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同步习题,后附答案)
一、填空题
【自主学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 崛起,并逐渐兼并其他公国,到16世纪初建立统一的 国家。 执政时期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了专制统治。
(2)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 ,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 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 。
3.开始:彼得一世即位后,发出 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4.主要措施
领域 主要内容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经济 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军事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文教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 ,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生活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 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 为目标,开启了 的进程。
(2)消极影响: 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6.俄国对外扩张: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得了 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 。
(二)废除农奴制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俄国 经济有所发展。但是, 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2.开始改革: 年, 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主要内容
(1)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 ,但是必须出钱 。农奴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意义
(1)积极方面: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 的道路。
(2)消极方面: 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选择题
1.彼得一世改革内容中,有助于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措施是( )
A.推行地税改革 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废除农奴制 D.农民高价赎买土地
2.“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将圣彼得堡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圣彼得堡地区是彼得一世通过北方战争从瑞典夺取的。在这次战争中,俄国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
B.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C.彼得一世的正确战略战术
D.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服务
3.“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该材料描述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4.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骚动在1859年为90次,1860年为126次,到1861年则猛增到1176次。为解决这一社会危机,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 )
A.废除君主制法令 B.废除黑人奴隶制法令
C.废除农奴制法令 D.废除土地私有制法令
5.一位俄国地主写道:“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我看到农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两个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奴获得与地主等额份地 B.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C.农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6.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 B.促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 D.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7.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的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意义是( )
A.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 废除了农奴制
C. 实现工业化 D.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8.下图摘录了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 )
A.建立起沙皇的专制统治
B.废除了腐朽的农奴制度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9.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地主大都使用农民而不愿意使用机器打谷。原因是“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机器生产不适合俄国农业 B.使用农民的生产效率更高
C.农奴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D.农民与地主关系非常密切
10.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C.尼古拉二世 D.叶卡捷琳娜二世
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根据图示,如图中①处应填的正确史实是( )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生活方式西化C.推行文化教育 D.向西方学习
12.列宁说:“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一场无耻掠夺。”而当时的某官员则说:“农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改革是俄国历史的一次倒退
B.列宁的观点正确,某官员观点错误
C.改革对农奴既是解放也是一场掠夺
D.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殖民压迫
13.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贵族青年到欧洲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同时期俄国国内的新式世俗学校为算术、外语、航海、工程以及海军学校等,给俄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1872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倡导下,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军政、船政知识。同时期国内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等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何、物理学课程。
A.瓦解了封建制度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制度创新
C.实现了富国强兵D.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培养科技人才
14.手工工场迅速发展,为解决劳动力问题,政府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材料主要表明俄国( )
A.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B.农奴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C.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15.俄国农奴制改革剥夺了贵族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的强烈抵抗,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据此可知,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
A.赋予农奴人身自由B.减轻农奴经济负担C.保护贵族经济利益D.促进俄国工业发展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17岁的彼得宣布亲政,是为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亲自率领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18个月。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创办俄国科学院、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纸等;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海军;改革国家机构,设立枢密院;等等。彼得一世意志坚强、身体力行,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促进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专制制度的统治危机。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以上均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俄国的哪次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内容与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大帝是怎样将俄国推入现代世界的?
材料二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2)为什么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莫斯科公国、伊凡四世、俄罗斯、农奴制、农奴、富国强兵、向西方学习、手工工场、科学院、对外扩张、西方科学技术、俄国近代化、农奴制、波罗的海、圣彼得堡
二、资本主义、农奴制、1861、亚历山大二世、人身自由、土地、赎买、资本主义、农奴制残余
【当堂达标】
1.B 2.A 3.A 4.C 5.B 6.A 7.A 8.C 9.C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1)答案:材料一是彼得一世改革;材料二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答案:相同点:①背景上,都是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或改革前都出现∕面临严重统治危机);②目的上,都是维护沙皇统治(或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统治);③方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或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④改革措施上,都涉及国家机构、军事改革;⑤影响上,都促进∕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最大不同之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3)答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或改革决策正确);人民群众拥护;善于学习先进文明。(言之有理即可)
17.(1)彼得一世执政后,亲自随使节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技术,并实行改革,为俄国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2)农奴要想获得一份土地,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说明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