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练习题--10 归去来兮辞并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练习题--10 归去来兮辞并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故:有老交情的人,老朋友
B.求之靡途
途:门路,途径
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惮:期盼
D.眷然有“归欤”之情
情:想法
2.下列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D.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
B.云无心以出岫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B.抚孤松而盘桓
C.既窈窕以寻壑 D.悦亲戚之情话
5.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棹孤舟
A.乐琴书以消忧 B.园日涉以成趣
C.名余曰正则兮 D.眄庭柯以怡颜
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寓形宇内复几时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遂见用于小邑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作品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B.陶渊明的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并序》最有名。
C.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80余天的彭泽令,故以“陶令”相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          ,          ”。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作者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拄着拐杖出门游玩远眺的句子是“          ,          ”。
(5)“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诀别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          ,          ”。
(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直接交代作者归隐缘由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虚构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 他一上任就        地搞改革,结果却引来了各种麻烦。陶渊明因不愿向督邮“折腰”,当天即辞官而去。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终于在他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让人们在乱世中看到一束光。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折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
B.吕洞宾为八仙之一,因为道教全真派奉其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
C.读《边城》时,人们需要思考沈从文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D.虽然是亲兄弟,两人在“五四”退潮以后所走的路却大相径庭。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送姚姬传①南归序
[清]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文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慢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垂髫”意义相同。
B.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C.射策,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设四司,元明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回乡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
B.作者忆及与姚鼐伯父交往的情景,既有时光流逝、情谊尚在的感喟,又在与姚鼐的对比中,透露出自己老而无成的慨叹。
C.文章以王守仁为例,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只是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还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
D.文章以勉励姚鼐志当存高远为中心,用议论开篇,中间夹叙夹议,尾段点明写作缘起,全篇文辞简约,感情真挚恳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2)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姚姬传具备成为“第一流人才”的条件有哪些。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5~16题。
答庞参军①
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②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③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注①庞参军是陶渊明的邻里好友,奉命将出使江陵,有诗赠陶渊明以告别,陶渊明以此诗作答。②倾盖:指途中偶然相遇,停车交谈。盖,指车盖。后以“倾盖”代指一见如故。③弱毫:毛笔,指写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联中的“赏我趣”与第一联中的“相知”照应,表明陶渊明、庞参军二人志趣相投。
B.前四联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联以议论总起,第二、三、四联承上写诗人与庞参军的交往。
C.“幽居士”即“隐士”,据此可推知“无复东西缘”可以理解为“奔走求仕与自己无缘”。
D.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作的典型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委婉含蓄,追求情、景、理的统一。
16.本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7~18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B.“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诗歌写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18.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1.C 解析 C项,惮:害怕,担心,忧虑。
2.D 解析 D项,动词,到……去。其余三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C 解析 曷,同“何”,为什么。
4.B 解析 A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C项,古义:幽深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D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C 解析 例句与C项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C 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D两项是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A 解析 并不是开创了山水诗一体,而是田园诗一体。
8.(1)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5)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6)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9.(1)示例 空中楼阁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2)示例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C
10.C 解析 “未娶”是说“姬传之尊府”的情况,故应与“太夫人”之间断开,排除A、D两项;“饮至夜分乃罢”的陈述对象是“余”,此处必须与前面内容断开,排除B项。
11.D 解析 D项,“元明皆为……”有误,只有明清时代才有这四司,元代没有设置。
12.C 解析 从第3段王守仁的话“恐第一流当为圣贤”可知,C项说法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13.(1)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得。
(2)再回乡见到姚鼐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
14.①姚姬传二十岁时,学识渊博,无所不学;②姚姬传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能够赶超长辈的水平;③姚姬传有极好的天赋并且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
参考译文 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得。
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
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位贵人都说:“考中进士,做大官。”文成微微地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
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
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
15.D 解析 D项,“语言……委婉含蓄”说法错误,应是“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
16.①对两人友情的珍视。诗歌前八句追忆了与庞参军的交往,表达出与朋友深厚的情谊。②写立志归隐,不愿出仕的决心。诗人说自己是幽居之人,没有求仕之心,写出了诗人立志归隐的决心。③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祝福。朋友即将远行,诗人嘱咐友人保重身体,保持联系,期待再相会。
17.B 解析 B项,“到处都是废墟”表述错误。“墟曲”是乡野,“曲”有隐蔽之意,这里指隐僻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很艰辛”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18.①喜悦之情。所种的庄稼一天天生长,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令人感到高兴。②担忧之情。庄稼长势很好,反而更担心风霜雨雪到来,使庄稼受到摧残,如野草般零落,心怀恐惧。③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一喜一惧,反映了诗人经过乡居劳作的洗涤,心灵更加明澈,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