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以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其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
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精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隐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它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后来的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隐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三则材料在论证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野中的庄子
鲍鹏山
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
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没什么操守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荀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挡车的螳螂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周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他的同乡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面前时,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消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沟中长脓的痔疮,这种讥刺后来成了中国民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孟子呢 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庄子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着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 “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张仪这类人和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一类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他们在道德操守、价值标准方面大不相同。
B.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其作品描写了南飞的大鹏、挡车的螳螂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等意象,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
C.先秦诸子中的其他人热衷宣传如何“治人”,庄子却宣传如何自尊自爱,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
D.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着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但庄子告诫人们要破除执念,保持心灵的安定与清净,切勿丧失本性。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开篇,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庄子的独特之处来写,思路清晰而严谨。
B.文章第四段写孔子的世俗生活,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在以孔子衬托庄子,突出庄子的“挨饿本色村夫家相”。
C.文章以记叙为主,写了向监河侯借粮、讥刺曹商等和庄子相关的故事,又通过议论升华了这些故事的意义,使文章更为深刻。
D.作为一篇文化类散文,文章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精神世界、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字里行间充满对庄子的敬仰。
8.文章从苏秦、孔子、孟子等人写起,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含义深刻,请各举一例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②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史记·货殖③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1)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孔子家语》)
(2)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子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原宪: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③货殖:指商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B.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C.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D.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币,古人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引申为财物、货币,文中指货币。
B.“原宪不厌糟糠”的“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的“厌”含义相同。
C.分庭抗礼,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
D.祖,形声字,文中指效法,与“唐宗宋祖”中“祖”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勾践能够灭吴并称霸中原的主要原因有:按计然的策略治国十年,使国家富强;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C.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还行仁德之事。
D.白圭经商如治国施政、统兵作战,他认为经商需要的不是智、勇、仁、强,而是权变、决断、取予、有所持守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2)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14.材料一中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子贡对孔子名声、思想的传播起了哪些作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新 竹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标题中的“觅”和郑诗的标题中的“新”都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意。
B.杜诗和郑诗都重点描写了竹子的高耸之态,蕴含着两位诗人的喜悦之情。
C.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而郑诗全然没有这种情绪。
D.杜诗抒情委婉含蓄、雅致隽永;而郑诗的抒情则豪放、高昂,令人激动。
16.这两首诗都是咏竹之作,但是竹子所蕴含的深意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 , ”,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放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 ① 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 ② ,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达,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 ① ,“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 ② 。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 ③ ,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件事对我们两个人没有多大益处,就不要做了。
B.同学们回答:“我们虽然不会,但是可以继续钻研。”
C.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怎能不叫我们自豪呢
D.我们是十八班的代表,为大家演唱一首《祖国啊,母亲》。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致知在格物。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先秦诸子散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述五句话中任选其一,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检测
1.A 解析 B项中“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项中“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中“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2.C 解析 C项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B 解析 B项中“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隐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系。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共同奠定国学的根基。③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6.A 解析 B项中“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是因为他对功名富贵的蔑视,所描写的大鹏等意象也不是为了表达对乡野生活的向往。C项中“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错误,《庖丁解牛》所宣传的是遵循规律,避开矛盾。D项中“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着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着追求对心灵没有益处。
