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自古以来,诗歌关乎民心,维系家国,在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历史上好诗吟咏,口口相传,留下万千经典。时过境迁,随着快捷、多元、开放的全媒体时代到来,诗歌与现代传媒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现实。然而,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人是稀有的物种,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面临着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必须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
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经典诗歌品牌非常重要。如每年新春之际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打造经典品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案例。该节目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创新表达,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让平凡大众的诗意人生展现在世人面前。专业的团队、靓丽的舞美和精彩的内容,广泛的参与性、浓烈的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打造了中国诗词的节目品牌,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
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填鸭式教育、大水漫灌的时代早已过去,要想避免诗歌传播中“对牛弹琴”和“自说自话”的尴尬境遇,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便圈粉无数,引发全民“诗词热”,除了优质内容和创新表达外,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群体。时尚元素的充分彰显,更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使节目的感染力不断提升,有效拉近了节目与网友之间的距离。可以说节目找到了新媒体传播路径、主流价值观与受众感受的契合点,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
帕斯捷尔纳克说:“诗歌无须到天上去寻找,而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纪录片《我的诗篇》是近年来聚焦我国打工者群体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他们游走在乡村与城市空间之中,产生情感归属的割裂,反映时代的痛点,引发大众的关切。即使是阵容强大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是本着“开门办大会”的原则,创新互动模式,升级沉浸体验,让中华古典诗词之美深层抵达“诗入寻常百姓家”的传播效果。
(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
传播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的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是否真如21世纪初米勒等人所言,文学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终结呢 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 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新媒体语境既需要诗歌的艺术价值引领,又考验诗人和文学工作者是否能将这些价值化作新媒体的话语形态,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正如《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中所强调的,“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促进文学的多维发展”。诗歌是一座“富矿”,需要通过多种表达、多元叙事和立体化渠道进行“挖掘”。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我们呼唤“破圈”,是当我们谈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能在城市森林的冰冷之中感受到海子充满神启式的灵悟,而不仅仅是被地产商引用为广告词时所代表的消费暗示。“诗歌+媒介”,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这就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出圈”范式,需要更多的正向诗人“意见领袖”,需要更多主动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诗歌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才能让流量与质量齐飞,只有更好地构建“破圈”“出圈”“破茧”之路,才能更好地提升广度、宽度、美度,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
(摘编自梅喻礼《新诗传播若要
“破圈”须先“破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全媒体时代,口口相传的方式严重阻碍了诗歌的传播,所以当下的诗歌创作应借助新媒体实现高质量传播。
B.诗歌传播的到达率由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分析了解受众需求,有利于避免诗歌传播“对牛弹琴”和“自说自话”。
C.诗人聚焦现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寻诗歌创作的题材、想象力和创作激情,有利于推动诗歌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D.与传统诗歌相比,中国的新诗虽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却充满了坎坷,如今更是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既具体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又论述当下诗歌的现状。
B.如今人们可能更关注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等,疏远诗歌,这是诗歌传播遭遇困境的根源。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新时代,“诗歌+”并不能实现诗歌破圈传播,我们在研究新诗传播时不能忽视这一点。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咏流传》采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
B.《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创新采用“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C.《跟着诗歌去旅行》用短视频的形式,还原了古典诗歌中的动人故事,在名山大川中再现典雅动人的诗歌故事场景。
D.《唐诗风云会》以唐诗为载体,以知识竞答形式为节目主体,辅助紧张刺激的规则设置,全景展示及考查中华文化。
4.请简要分析《中华诗词大会》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5.如何实现新诗的“破圈”传播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许渊冲
①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②这是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一年级写的日记。那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北平(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③我为什么留恋故乡南昌呢 在20世纪30年代,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早已名存实亡,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所以我在江西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乡土之恋。但一等到离乡背井之后,我才发现故乡也像健康一样,在失去后才觉得可贵。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也旧貌换新颜了。
