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练习题--10 兰亭集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练习题--10 兰亭集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0 兰亭集序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觞:酒杯
所以游目骋怀 以:用来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借指音乐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交往
或取诸怀抱 取诸:从……中取得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导致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这
2.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困于心,衡于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所以游目骋怀 ⑥渔人甚异之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⑤/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⑦/③/⑥/④⑤ D.①⑤/②⑦/③/④/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感慨系之矣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B.仰观宇宙之大
C.不能喻之于怀 D.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又称叙、叙言、序言、引、引言等,它作为一种实用类文体,包括赠序和书序两种,《兰亭集序》就属于赠序。
B.“修禊”就是做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初三,不再用巳日。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C.“癸丑”在《兰亭集序》中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暮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即季春。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2)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其中形象地概括了躁者的生活内容的句子是“          ,          ”。
(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边河流清澈蜿蜒的句子是“          ,          ”。
(4)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宇宙的无穷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          ,          ”。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这样的话来批评:“          ,          。”
9.有的同学读了《兰亭集序》后,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下联: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 ”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此时越王伏地流涕,自谓遂失范蠡矣。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蠡曰:“臣请如命。”吴王起,入宫中。越王、范蠡趋入石室。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吴王登远台,望见越王及夫人、范蠡坐于马粪之旁,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王顾谓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太宰嚭曰:“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穷孤之士。”吴王曰:“为子赦之。”后三月,乃择吉日而欲赦之,召太宰嚭谋曰:“越之与吴,同土连域。勾践愚黠,亲欲为贼。寡人承天之神灵,前王之遗德,诛伐越寇,囚之石室。寡人心不忍见,而欲赦之,于子奈何 ”太宰嚭曰:“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愿大王卒意。”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七》)
材料二 
宰  嚭[注]
王安石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注宰嚭:又称伯嚭、太宰嚭,吴王夫差的宠臣,吴亡后被越王勾践处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上画“ ”。
今越王A不奉B大王命号C用兵D与大王E相持F至今G获罪H君臣俱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鄙乎”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B.“蒙大王鸿恩”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蒙”字含义不同。
C.“夫人衣无缘之裳”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D.“王顾谓太宰嚭曰”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用贞妇不嫁破败的家庭、仁人贤士不做亡国的臣子来劝说范蠡,表示愿意宽恕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够改变心意,弃越归吴。
B.吴王保全越国君臣性命,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越王听罢泪流满面,以为即将失去范蠡,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
C.越王夫妇穿着下等人的服装,丈夫铡草喂马,妻子挑水除粪,他们虽然生活又苦又累,但三年不曾恼怒,没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D.吴王见越王等人虽处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心生赦免想法,太宰嚭知其意,极力逢迎,希望吴王放了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2)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14.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材料一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有删改)
材料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有删改)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下面。
但其体A则古而B不今C字则长D而逾制E语其F大量G以此H为瑕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赞叹、赞美,同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不同。
B.“逮”,及、等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
C.江表,即江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区在长江以外,故江南即江外。
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评论王献之和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
B.材料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画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画似断实连,让人在游玩之余消除疲倦。
C.材料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
D.材料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2)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19.材料一、二都谈到了魏晋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20~21题。
兰 亭 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2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兰亭山水来“畅情”,摆脱世务俗趣,化解生命悲感,从而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
B.寥廓高远的大自然足以让诗人游目骋怀,无论是仰望还是俯察,景物都似乎陈述着哲理。
C.诗人在美好的春光中,仰观天际,俯察流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平等。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六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诗人把情感寄寓在看到的自然景物上面。
21.诗人在诗中说“寓目理自陈”,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大自然向诗人“陈”了哪些“理”。
参考答案
10 兰亭集序
1.D 解析 “致”应为名词,意思是“意态,情趣”。
2.A 解析 A项,副词,还是。B、C、D三项均为代词。
3.C 解析 A项,“趣”同“取”,与“舍”相对。B项,“悟”同“晤”,面对。D项,“衡”同“横”,梗塞、不顺。
4.A 解析 分类依次是,①形容词作名词/②名词作动词/③动词作名词/④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⑦动词的使动用法。