7.C 解析 C项中“以记叙为主”错误,从全文看,文章以议论为主。
8.①将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和庄子远离都市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庄子的独特之处,使庄子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先写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庄子的有关评论,行文思路流畅。
9.①幽默诙谐,如“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用现代生活中非常流行的词语形容古人,显得幽默诙谐。②生动形象,如“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运用比喻,把庄子的作品比作野花,并且进行具体描绘,生动形象。③含义深刻,如“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简明扼要地指出庄子思想内涵之深刻和具有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10.C 解析 “易”在句中是形容词,修饰“腐败”,二者之间不可断开,而“易腐败而食之货”整体作为分句中“勿留”的对象,故应在“易”前断开,排除A、D两项;“有余”和“不足”都是“论”的宾语,且“则”一般置于句首,故应在“不足”后断开,排除B、D两项。
11.B 解析 B项,“厌”:饱食/满足(或嫌弃)。句意: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山不嫌其高。二者含义不同。
12.D 解析 D项错误。根据原文“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可知,原文并没有否认“智、勇、仁、强”。
13.(1)后来他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经营),子孙经营产业并有所发展,于是有了巨万家财。
(2)他不讲究吃喝,与手下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凶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
14.①子贡经商活动范围广,影响力大,人前人后传播了孔子思想;②子贡为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提供了物质支持;③面对质疑,子贡主动维护了孔子声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知道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这两样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行情就能看得出了。干旱时就要储备舟船,水涝时就要储备车辆,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积贮的道理,一定要积贮完备的货物,不要有积压的货币。以货物进行贸易,凡容易腐败被蚀的物品不要留,不敢囤积以求高价。议论各种货物的有余或不足,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物价向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向下跌到极点就会上涨。价高时抛出货物就像抛粪土一样快,低价时购取货物就像收珠玉一样急。货物钱币要使它像流水一样周转。”(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仇雪耻。范蠡已经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意愿。既然已经在治国上施行,我要把它用在治家上。”于是他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面相通,是货物交易的场所。于是治理产业,囤积居奇,抓住时机求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治理产业的人,要能选择人力和把握时机。十九年之中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的兄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有了便喜好施行仁德的人。后来他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经营),子孙经营产业并有所发展,于是有了巨万家财。
子贡在孔子那里学成后,回到卫国做官,又利用买贱卖贵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是最富有的。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名扬天下,是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说的得势而使名声更加显赫吧
白圭是西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白圭喜欢观察时机变化,所以用别人放弃我收取,别人收取我给予的办法。他不讲究吃喝,与手下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凶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因此他说:“我经营生产,就像伊尹、吕尚施行谋略,像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即使他想学习我的方法,我终究不会告诉他的。”因此,天下人谈论经商之道都效法白圭。
材料二 (1)孔子一行人被困在陈蔡之地,跟着他一起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地跑出包围,请求村民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
(2)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过去。”
15.C 解析 C项中“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错误。“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此两句是说,我家茅舍前以前没有竹子,现在竹影苍翠,绿浪翻滚,我内心真是感到万分高兴啊!表达如今欣赏竹涛的欣喜之情。
16.①杜诗写竹侧重抒情,诗中蕴含着诗人和朋友韦续之间深厚的友情,表达了诗人欣赏竹涛时的惊讶、欣喜之情;②郑诗写竹侧重说理,诗人通过老竹扶植新竹迅速成长这一现象,表达了人类社会中新生力量依靠旧事物生长、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18.示例 ①迥然不同 ②层出不穷 ③如虎添翼
19.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
20.①运用比喻,从四个角度形象地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②运用排比,四个“是……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从语势与语气方面强化了中华文明作用。
21.C 解析 A、B、D三项中的“我们”是实指,指具体的人;C项与文中的“我们”是泛指。
22.①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规律 ②用色彩变化突出各个节气的特色 ③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中给出五句名言,首先要了解名言的含义。
(1)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提倡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立意为“推己及人,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等。
(2)意思是:千里远的路程需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要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行动,必有所成。
(3)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强调“自知”的重要性。
(4)意思是: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强调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能因为快要结束而有丝毫松懈。可以立意为“要坚持到底,慎终如始”等。
(5)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想要达到完善的理解,就需要实事求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原理、法则,从中获得知识、智慧。要加强个人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和观察来达到明理的目的,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透彻地了解事物从而获得其中隐藏的本质。可以立意为“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探究事物原理”“科学研究精神”“探索精神”“认真的学习态度”等。
任务指令中的“发言稿”规定了文章的文体,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要有题目、称谓语、问候语、自我介绍等,结尾还要有“谢谢大家”等结束语。“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规定了发言稿的主题,关键词是“照亮人生”,文中一定要有传统文化对人生正向作用的体现。从为人处世方面谈思考与感悟,可以选自(1)或(3),强调自知、知人。从学习或行动的思想或方法上,可以选(2)(4)(5)中的其中一个,强调实践、积累、坚持等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 ①肩负重任,坚持不懈;②不忘初心,有始有终;③自知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