④后来二中迁到永泰,每逢月夜,我喜欢同匡南、燮昌在赣江之滨散步,望着滚滚北流的江水,仿佛它能把我们滔滔不绝的乡思,带回遥远的南昌。这时我们最爱读的诗句,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我们在江边谈得最多的人物,是教我们国文的汪国镇老师。汪老师的身材矮小,丰富的文史知识浓缩在他胸中;他说话急,恨不得在一小时内讲两小时的课;他走路快,似乎舍不得浪费一秒钟的时间。他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内容丰富,像亩产千斤的稻田,简直不比大学教授逊色。
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汪老师写下了下面的词句:“问五湖,哪有扁舟 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听说他的学生惨遭杀害,他写了两首哀悼的诗,一首的最后两句是:“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
⑦当日军进攻,南昌动摇时,二中准备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汪老师坚决不随校南迁。1937年12月10日,我去向他告别,他用毛笔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十四个大字: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
⑧1938年7月2日,汪老师惨遭日寇杀害。
⑨在汪老师遇难时,我们正在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毕业之后,就要确定人生的道路了。我打算报考联大外文系,但是我能考上联大吗
⑩虽然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我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记住了。后来学习生词,我又在“儿子”(sons)下面注音“孙子”,在“女儿”(daughters)下面注上“刀豆子”,就是用这样动植物不分、长幼无序的方法死记硬背的,自然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
到了高中三年级,我在永泰河滨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英译本,觉得人与自然融洽无间。尝到了学外文的甜头,我的决心就下定了。加上那时浙江大学从杭州迁来江西泰和,也带来了西子湖畔的歌声,我们就跟着大学生唱起英文的《江上彩虹》来,仿佛要用歌声组成彩虹,飞上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似的。
我考取了联大,同时考取的同学有吴琼和万兆凤。还有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同学胡品清,也考取了浙大外文系。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也比我早几年把唐诗宋词译成英文、法文,在欧美出版。所不同的是,她把诗词译成散体,我却译成韵文。我们四个人都是汪国镇老师的学生,而汪老师本人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回想我们这一班人,当年风华正茂,后来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现在不是幽明隔绝,就是天各一方了。考取联大之后,我辞别了江西,经过湖南,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看见奇峰林立,漫江流翠,如入仙境。但日本飞机一轰炸,高楼大厦立刻成了断壁残垣,青山绿水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天堂一转眼间化为地狱,我又恨不得立刻回永泰去。正是:
寄居永泰经风霜,客心日夜忆南昌。
无端更渡漓江水,却望永泰是故乡。
在桂林我还认识了联大数学系的同学廖山涛,他穿一件土布大褂,说一口湖南土话,谁也看不出他是数学考第一的新生,后来会得到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数学奖。我们同到汽车站买去柳州的票,走这条路的人太多,拥挤不堪,花了十二个小时才挤到票,所以我再也不喜欢走大家走的路了。
到柳州后,我托人买到了经贵阳去昆明的汽车票,开始了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远看是白云笼罩的重峦叠嶂;身入其境,却成了灰雾朦胧的绿树青山;回顾所来径,又是“苍苍横翠微”了。人生的道路不也是一样吗 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生肉眼看不见的奇光异彩。
到昆明后,我填了一阕《西江月》词:
山下白云缭绕,山头马达轰鸣。飞越关山万千重,青天开颜相迎。早有凌霄雄心,今日壮志竟成。魁星楼外树连天,报道已是昆明。想当年笳吹弦诵在山城;愿今后桃李花开满园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回忆了“我”在各个学段的人生经历,并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文章开头运用反复突出了“我”的清高和孤寂,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执着坚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作者以“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喻人生之路,“我”回望走过的路,感慨万千,那里充满了艰辛,但又很美好。
D.作者借诗抒情,一首《西江月》既表现出了“我”实现理想后的满腔豪情,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7.关于文中的③④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下文桂林的高楼大厦被炸毁,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作者及友人与李煜心境契合,借其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和国事之忧。
C.江边散步引出了对汪国镇老师的回忆,也体现出了汪老师对学生影响深远。
D.江边散步的好友,与后文联大的同学,共同刻画了特定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
8.“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9.汪国镇老师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薛王李业之舅王仙童,侵暴百姓,御史弹奏;业为之请,敕紫微、黄门覆按。姚崇、卢怀慎等奏:“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上从之。由是贵戚束手。闰月,丙子,申王李成义请以其府录事为其府参军,上许之。姚崇、卢怀慎上言:“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实紊纪纲。”事遂寝。由是请谒不行。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姚崇、卢怀慎言于上曰:“幽求等皆功臣,乍就闲职,微有沮丧,人情或然。功业既大,荣宠亦深,一朝下狱,恐惊远听。”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 ”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 ”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 ”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B.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C.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D.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敕,指敕命,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一般适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事件。
B.丙子,指纪日方法。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按顺序依次搭配在一起以纪年、月、日。
C.谢,本文中意思是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的“谢”意义相同。
D.事,本文中意思是政治事务,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王向皇上请求授予部下官职,姚、卢二人认为量材授官是有关部门的职权,皇上赏赐官爵会扰乱朝廷纲纪。他们的建议被采纳,请托之风遂止。
B.姚、卢二人向皇上进谏,刘幽求等人功劳大,深受恩宠,被安排闲职有所埋怨是人之常情,将其下狱会使天下人震惊。意见最终没有被听取。
