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A级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行
B.起于累土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 知:认识
B.慎终如始 慎:谨慎对待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实际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有,只有
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而:连词,表修饰
4.下列句子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世世以洴澼为事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5.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D.强行者有志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2)《<老子>四章》中不仅批评了自以为是的人,而且用“ , ”两句批评了那些自我夸耀的人。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第六十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4)《<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浙江三校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
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
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
D.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
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藏书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
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周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
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13.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简要概括。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1.D 解析 A项中“行”同“形”;B项中“累”同“蔂”,土筐;C项中“龟”同“皲”,皮肤冻裂。
2.C 解析 C项中“实”的意思是“充满,容得下”。
3.D 解析 D项中“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4.D 解析 D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D 解析 D项中“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强制执行。
6.A 解析 A项中“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应该是周朝。
7.(1)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4)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8.(1)(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3)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9.A 解析 “良贾”是名词,作“深藏若虚”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盛德”“盛”修饰“德”,也不能断开;“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并列短语,据此排除B、C、D三项。
10.B 解析 B项中“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错误,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物”。
11.C 解析 C项中“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错误,原文意思是会有称王称霸的人出现。
12.(1)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2)庄子远离道德,畅言高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自然无为。
13.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②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看起来像愚钝的人。除去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是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处,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身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隐居的君子。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庄子是蒙地人。他的学说各个方面都有涉及,但他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说源于黄、老,却又以循名责实为主旨。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的学问,他的学说根本上源于黄、老之学。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文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远离道德,畅言高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自然无为。申不害自强不息,致力于名实之学。韩非以法度为依据,决断事情,辨明是非,发展到极点就是残酷苛刻。这三个人的思想都本源于道德,只是老子要深远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