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练习题--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练习题--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2023·江西丰城高二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 ① 、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 ② 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 ③ 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节选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①         ②        
③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3.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苏炳添没有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但他凭借自己的体育精神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苏神”。
B.“我是老军人、老党员,这次一定要作为志愿者支援抗洪一线。”魏建平主动请战。
C.在倡导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时,“吃苦”“拼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将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2023·浙江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秉持“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北斗系统积极履行“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的承诺。中俄、中阿(盟)、中阿(根廷)、中巴、中沙、中伊(拉克)等双边合作协议相继签署;中阿、中非、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等常态化合作机制相继建立。 ① ,先后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搜救卫星等多个国际组织,多项支持北斗的国际标准发布,北斗正在随着5G、民航等走向全球。如今,北斗系统 ② ,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向亿级用户提供了服务。北斗人正以登高望远的格局、坚定从容的自信和“美人之美”的胸襟,朝着全球化发展阔步前行。
2035年前,我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③ ,不断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轨增强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量子导航、全源导航、微PNT等新质能力,进一步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4.下列句子中对“美人之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被视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B.“美人之美”是指尊重、欣赏、包容其他民族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材料语境指分享成果,因而表述不够妥当,应为“美美与共”。
C.“美人之美”提倡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发展理念,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摒弃越俎代庖、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D.“美人之美”的前提是“各美其美”,因而必须弘扬并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才能实现文化大同,这在《乡土中国》中有具体阐述。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4段。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的代表(包括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坚定地说出了那一句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名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正如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记载和昭示的: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并逐步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长篇著述,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地提出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的结论,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顺应了时势,也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下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历史必然。
(节选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
历史地位述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旧政协会议是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形成了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的反人民属性。
C.新政协会议虽然沿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和旧政协会议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
D.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紧扣住了“政治协商”这一主题。
B.“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所作开幕词中最激动人心的语句,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C.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
D.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述中的理论,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准备。
8.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9.两则材料都提及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各自的表达意图分别是什么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示例 ①积贫积弱 ②刮目相看 ③互利共赢
2.D 解析 本题中空缺的语句下接“前进征程上”,联系前句“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可知,后面衔接应先强调地位的稳固,再强调“前进”,排除B、C两项;用否定式表达“没有任何力量”语气更强烈,排除A项。
3.C 解析 文中画线句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直接引用;C项表示突出强调;D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4.D 解析 D项中“因而……”错误,“‘美人之美’的前提是‘各美其美’”与后文“弘扬并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才能实现文化大同”构不成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5.①北斗系统主动融入国际标准 ②已经进入全球产业化发展新时代 ③持续推进系统升级换代(持续吸收或融入新的技术)
6.A 解析 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这个意义才是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原因。C项,“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错误,材料二“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新旧两次政协会议建国理念和目标有一致的地方。D项,“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7.C 解析 C项,“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错误,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毛泽东同志早已提出,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
8.①先提出第一届政协会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的观点,然后从政协会议的目标和共识,以及毛泽东同志之前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其制度性安排的特点,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②在分述的过程中,先概括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目标、共识,再进一步回溯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思考、贡献,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
9.材料一是回溯历史,交代此次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渊源;材料二是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论述中国人民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历史地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