C.姚崇因丧子告假期间很多政务被积压,同为宰相的卢怀慎不能裁决。皇上表示天下大事交给姚崇,卢怀慎只需安坐着安抚雅士俗人就可以了。
D.姚崇制定的法度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被更改,虽然比不上管仲、晏子能将制定的法度终身实施,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对此也颇为得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
(2)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14.司马光对姚崇、卢怀慎这对宰相的行止,发表了精彩的评论,指出了同朝为官良好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 上 吟
李 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木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五、六两句,诗人自比海客,借黄鹤之典,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
C.七、八两句,用语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挥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16.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唐朝是一个繁花似锦的诗歌王朝。一切好诗,到唐朝好像已被作完。于是,到了宋代,有的文人另辟蹊径,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宋词世界;有的文人奉唐诗为圭臬,处处模仿, ① 。但是,唐诗真的难以超越吗
在四下无人的深夜,三十多岁的杨万里点燃了他呕心沥血、效仿古人完成的千首诗篇。有人惋惜:追求创新确实精神可嘉,但又何必将多年心血 ② 但是人只有彻底打破身上的枷锁,摧毁现在的自己,才能获得新生。于是,便有了杨万里焚诗毁稿的破釜沉舟。
他先后学习王安石的七绝、唐人的绝句,一次次地跋山涉水、寻幽探险,不断地思索,激发创作灵感。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他自己也不知道脚下的路最终会通往何方。他只是不停地走,不让自己回头。最终,杨万里摆脱了所有的桎梏,从“师古人”转为“师自然”,形成了一种取材自然、新鲜活泼的新诗体——“诚斋体”。当我们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看到的便是 ③ 的杨万里。
想必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杨万里都会想起自己焚诗毁稿的那个夜晚,但是他想起的一定不是孤单和漫长,而是一朵盛放的火焰,以及在火焰映衬下闪耀千古的星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其实,唐诗并不真的难以超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常说“高枕无忧”,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高枕会引发“担忧”。很多医学专家发现, ① 。他们曾对一些颈椎病患者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有使用高枕头的习惯。这是因为,人们使用较高的枕头睡觉时,颈部会保持在弯曲状态,弯曲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颈部的韧带以及颈椎间纤维发生老化坏死,从而造成颈椎失稳,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此外,使用高枕头睡觉,由于头部与人的身体高度不同,还会阻碍血液向脑部的供应,导致血流量降低,脑部供血不足, ② ,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专家指出,一般人睡觉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为宜,对人的身体健康最为有益。使用高枕头对人的健康不利,那么使用低枕头是不是就好呢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长时间头部较低,会造成头部充血,使人感觉不适,同时,枕头过低还容易“落枕”,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此外, ③ ,即“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小部分枕于头部,这样一来,人的颈部就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请对上面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歌”这个名词,说明中国的古诗词从开始就是用类似歌唱的方法创作、诵读和教育后代的。语文学科创始人叶圣陶先生把这种类似唱歌的创作法、读书法和教学法命名为“吟诵”。“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项目,它那对汉语声韵准确把握的传播形式可以给听众舒雅的感觉,而且“吟诵”有助于增强诵记效果,深化文本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现在却濒临失传。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叶嘉莹先生曾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我应该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世界发展进入快节奏,“吟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必然被淘汰。
复兴中学准备以“吟诵是否需要传承”为辩题举办一场辩论赛,你被班级选为正方或反方的四辩选手,要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1.A 解析 A项,“在全媒体时代,口口相传的方式……”错误,根据原文“历史上好诗吟咏,口口相传”可知,口口相传的方式并非当下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且“当下的诗歌创作应借助新媒体实现高质量传播”于文无据,原文是“当下诗歌写作必须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
2.C 解析 A项,“既具体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错误,根据原文“自古以来,诗歌关乎民心……留下万千经典”可知,材料并未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B项,“这是诗歌传播遭遇困境的根源”错误,根据原文“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这是诗歌传播遭遇困境的“根源”,选项于文无据。D项,“‘诗歌+’并不能实现诗歌破圈传播”错误,根据原文“仅仅依靠‘诗歌’……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而是深度相融”可知,文章并没有说“并不能实现”,而是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
3.D 解析 根据材料一“面临着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必须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新媒体时代,诗歌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传播。D项,不符合全新语境下诗歌与新媒体的融合,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解析 根据原文“专业的团队、靓丽的舞美和精彩的内容……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阵容强大的《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互动模式,升级沉浸体验”可知,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根据原文“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群体……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可知,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根据原文“该节目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创新表达……诗意人生展现在世人面前”可知,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答案 ①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②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③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5.解析 根据原文“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可知,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根据原文“我们呼唤‘破圈’……‘诗歌+媒介’……需要更多主动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可知,诗歌和媒介要深度相融。根据原文“未来的诗歌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可知,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要结合。
