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8 18: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辛弃疾词两首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抑郁而殁。水龙吟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朗读诗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听读??(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注意字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鱼(?? )? 堪脍(? ) 揾英雄泪( )
2、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cénzān??jì?lúkuài??wèn???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自主学习)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因李白“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诗句而得名。 楚地千万里是清肃秋天,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漫无边际。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玉做的簪子和青螺状的发髻,呈献着忧愁和愤恨之情。流寓江南的游子,落日时分登上楼头,听失群的孤雁哀鸣。看完了宝刀,再拍着栏杆,却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心意。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恐怕应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替英雄揩拭热泪? 词意梳理
上阕写景叙事
下阕借古抒怀谈谈词的上下阙在内容上有何区别?自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
思考讨论:二轮诵读,缘景明情。(合作探究)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情感)?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 比喻,拟人,移情入景,满怀愁恨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江天山景思考落日比喻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意境: 壮阔雄浑 苍茫悲凉意象自指,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游子  思考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知音。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动作: 看、拍、会、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感: 英雄人物 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意境: 壮阔雄浑 苍茫悲凉动作: 看、拍、会、登?意象: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上片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思考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莼鲈之思:因国家危难,不会退隐思考反例正例下片: 用典?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求田问舍:不图荣华,为国尽忠树犹如此:叹年华虚掷,壮志未酬反例“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思考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三轮诵读,吟咏诗韵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写作背景朗读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解题 自主学习
1、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掌握画横线的字的注音)?
舞榭歌台(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 )
2、自由朗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英雄业迹)(精锐部队)(草率)(落得)(不堪,哪堪)(普通)(回头望)Xiè xū bì词意梳理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只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当年承平景象中的歌舞楼台,连同英雄业绩都在历史的风雨吹打中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映照着荒凉草木,在那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率领精锐军队北伐,气势像猛虎一样,扫荡万里,把盘踞中原的敌人都赶跑了。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他草率从事,只落得兵败逃跑,仓皇失措。南归至今,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的战火烽烟。往事怎能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片神鸦的啼叫声和祭社的鼓噪声!由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用 典自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词


典孙权: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刘裕:作者用事态度及目的: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词


典对英雄人物崇敬,仰慕,向往
慨叹英雄难觅
讽刺南宋政权的昏聩无能
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刘义隆:借鉴历史,主张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作者用事的目的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词


典对英雄人物崇敬,仰慕,向往
慨叹英雄难觅
讽刺南宋政权的昏聩无能
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借鉴历史,主张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追忆往事,回忆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
辛弃疾于1162年渡江淮而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在此时登北固亭时,正好四十三年。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所以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而在这四十三年间,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诗人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佛狸祠”景象:作者用事的目的: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词


典对英雄人物崇敬,仰慕,向往
慨叹英雄难觅
讽刺南宋政权的昏聩无能
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今昔对照,对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将安于异族统治的隐忧,
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廉颇 作者用事的目的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词


典对英雄人物崇敬,仰慕,向往
慨叹英雄难觅
讽刺南宋政权的昏聩无能
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
不能草率从事。 今昔对照,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隐忧,
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以廉颇自况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主旨:思考: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 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在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这种爱国忧时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