5.D 解析 A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项,古义:它的旁边。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②次要的地位。C项,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①名词,文化或文人;②形容词,文雅。
6.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7.A 解析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书序是说明书籍编著或出版意旨、作者情况等的文章,而赠序则是古代一种作为惜别赠言的文章或文字。
8.(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2)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3)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4)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9.解析 对联写作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优美。据此要求,结合课文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10.解析 目前高考采用的题型均是有语境的断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应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的前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断句时结合前后语境,抓住关键实词、虚词含义,理顺人物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根据名词、代词作主语,动词、形容词作谓语,介词短语作状语等语法规则;依靠文言虚词或对话的“曰”“云”等标志性词语。此处的文意是:如今越王不奉行大王您的命令,率领军队和大王您相对峙,如今获罪,君主和臣子都投降。“越王”为主语,“不奉”为谓语,“大王命号”为宾语,应在“号”后面断开,所以应在“C”处断开;“用兵”“与大王”都是“相持”的状语,省略了主语,应在“持”后面断开,所以应在“F”处断开;“俱降”的主语为“君臣”,应在“君”前面断开,所以应在“H”处断开。
答案 CFH
11.C 解析 A项,正确。分别为“地位低下/把……当作边邑”。B项,正确。分别为“承蒙/继承”。C项,错误。分别为“衣服的边饰/攀援”。D项,正确。均为“回头看”。
12.B 解析 B项,“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的概述有误,对应原文为“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再结合吴王“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可知范蠡只愿做一个卑微低下的仆人,不愿帮助吴王定国安邦,献计献策,所以范蠡并不是要为吴国“效命”。“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有误,原文“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一句可知,吴王已知范蠡不愿效命于他,而不是“怀疑”。故选B项。
13.(1)吴王知道范蠡不会做自己的臣子,就对他说:“你没有改变你的志向,我要再次把你关进石屋中。”
(2)我听说没有有德行的人不会报答别人的恩惠,大王把仁恩施与越王,越王岂敢不报答呢
14.①吴王滥施仁义,放虎归山;②宰嚭失职误国;③越王君臣隐忍奋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三月,吴王召见越王入朝拜见。越王拜服在吴王面前,范蠡站立在越王后面。吴王对范蠡说:“我听闻贞洁的妇人不嫁到破败灭亡的人家,仁义贤能之人不做灭亡国家的臣子。现在越王无道,国家即将被灭亡,社稷也马上要被毁坏了。自己身死,国祚断绝,成为天下的笑柄。而你和你的主子都成为奴仆,来归顺吴国,难道不感到地位低下吗 我想赦免你的罪过,你能改变心意,背弃越国归顺吴国吗 ”范蠡回答说:“我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论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谈论勇敢。我在越国因为不忠不信,如今越王不奉行大王您的命令,率领军队和大王您相对峙,如今获罪,君主和臣子都投降。幸蒙大王鸿恩,使我们得以保存性命。我愿意为大王清扫门庭,受您奴役驱使,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时越王趴在地上流着眼泪,自认为失去了范蠡。吴王知道范蠡不会做自己的臣子,就对他说:“你没有改变你的志向,我要再次把你关进石屋中。”范蠡说:“我遵从您的命令。”吴王起身进入宫中。越王、范蠡走入石屋中。越王只在腰间裹着一条围裙,头上梳着樵夫的发髻。他的妻子穿着没有花边修饰的粗布裙服,上身穿着“左关之襦”。越王剁切草料养马,妻子打水、清除粪便、打扫庭院。三年间不生气,脸上也不曾表现出怨恨之色。吴王登上远处的高台,望见越王以及他的夫人、范蠡坐在马粪的旁边,君臣之间的礼节仍然存在,夫妻之间的礼仪全部具备。吴王回头对太宰嚭说:“那越王,是一位有节操的人。范蠡是一位耿介之士。虽然处在艰难困厄的境地,也不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我很为他们感到伤感。”太宰嚭说:“希望大王能用圣人的胸怀,哀怜处于困厄孤苦之中的人。”吴王说:“为了你赦免他们。”三月之后,于是选择了良辰吉日而想要赦免他们,召见太宰嚭商量说:“越国和吴国,国土相连。勾践无知而又狡诈,想亲自率领贼寇。我承天地的神灵,先王遗留下来的恩德,诛杀讨伐越国,将越王勾践囚禁在石屋中。我不忍心看到这样,而想要赦免他们,你认为怎么办 ”太宰嚭说:“我听说没有有德行的人不会报答别人的恩惠,大王把仁恩施与越王,越王岂敢不报答呢 希望大王最终实现意愿。”
材料二 
宰  嚭
王安石
谋臣本来就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地位低下的美女又怎能祸国殃民呢 只希望君王能够诛杀宰嚭,不必为皇宫之内有像西施这样的美女而发愁。
15.解析 句意: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创新少,字体采取横势,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为并列关系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体则古而不今”后需停顿,“字则长而逾制”后也停顿,故选CE;“以此为瑕”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语其大量”与“以此为瑕”的中间应停顿,故选G。故选CEG。
答案 CEG
16.A 解析 A项,“‘赞’,赞叹、赞美”错。“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添加。
17.B 解析 B项,“一点一画都极其工整”错。由原文“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可知,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像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
18.解析 (1)“详”,仔细;“篆素”,写篆书于素帛,泛指书法作品;“其”,表推测,大概。(2)“作”,写;“发”,发射;“危”,高。
参考答案 (1)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2)每写一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
19.材料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材料二陈述钟繇叱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赞说:文字的产生,开始于中古黄帝时代,当时那些结绳记事和模仿鸟兽之迹的原始文字,实在很不中看。商周以后,人们舍弃古朴的书法,极力追求华美的文字。大家铺纸运笔,争着以字体的华丽相标榜,以笔画的美丑相竞赛。到了钟繇、王羲之以后,书坛略有一些名家值得评论。钟繇虽然一时负有盛名,他的书法也的确高超绝异,但要说他尽善尽美,或许还有怀疑。至于说他笔画的粗细浓淡,字体的结构疏密,则有如霞飞云卷,毫无缺憾。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创新少,字体采取横势,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王献之虽然具有他父亲的书风,但其书法很不新巧。看他字形的疏散瘦弱,恰像深冬的枯树一般;再看他的笔画过分拘束,犹如刻薄家庭饥饿的奴仆一样。萧子云出于近代,在江南很有声名,但他的书法只能说写得成字,没有一点男子汉的刚劲气势,一行一行就像春天的蚯蚓萦绕,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长蛇盘结。凭着这样的书法来扬名显声,岂不成了虚名吗!以上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所以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像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把玩它不觉厌倦,观赏它不识端绪。心中仰慕,手上临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个人罢了。
材料二 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如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宋翼(钟繇的学生)就曾经这样写字,钟繇严厉批评了他,使得宋翼三年都不敢见老师,遂即潜心改变笔法。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牵连,应如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应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它能使蒙昧的人,逐渐产生同感;使博识的人,更通达开朗。
20.D 解析 D项,“前六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理解错误,诗歌的写景、抒情没有明显的界线。
21.大自然是伟大的,万事万物都自然而然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虽然万物种类不同,但给“我”的感受都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