参考答案 ①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
②诗歌和媒介要深度相融。
③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要结合。
6.B 解析 B项,“清高和孤寂”说法错误。文章开头运用反复,强调“我”要走自己的路,是突出“我”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7.A 解析 A项,“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下文桂林的高楼大厦被炸毁,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说法错误。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战争的残酷无关。
8.解析 “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总结:首先,从文中第段“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可知,这是受汪国镇老师的影响,“我”的选择是对汪老师未竟事业的传承;其次,从文中第段“到了高中三年级……象牙之塔似的”可知,“我”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与我的求学经历有关;最后,从文中“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内容可以看出,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可见“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所以“我”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有关。
参考答案 ①汪国镇老师的影响:“我”的选择是对汪老师未竟事业的传承。
②求学经历的影响:“我”在高中三年级读外文名著、唱英文歌的独特体验,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③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可见“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9.解析 第一处是汪国镇老师为南京陷落所写,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对于南京的陷落,汪国镇老师内心是充满痛苦的。诗中“问五湖,哪有扁舟”表明敌人遍布中国,已经没有了逃避之处。而“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则是对国土沦丧、家乡就要被占领的伤感。“扁舟”“泪”“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第二处是汪国镇老师在学校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时在纪念册上为“我”所写的留言。“旧学新知多致用”是勉励“我”要学以致用,而“得师取友愿齐贤”则是祝愿“我”能够在学业和友谊上都取得好的结果。这一留言,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两处引用汪老师的诗句,通过中国的传统诗歌,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更富韵味,更具有感染力。
参考答案 ①面对国破家亡,汪国镇老师用诗句抒情,“扁舟”“泪”“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
②“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汪老师对“我”能够学以报国的勉励和师友齐贤的美好祝愿;
③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韵味。
10.D 解析 “清谨俭素”都是在说卢怀慎的品德,作“怀慎”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所以应在“素”后面断开,排除B、C两项;“不免饥寒”的主语是“妻子”,所以应在“妻”前面断开,排除A项。
11.C 解析 C项,“相同”错误。“阿母谢媒人”中“谢”解释为“推辞、谢绝”。句意:入朝向玄宗谢罪/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D项,“吾得兄事之”中“事”解释为“侍奉”。句意:如果不贤的人当权/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侍奉他。
12.B 解析 B项,“意见最终没有被听取”错误。由原文“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可知,玄宗本来下令将此二人交由紫微省审讯,听了姚、卢二人的进谏后,就将刘幽求贬为睦州刺史,将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说明唐玄宗是听取了姚、卢二人的进谏的。
13.解析 (1)“明白”,清楚明了;“枉”,冤枉;“舍”,同“赦”,宽宥。(2)“及”,比得上;“更”,改变,修改;“成”,成就。
参考答案 (1)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了,御史对他的弹劾也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
(2)(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比不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不加任何修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
14.解析 根据原文“昔鲍叔之于管仲……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可知,司马光引用了鲍叔、子皮、曹参这些人,认为他们都能了解别人的贤能并且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别人,共同护理好国家。根据原文“崇,唐之贤相……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可知,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以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所以司马光认为同朝为官要了解别人的才能,并且要甘居其下,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好国家。
参考答案 司马光认为同朝为官要了解别人的才能,并且要甘居其下,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好国家。
参考译文 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夺欺凌百姓,被御史上奏弹劾;李业为他求情,唐玄宗于是让紫微、黄门复审此案。姚崇、卢怀慎等人奏称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了,御史对他的弹劾也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唐玄宗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从此皇亲国戚们收敛了一些。闰二月,丙子,申王李成义请求唐玄宗同意将自己的王府录事任命为王府参军,唐玄宗表示同意。姚崇和卢怀慎向玄宗进谏道:“臣认为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是有关部门的职权;倘若由于有亲朋故旧的恩情,就可以以朝廷的官爵相赠,那就是沿袭中宗皇帝的弊政,实际会紊乱朝廷的法纪、秩序。”于是这件事便搁置下来。从此请托之风不再流行。有人告发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不满言论,玄宗下令将此二人交由紫微省审讯。姚崇、卢怀慎对玄宗进谏道:“刘幽求等人都是功臣,现在突然担任没有实权的闲职,心中稍微有点沮丧,这也是人之常情。他们立下的功勋非常显赫,获得的恩宠也深,一旦将他们逮捕下狱,恐怕会使天下人感到震惊。”唐玄宗将刘幽求贬为睦州刺史,将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一会儿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澣说:“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比 ”齐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 ”齐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齐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要请姚崇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卢怀慎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节俭朴素,从不谋求资财产业。虽然作了卿相的高官,但常将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随手周济亲朋故旧,因而他自己的妻子儿女的生活不能免于饥寒,他所住的房子也因长期失修而难以遮风挡雨。
