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绘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凤记》《清忠谱》《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革,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同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被描摹得比较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湖南花鼓戏《一个人的长征》等,这些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被歌颂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维,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对戏曲传统表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呈现方式。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在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戏曲不再像古代社会一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因此需要业界主动谋求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宣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本民族的戏剧艺术。如今,很多剧目通过网络进行展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蔚然成风,学界应该及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规律进行研究,引导“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展演,为戏曲“导流”,使戏曲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遴选戏曲艺术精品,将其推广和传播到海外,实现戏曲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人民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欣赏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
(摘编自吴新苗《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踢腿、开胯、耍棍……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常,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
“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而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在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更是被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明确将戏剧(含戏曲)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
与此同时,“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亲密’关系,使他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中提出:“通过高雅艺术、高质量的文娱产品、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占领网络阵地,培养对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鉴赏力。”“我经常在网上看戏曲相关的视频。随着中国国力发展,戏曲近年来重新被重视起来,相关的视频不仅产量高,质量也高。”来自台湾的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成员郑庭绎说。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胡一峰认为,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学校园中一些“曲友”“票友”,甚至将古典戏曲或传统文化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周星说。
“京剧团的孩子们,也许今后从事的学业和事业与戏曲无关,但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陈艳丽说。
高校社团流动性大,但曲社毕业的学生很多选择继续在天南海北讲昆曲的故事,有人作为免费师范生回新疆教书,在课上给学生科普昆曲;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
(摘编自王笑妃《传统戏曲火遍青春校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的戏曲艺术,更应该利用讲述中国故事的优势,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
B.戏曲虽然在形式上超越了生活,但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会受到限制,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民众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C.戏曲艺术不仅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要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探索出最佳的艺术呈现方式,来表现当代的生活。
D.戏曲演绎历史故事,讲述家国大义,当人们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就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面向当代,精心选材,择取典型性的时事故事,来表现中国精神。
B.戏曲只有塑造好有情感有温度的鲜活人物,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构思要虚实相生,人物要有血有肉。
C.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不断出新,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但戏曲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D.虽然戏曲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但戏曲人要有文化自信,将艺术精品推广和传播到海外。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从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出发,认为戏曲艺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B.第3段从艺术表达上下功夫的角度,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C.文章结尾段从历史价值和现实需要这两个角度,强调了要运用戏曲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顺理成章。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传统戏曲”是如何“火遍青春校园”的。(4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戏曲”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意图上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 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敬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凳踏板上,口中嘘嘘地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 ”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 ”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摘编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 ”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 ”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 ”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 ”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遂自杀也。
(摘编自《说苑·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3分)
子与A吾B吾与子C分楚国D子不E与F吾G子父则H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文中同“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文中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士,文中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过秦论》中“六国之士”的“士”意思不同。
D.劫,文中指劫持,与《苏武传》中“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劫”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的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好,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14.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 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缘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才思之敏捷。
C.颈联中“侵”和“寒”两字直接表达了夜已阑珊、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D.尾联中诗人用“东方曙”“未尽欢”表达人们彻夜欢娱但仍未尽兴的遗憾。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望海潮》中的“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的:“ , 。”
(3)《氓》虽是一首爱情诗,但从《氓》的一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奴隶社会古人生活的一些影子。从“ ”中可以看出以货易货的贸易雏形;从“ ”中可以看出约定俗成的婚姻规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其彩塑和壁画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广泛的取材范围、大气磅礴的内容构思、浓烈而又瑰丽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 ① 的。随着时间和参观游客的增加,让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光照褪色、壁画酥碱问题、进入洞窟参观游客呼出的热气和湿气……这些都成为保护敦煌石窟的客观困难。想要莫高窟壁画“青春永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通俗的解释就是“给佛拍照”,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并率先在国内文博界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在“数字敦煌”里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东西两披上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手持莲花、忍冬天人图案都能看得 ② 。厚重的历史,静态的壁画,一下子都活了起来,游客仿佛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是人的一种本能。甜食不仅能补充能量,同时能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使人产生愉悦感,进而让人对糖产生更多渴望。研究显示, ② ,与吸烟和饮酒一样容易让人沉迷。【甲】中国消费报报道,我国超过一半消费者每周购买1~2次饮料,还有近1/4的消费者每周购买3~4次饮料。
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专家说,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 ③ ,以水、无糖咖啡、茶等健康饮品代替。【乙】在行业管理上,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不应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丙】另外,还要限制、推广含糖饮料和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广告宣传,推广公共健康教育和健康饮食咨询。
21.文段中画横线处的【甲】【乙】【丙】句中,均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修改。(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我们”,但生活中还有“他/她”或“他们/她们”。作家茹志鹃关注一位普通的通讯员,铁凝女士关注台儿沟的“香雪”们,袁隆平院士关注受饥饿威胁的天下百姓……沈从文先生关注纤夫的命运:“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鲁迅先生关注的目光更加遥远和深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如果把视线转向身边熟悉或陌生的“他(她)/他(她)们”,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请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1.D 解析 D项,“当人们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就……”错误,原文是“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据此可知,人们未必需要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选项中“喜欢上传统文化”条件未必充分。
2.C 解析 C项,“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错误,原文为“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并没有说“屡屡出彩”,选项于文无据。
