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练习题--5 阿Q正传(节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练习题--5 阿Q正传(节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19: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5 阿Q正传(节选)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时,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4.下图是画家丰子恺为《阿Q正传》所绘的一幅图。请指出图中哪个是阿Q并说出你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阿Q处在社会的下层,也就是精神等级的下层,这是严峻的现实。阿Q不安于现实,但是要追求现实的改变,哪怕是 ① 的,他只能失败,头破血流。于是就另寻门路,争取精神上的优越。精神优越在现实中也不能实现,就在 ② 中,也就是在“变异的感知”中,达到“假定的优越”。在“假定”中从弱势变成强势,在受辱中享受荣誉,在排斥异端中自我安慰,在欺凌弱者中自我陶醉,在惨败中追求精神的胜利,当然是虚幻的胜利。这是因为,和任何一个小人物(如孔乙己)一样,他有最后的自尊。所以,他的“精神胜利法”,以虚幻的自尊来摆脱屈辱,麻痹自己。有意识的“变异感知”、歪曲现实,这就成为他精神存活的条件。
这是鲁迅所发现的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在写这个现实中的悲剧的时候,鲁迅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夸张其荒谬性,不和谐,不统一。用喜剧的手法来写悲剧,其间有深邃的思想批判,鲁迅杂文家的才能就 ③ 地入侵到了小说当中。有时,两种文体并不总是达到 ④ 的和谐。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
①         ②        
③         ④        
6.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B.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
C.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D.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桥  上
鲁彦[注]
轧轧轧轧……
轧米船又响起来了。
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薛家村的埠头上站着许多男女,一箩一箩地把谷子倒进轧米船的斗里,让它轧轧咬着,啃着,吞下去……
伊新叔曾整日不闲。他的昌祥南货店唯一帮手,只有伊新婶。但她不识字,不会算账,只能帮他包包几个铜板的白糖、黄糖。而且她不能久坐店里,因为她要洗衣煮饭。伊新叔还要去帮别人的忙,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又如薛家村里的来信,多半由他的店转交。有时念给人家听了,还给他们写好回信带到店里,转托人送邮局去。
他吃咸菜,穿布衣,不爱赌也不吸烟,年轻时是为祖宗,好让人家说某人有一个好儿孙;年纪大了是为儿孙,好让他们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些。他热热闹闹地把大女儿嫁出去,又给儿子讨了媳妇,现在又在薛家村尽头架起一幢三间两巷的七架屋。
轧轧轧轧……
正当伊新叔的新屋竖柱上梁的好日子,轧米船驶来了,轧一百斤谷要三角半小洋。
伊新叔一算,价钱并不比人工便宜。人工一天是五角小洋,一天做二百斤谷,加上一斤老酒一角三分,共六角三分。饭菜是粗的,咸齑、海蜇,大家多得很,不用去买,米饭也算不得多少。有时请来的人不会吃酒,这一角三分就省了。当然,轧出来的比舂的白,可乡下人不想吃白米,米白了二百斤谷就变不得一石米。而且轧出的米碎。轧米船的好处,只在快。可这有什么关系呢 请人砻谷舂米,一向惯了,并不觉得麻烦。快慢更没有关系,绝没有人家吃完了米才砻谷的。
但是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有钱。他在北碶市开着永泰米行、隆茂酱油店、天生祥南货店等五家买卖,还和人家合开着一家钱庄。从第三个月开始,轧米船忽然跌价了,轧一百斤谷只要三角,而且连带卖米。
“就照你的价钱,看你抢得了我的生意不能!”伊新叔把米价重新订过,薛家村的人到底和他要好,又全到昌祥南货店来了。
但机器节省了人工,林吉康索性将上中白的米价再跌五分,下白竟又跌了一角。伊新叔一算,一石米,就要四元谷本,一天人工三角半,连饭菜就四元四角朝外了,再加上屋租、捐税、运费、杂费、利息,只有亏本。但新谷将上市,陈谷积着更吃亏,只得咬着牙齿跌了价。
现在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仿佛也不想再亏本了。轧米船索性不来了。
轧轧轧轧……
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拿米去轧的,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
伊新叔只好宣布米生意彻底不做了。
轧轧轧轧……
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
过了不久,老酒行情提高了。许多人讲今年酒捐要加,从前是一缸五元,今年会加到七元。糯米呢,因为时局不太平,将和南稻谷一齐涨。
伊新叔连忙办好一笔现款,收进一批陈酒,果然谷价涨了,老酒行情也涨起来,伊新叔也跟着行情走。
但不多几天,隆茂的老酒跌价了。伊新叔不相信以后会便宜,不肯跌,于是他的老酒主顾到北碶市去了。
九月到了,酒捐并没有加钱,时局也安定下来,老酒行情又跌了。伊新叔这才知道上当,赶快跟着人家跌价。但隆茂竟一直跌到二十个铜板一斤酒。
伊新叔冒冷汗了。他本钱要还,谁晓得会不会再跌!单是利上加利就够了。
