用。第三节,屏风的种类。第四节,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5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
点明写作意图。2~4节说 屏二、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1.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2. 这篇《说“屏” 》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
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三、文章结构 说明顺序 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哪种顺序?总——分——总
逻辑顺序 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四、引用诗词 分析作用1.课文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作者幼时对屏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放在开篇,容易引起读者兴趣。2.课文引用《牡丹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句子,有什么作用?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情。
《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说明了屏风的使用范围,也使语言生动有趣。3.课文引用“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点出了“屏”这种古代器具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4.作者引用古诗词的用意是什么? 使全文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增加了文学性,增加了美感。而这和文章说明的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也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五、默读全文 分析感情 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2)受古诗词古画的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喜爱 向往 赞赏 说“屏”(逻辑顺序)引出说明对象
点出屏风特点介绍屏风的作用介绍屏风的种类设置应注意问题总结全文
点明写作意图赞赏之情 期盼之情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