3.D 解析 D项,“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有误,主体部分分别就戏曲的选材、艺术表达、艺术方式、推广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是并列式分层论证。
4.解析 结合“明确将戏剧(含戏曲)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可概括出“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结合“‘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可概括出“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结合“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可概括出“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入口”;结合“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可概括出“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
参考答案 ①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
②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
③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入口;
④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
5.解析 材料一是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议论提出观点并论证,“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材料二是新闻通讯,主要运用记叙方式,“‘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他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
②材料二运用记叙,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
6.D 解析 D项,“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由原文中“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知,会长并不是吝啬,且原文中“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点明大家在掌班请点戏时的互动与谦让。
7.C 解析 C项,“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文本最后一段“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散戏后人们是快乐和疲倦的,没有“失落与惆怅”。《社戏》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描绘了戏台的美丽,与来时呼应,体现了“我”的依依不舍。
8.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具帖;开锣祭拜,打加官、额外点戏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观看社戏等场面,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9.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
10.解析 句意: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吾吾”是相同词语相连,第一个是前文的宾语,第二个是后文的主语,中间要断开;“子与吾”与“子不与吾”对应,应在“子不与吾”前后断句。
答案 BDG
11.B 解析 A项,“技盖至此乎”的“盖”:怎么。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B项,“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吝惜”。句意: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C项,“六国之士”的“士”: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句意: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六国的士人。D项,句意: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12.A 解析 A项,“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错误,“谮”是诽谤谗害之意,晋献公想要杀的人是申生。
13.解析 (1)“谓”,认为;“岂”,哪里;“何行如之”,逃到哪里去呢。(2)“援桴”,拿起鼓槌;“遂”,最终;“金百斤”,百斤黄金。
参考答案 (1)君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不要父亲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
14.解析 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和“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可知,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不同点:依据“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知,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依据“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始吾父之孝子也……吾何得以全身”“遂自杀也”可知,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参考答案 ①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②不同之处是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 ”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 ”太子说:“不行!君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不要父亲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君年纪大了,奚齐(骊姬之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于是自杀了。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 ”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 ”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树立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国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 ”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 ”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 ”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 ”申鸣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使君王的国家安定了,却使得父亲被杀,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 ”于是自杀而死。
15.C 解析 C项,“凄凉心情”理解有误。“侵”和“寒”都含蓄地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16.解析 首联“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颈联写夜深霜重,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进一步突出宴会时的欣喜之情;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参考答案 ①正面描写:前两联正面写元宵佳节,华屋欢聚,休假饮宴,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②侧面描写:后两联侧面写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直至天明,虽然夜深衣寒,但意犹未尽。
17.(1)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2)波心荡 冷月无声
(3)抱布贸丝 子无良媒
18.解析 第①处,强调敦煌莫高窟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独特的,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第②处,强调数字技术让参观者能更清楚地观赏,可填“一清二楚”。一清二楚:形容十分清楚。第③处,是说数字技术让游客感觉像是真的到了敦煌莫高窟,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答案示例 ①独树一帜 ②一清二楚 ③身临其境
19.解析 原句语病有:“随着时间……的增加”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在“时间”后加上“的推移”;“随着……让……”主语残缺,可将后一句改成“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参考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解析 画线句“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远则……近则……”句式对仗,表达出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随意“放大、缩小视角”,使参观更加便利;“总览整窟风貌”“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表明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参考答案 “远则……近则……”,游客可以任意变换视角,观看更自由;从整体到细节,“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21.解析 【甲】句,“中国消费报”为报刊名称,应加书名号,改为“《中国消费报》”。【乙】句,“是蔗糖、葡萄糖”与“还是果糖”是两个分句间的停顿,“葡萄糖”后的顿号改为逗号。【丙】句,“限制、推广含糖饮料和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广告宣传”句子中,“限制”的宾语是“推广含糖饮料和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广告宣传”,中间没有停顿,删掉顿号。
参考答案 【甲】句:“中国消费报”加书名号。
【乙】句:“葡萄糖、还是果糖”中的顿号改为逗号。
【丙】句:“限制、推广”中的顿号删去。
22.解析 第①处,句子位于段首,是总括句,下文谈到甜食使人产生愉悦感,可见人们喜欢吃甜食,应填“喜欢吃甜食”。第②处,此处在说容易让人沉迷的情况,下文有饮料销售的情况,以及“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可见,容易让人沉迷的东西有含糖饮料,应填“摄入含糖饮料”。第③处,“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是第二段的论题,“以水、无糖咖啡、茶等健康饮品代替”就是要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应填“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参考答案 ①喜欢吃甜食 ②摄入含糖饮料 ③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23.写作指导 “他们/她们”与“我们”都是集体代名词。“我们”和“他们/她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只不过各自的身份、职业、地位,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况等方面不同罢了。因此,“他们/她们”与“我们”彼此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谁也离不开谁。说到底只不过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而已。而“他们/她们”与“我们”在共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总免不了因为各种利益和矛盾既相互团结又相互摩擦,由此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此命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不拘一格,确立主题思想和立意要点。如可以用喜爱、赞美的笔调去褒扬“他们/她们”的崇高人格和坚强的信念,以及不屈的精神品格;可以用同情或怜悯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等,思考他们的命运、处境,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也可以站在批判的角度,用厌恶、批评的贬义情感,写“他们/她们”的庸俗与琐鄙的生活,或在道德底线上徘徊的危险事实与行为等。但是,不管是褒扬、贬抑,还是站在不褒不贬的立场上,都不得简单地去对生活进行拍照、翻版或复制,一定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品味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品味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人情的美好。
写作时主要注意下面几点:
(1)依据题干中“如果把视线转向身边熟悉或陌生的‘他(她)/他(她)们’”,“他们/她们”所指应是普通人或是陌生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
(2)如何写“他们/她们” 要具体。既可以站在褒扬的立场,也可以用中立的立场,还可以站在批判的立场。
(3)文体特征: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她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她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她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她们”的表现,“他们/她们”的情操,“他们/她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立意:
(1)他们在默默中坚守——致清洁工。
(2)他们(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更需要关爱。
(3)他们必须受到惩罚。
(4)他们将普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他们值得我们尊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