然而伊新叔一生做生意,见多识广,既谨慎,也有相当的胆量,虽然负债,仍有别的希望,至少他还可以给别人去称柴。
天生祥南货店又跌价了,一路贴着触目的大廉价广告。伊新叔跟着跌价,但还是生意不多。平日到他店堂里闲谈的,现在几乎绝迹,因为到年关都忙。银根也紧缩起来,上行一家一家开了清单,钱庄也催他解款。幸亏一些婆婆嫂嫂信任他,儿子丈夫寄来的过年款或自己的私钱,五十一百地交给他存放,解了他的围。
年关终于过去。
伊新叔觉得身内空得可怕,正像昌祥南货店,门开着,东西摆着,招牌挂着,但货旧的完了,新的没有进,外面背的债像毛一样多……
“称一斤三全,伊新叔!”吉生伯母来买东西了。
伊新叔开柜屉,只剩半斤。
“一听罐头笋!”本全婶站在柜台外说。
他呆了一会,像在思索什么,总算找到一听。
“要倒啦!要倒啦!”伊新叔听见人们走出店门对许多人说。
“要倒啦!要倒啦!”外面许多人应和着走过来。
“柴钱一总多少 请你代我垫付了吧!”品生婶说。
这话不对,她有钱存在他这里,现在要还了!
“我五十!”
“我一百!”
“我三百!”
“还给我!伊新叔!”
“……”
轧轧轧轧……
“把新屋子卖给我偿债!”
轧轧轧轧……
“把店屋让给我!”
轧轧轧轧……
长生嫂,万福婶,咸康伯母,阿林侄,贵财叔,明发伯,本全婶,辛生公,阿根嫂,梅生驼背,阿李拐脚,三麻皮,上行,钱庄……全来了,黑圈似的漫山遍野地向他滚了过来。
“好吧,好吧,明天是市日。明天再来!有办法的!”
伊新叔连忙开后门,走到桥上。他知道,现在连称柴也不能了,必须立刻离开这里。
轧轧轧轧……
他听见自己的脚步也在大声响着。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又称王鲁彦,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桥上》选自其同名短篇小说集。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桥上”为题,点出伊新叔在自己的昌祥南货店倒闭后呆坐的位置,凸显其几经挣扎而最终落败、只得逃离家乡的心情。
B.文本以插叙开头,然后回述伊新叔和林吉康的经济矛盾的缘起、过程和结果,使冲突更为突出,叙述更为曲折有致,更能引人入胜。
C.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是背负着人生的重担苦苦挣扎着的生灵的典型代表,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
D.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展现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9.关于文中乡民在年关过后向伊新叔讨要存放的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婆婆嫂嫂把钱交给伊新叔存放,侧面表现了伊新叔讲究诚信、有人缘。
B.吉生伯母、本全婶来买东西,察觉到伊新叔的店存货不多,有倒闭的迹象。
C.品生婶和大家纷纷来讨要存放的钱,让早就亏空的伊新叔实在吃不消了。
D.经过同行的资本打压之后,乡情的淡漠成了压垮伊新叔的最后一根稻草。
10.文中多次写到轧米船“轧轧轧轧……”的声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请简要分析。
11.与鲁迅的《阿Q正传》相比,鲁彦的《桥上》在人物设置、生存环境、作品立意方面显示出怎样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5 阿Q正传(节选)
1.D 解析 前文说的是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选项中所填句子主要讲“喜剧性的事件”,据此可知,前后文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故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A项中的“……导致了……”的表述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故选D项。
2.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3.示例 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4.示例 树下正前方居中正面向外的那个。他因输钱而惊诧无奈,夹在这一堆人的中间,众人大都开心满足。
5.解析 第①处,此处强调没有价值的小事,可填“鸡毛蒜皮”。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事。第②处,此处根据前文“在现实中也不能实现”,可填“幻想”。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或指幻想出的情景。第③处,此处指才能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可填“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第④处,此处指两种文体的融合,可填“水乳交融”。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答案示例 ①鸡毛蒜皮 ②幻想 ③不由自主 ④水乳交融
6.解析 从修辞看,画横线句连用四个“在……中……”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从用词看,使用词义相反的词“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意在突出,在两两对举中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
参考答案 ①使用了排比,四个以“在”开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四个句子由短到长排列,语气逐渐增强;③“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等词义相反的词的对举使用,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