臣司马光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比不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不加任何修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以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15.B 解析 B项,“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错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地与白鸥嬉游”。所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已经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自己的逍遥生活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自由,所以并不是要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故选B项。
16.①这两句诗不能说是消极的人生态度。
②“功名富贵”承上文楚王之“台榭”,“若长在”带着嘲讽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
③诗人这两句话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遭遇人生变迁的郁郁不平,但更多表现出蔑视功名和坚守高尚人格的洒脱不羁。
17.(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8.解析 第①处,横线前有“处处模仿”,此处可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第②处,说的是前面杨万里焚毁诗稿一事,可用“付之一炬”。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第③处,指杨万里创作风格转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用“焕然一新”。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答案示例 ①亦步亦趋 ②付之一炬 ③焕然一新
19.解析 “但是,唐诗真的难以超越吗 ”原句在第1段结尾,用一种问句形式,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由唐诗而引到下文宋代的杨万里,突出杨万里诗歌革新的意义。改句用陈述语气,语气平淡,不能引人注意,也没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使用问句,可以引发读者思索,顺势引出杨万里的诗歌革新;
②使用问句能在文本中形成语气波澜,全使用陈述句会较为平淡。
20.解析 “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运用比喻,本体是“杨万里学习、思索、创新的过程”,喻体是“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突出了杨万里创作中的艰辛,凸显了他在创作之路上跋涉前行的傲然形象。这一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执着探索精神。
参考答案 文中将杨万里学习、思索、创新的过程比喻成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①凸显画面感,有利于刻画杨万里在前途未卜时追求诗歌创新理想的孤绝傲然的形象;②生动地表现出他执着求索的精神,能增强感染力。
21.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高枕会引发‘担忧’”和后文“他们曾对一些颈椎病患者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有使用高枕头的习惯”可知,此处是说使用高枕睡觉影响颈椎。故可填“长期高枕睡觉会诱发颈椎问题”。第②处,根据前文“使用高枕头睡觉,由于头部与人的身体高度不同,还会阻碍血液向脑部的供应,导致血流量降低,脑部供血不足”和后文“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可知,此处是说使用高枕头睡觉影响睡眠。故可填“造成人的睡眠质量不高”。第③处,根据后文“‘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小部分枕于头部,这样一来,人的颈部就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可知,此处是说使用枕头还要讲究方法。故可填“还要讲究使用枕头的方法”。
参考答案 ①长期高枕睡觉会诱发颈椎问题 ②造成人的睡眠质量不高 ③还要讲究使用枕头的方法
22.解析 根据原文“这是因为,人们使用较高的枕头睡觉时……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专家指出,一般人睡觉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为宜……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可知,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睡觉都对人的健康不利,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最好。根据原文“即‘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可知,睡觉时要“枕颈不枕头”。
参考答案 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睡觉都对人的健康不利,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最好,睡觉时要“枕颈不枕头”。
23.写作指导 本题任务指令是复兴中学准备以“吟诵是否需要传承”为辩题举办一场辩论赛。你被班级选为正方或反方的四辩选手,要写一篇总结陈词。考生的角色有两个,其一为正方四辩,其二为反方四辩。四辩陈词只能选择一方观点。观点一,“吟诵”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传承下去;观点二,“吟诵”不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无需传承。写作前先了解四辩陈词:首先要重申所在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针对对方观点指出其中的漏洞,进行必要的总结申辩,然后对对方观点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论。
行文思路上,如写“吟诵”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传承下去。(1)注意辩论稿开头格式,“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2)阐述正方论点,“吟诵”需要传承,总结陈述队友辩论内容。(3)指出对方的观点漏洞并加以反驳,对方认为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不需要“吟诵”的方式,第一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概念范围,第二以偏概全,现代生活没有吟诵的方式,并不能说明其没有传承的价值,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责任,不能以现代功利心否定其传承的价值。(4)重申己方观点,强调“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对文化内容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如写反方,则站在“吟诵”无需传承的角度陈述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