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 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 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
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即“一个人既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B.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C.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D.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玩物一定丧志吗 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两句内部包含着多种因果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潘 七 爷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户,兄弟六人,人称潘家六大爷。六兄弟个个膀粗腰圆,全是川江上戏水捉船[注]的高手。特别是潘大爷,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关键在于把舵,凭眼手腿三种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缓湍还是左湍右湍,把舵的手便视此而着劲,一双腿始终如船桩一般稳立不动。潘大爷将这三种功夫拿捏得忒转,三峡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爷,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那年,潘大爷在龙头滩捡了一个小兄弟,十六岁出头。据说他跟爹从京城逃难进川,船撞龙头滩,爹没了,他卧在江滩上。潘大爷收留了他,认作兄弟,排序老七,人称潘七爷。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但眉眼之间露出强悍男人那股杀气。当时,潘大爷在心里暗暗吃惊,一下子给镇住了。
七爷与大爷如影随形。一晃三年,潘七爷的眼手腿功夫不输潘大爷。
六爷不服,跟老七比试。五爷立船头,六爷捉舵,占一条船。大爷和七爷占一条船,七爷捉舵。二船夜走瞿塘峡。月黑风高,水流如马奔。二船驾轻就熟,一袋烟工夫,抢过瞿塘峡。上得岸来,六爷暗中使绊儿,欲使七爷当众出丑,变平手为胜手。谁知七爷一个铁担回身,桩插一般,六爷随即一骨碌倒地。
从此,潘家六兄弟都知七爷身上功夫了得,再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不过,奇怪的是,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潘大爷也不吱声,任由他去。六爷几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爷喝止。特别是被七爷武戏之后,他更是不敢究根究底了。
作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纤。不拉纤的是船家婆娘和细娃儿。潘七爷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蹚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潘大爷说他年纪小,还说潘家六条木船,有六位爷就够了,七爷肩膀上落不落纤绳不是什么大事。
可这次不同,潘七爷不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滩拉纤不可。潘大爷拗不过七爷,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次行动非同往常,船上载的都是军用辎重,晚一步关系那边千万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习惯,穿鞋抿裤披坎肩,抓紧时间一同赶路!”
军用辎重从宜昌装船,运至万县,然后上岸由车马运到重庆和成都,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行前,潘大爷安排七爷坐六爷的船殿后,他捉第一条船打头阵。当天夜深人静,潘七爷一个人偷偷来到龙头滩探查水情。龙头滩离七兄弟住宿的地方有十多里路,虽说不是大滩,但极为凶险。当地有一民谚“早三坨晚三坨,龙头扬起没得活”,说的就是龙头滩“三坨石”早晚水情变化无常。鲁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滩的。潘七爷的爹就是在这儿撞没的。
返回,潘七爷闯进六兄弟同住的大屋,高声嚷道:“哥哥们!起来!快起来!”潘大爷睡眼惺忪:“出啥子事嘛,火烧屁股这么急!”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侧过脸说:“我刚才去过龙头滩,水情有变,明天一定要改道走!”潘大爷打了一个哈欠,说:“咋走听我的!”“不行!”潘七爷怒目圆睁,“一定得走左江道!”潘大爷一拍大腿:“你知道个屁!”潘七爷转身冲出屋外,嚷道:“明天有你们好哭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拗不过潘七爷,七爷和六爷捉第二条船。万一有变,第二条船便为旗船。六条船间距百米,依次逆流而上。潘大爷站立船头,打旗看水。雇来的众船夫奋力划桨,桨花飞扬,煞是壮观。
接近龙头滩,七弟兄上岸拉纤。潘大爷大声吆喝:“龙王爷!保佑!潘家兄弟闯滩!”众人扯开喉咙,吼起川江号子:举义旗,应武昌,剪长辫,得解放……嗨哟,嗨哟!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荡。一群银色江鸥前后相随,上下翻飞,久久不去。
过了龙头滩,潘大爷重新上船复行右江道,右江道水面宽阔。潘大爷高举手旗,发出旗语:继续前行。突然间,江上一个回流窝出,接着水柱趵突,似巨擘出水,托起船头猛地将船回抛到龙头滩上……随之,连人带物吞噬腹中,如龙激流翻滚着席卷而去……
潘七爷呼天抢地大喊:“大哥!我的大哥啊!”同时,六爷丢开舵把就要跳江救兄,七爷大声喝止。旋即,高举起一面黄旗,向身后四船发出旗语:不许掉队!随我前行!