7.B 解析 “精神胜利法”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A项,标示讽刺;B项,标示特定称谓;C项,标示否定;D项,标示引用。
8.B 解析 B项,“文本以插叙开头”分析错误。小说先写“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是以倒叙开头。
9.D 解析 D项,“乡情的淡漠成了压垮伊新叔的最后一根稻草”说法错误。乡亲们向伊新叔讨回自己的钱不算乡情淡漠。
10.解析 ①小说的开头就描写了轧米船的声音,以轧米船的声音结尾,同时,中间也多次穿插轧米船的声音,所以轧米船的声音贯穿全小说,前后呼应,构成全篇的线索。②“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引出伊新叔的被动应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③“轧轧轧轧……”的轧米船的声音,渲染轧米船到来时的声势,作为新生事物,轧米船带有一种威势压迫着伊新叔。从“轧轧轧轧……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拿米去轧的,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等内容可以看出,轧米船的声音反衬伊新叔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到来时的恐惧、紧张、厌恶的心情。④“轧轧轧轧……”是轧米船的声音,具有象征意义。镇上原来是采用砻谷舂米的传统工艺,但随着西方科技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小说中,“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着西方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工艺从业者产生冲击,象征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对小资产者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参考答案 ①“轧轧轧轧……”的声音前后呼应,构成全篇的线索;②“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伊新叔的强大对手,自然引出伊新叔的被动应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轧米船到来时的声势,反衬伊新叔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到来时的恐惧、紧张、厌恶的心情;④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对小资产者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11.解析 ①人物设置角度:在《阿Q正传》中,阿Q是乡村贫苦农民,他住在土谷祠中,单身,他愚昧、麻木,受尽剥削压迫而不自知,甚至自甘堕落,他崇信精神胜利法,是中国人落后形象的象征。而本文中的伊新叔是小资产者,他有房产、商店,有砻谷舂米的生意,他勤劳、善良、精明,与镇上村民关系良好,付出种种努力最终却不得不破产。②生存环境角度:阿Q似乎是姓赵,却不为赵太爷所承认,假洋鬼子用手杖打他。所以他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充满侮辱、歧视、冷酷的病态社会。而从“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多半由他的店转交”“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等内容可知,伊新叔的生存环境则充满信任,乡民安于现状,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并开始出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萌芽。③作品立意角度:鲁迅的《阿Q正传》以批评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象为主旨,《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小说通过阿Q这一人物,指出了当时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指出病苦,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改造国民性。鲁彦的《桥上》则通过伊新叔的遭遇,他的辛勤、精明没能让他的生意兴隆,而是最后破产,表现出对受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巨大冲击的小资产者的怜悯和同情。
参考答案 ①人物设置:鲁迅塑造的阿Q是乡村贫苦农民,他愚昧、麻木,受尽剥削压迫而不自知,甚至自甘堕落;鲁彦《桥上》塑造的伊新叔是小资产者,他勤劳、善良、精明,付出种种努力最终却不得不破产。②生存环境:阿Q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充满侮辱、歧视、冷酷的病态社会;伊新叔的生存环境则充满信任,乡民安于现状,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并开始出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萌芽。③作品立意:以《阿Q正传》为代表,鲁迅的小说多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改造国民性;鲁彦的《桥上》则表现出对受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巨大冲击的小资产者的怜悯和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