五条船鱼贯进入左江道,上溯而去。
数日后,船队到达万县码头。当天,四川宣告脱离清政府。
卸罢辎重,五弟兄就要返程寻找潘大爷,却死活不见七爷的人影。正在此时,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来一封书信交给六爷,上写:各位哥哥,小弟本是镶黄旗世袭王爷之女,名婉云。因父亲同情变法被朝廷追杀,流落至此。感谢各位兄长多年抚养与厚爱。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恋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随之去矣!小弟老七绝笔。
潘家五弟兄顺流而下,沿途寻觅潘七爷,最后在龙头滩头找到尸体。但终不见潘大爷。五弟兄将七弟与大哥衣冠葬于龙头滩左岸之上。
(有删改)
注当地称驾船为捉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头用平稳的静态叙事交代故事背景、地点,引出潘大爷这个重要人物,并介绍其身份、功夫,为故事展开蓄势。
B.在潘家三年,七爷强壮起来,并跟随大哥练就了一身驾船的过硬本领,但六爷不服,欲与老七比试,这成为情节启动的触发点。
C.面对潘大爷落水遇难,六爷欲跳江救兄,七爷喝止;而最终自己却跳江殉情,可见七爷的性格中存在矛盾纠结的一面。
D.过龙头滩,潘大爷的吆喝声、众人扯嗓吼起的川江号子声、江鸥上下翻飞的振翅声连成一片,汇成了一首壮美激越的生命交响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传奇小说。在唐、宋时代,传奇有着“作意好奇”的特点;但本“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
B.小说先快节奏地倒叙了七爷来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表现潘大爷对七爷的照顾与厚爱,也是对文末七爷书信内容的巧妙暗示。
C.描写潘大爷遇难的时候,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写出江流激荡、水浪凶猛的景象。寥寥数语,却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勾画了出来。
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潘大爷的遇难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而结尾潘七爷殉情出人意料,有着传奇小说“传奇”的魅力。
8.小说在结尾处揭示了七爷是女儿身,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小说中有大量的伏笔。请指出四处。(6分)
9.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圆满实现了小小说咫尺之间涵纳万里之象的美学意图,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这篇小说“涵纳”的“万里之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 ”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 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
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大王A广地B宁邑C诸侯D皆贺E敝邑F寡君G亦窃H嘉之I不敢宁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宁邑是宁姓起源地。
B.“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C.“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多次往返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上书,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出 塞 作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①,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②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借称唐朝的吐蕃。②碛:沙漠。③霍嫖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此处借指唐将崔希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描写吐蕃在居延关外狩猎,白草连天,烈火熊熊,骑兵在秋日原野上纵横驰骋,弯弓射雕。
B.面对如此紧迫的军情,唐军将士紧急调兵,“朝乘障”“夜渡辽”,急速行军,奔赴前线,疲于奔命。
C.诗歌采用两相对照的写法,一面写吐蕃强悍勇猛,气势逼人;另一面写唐军士气高昂,积极应对。
D.全诗读来音韵铿锵,声调响亮;借用“霍嫖姚”的典故表现唐军将士敢于战斗的精神。
16.清代方东树评论此诗:“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如果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结尾贫弱,就成了 ① ,令人扼腕。莫泊桑《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②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回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有一个令人③ 结尾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三段论是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推理。(4分)
例如:大前提: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小前提:菠菜是绿色植物。
结论:菠菜含有叶绿素。
请参照以上示例,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项链》是篇好小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一跃成为驰名中外的“网红”。通过视频,人们看到了野象在县城里优哉游哉巡游的情景,所幸的是,大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近些年,云南特定地方的“人象冲突”成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既涉及人的安全,① 。
云南大象的栖息地主要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但是随着当地橡胶和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② ,这对野生亚洲象的生存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森林覆盖率的持续下降和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动和生存。这“逼迫”它们只能进入农业区觅食,由此带来了破坏庄稼、橡胶、茶叶甚至危及人命的后果。春季对于亚洲象而言,正是食物青黄不接之际。它们一路往北,只是为了③ 。聪明的大象也逐渐知道了人不会伤害它们,因而慢慢地敢于到农田采食,再进入村寨找食,甚至像现在一样进入城市觅食。
21.下列句子中的“它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它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军训服装暂时不穿,就把它们先收起来吧。
B.它们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药食虽同源,但使用有讲究。
C.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
D.它们叫朱鹮,也是中国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十年之旅,国更强盛:生态更美了,交通更好了,钱包更鼓了,购物更方便了……中国人的腰杆更硬了,更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然而,生活节奏更快了,升学与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些人躺平了,一些人抑郁了,一些人开始破罐破摔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融入社会 在祖国愈加繁荣昌盛的当今,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四单元检测
1.D 解析 A项,“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安排思维学习任务不是越多越好。B项,“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原文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C项,“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错误。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选项强加因果。
2.C 解析 C项,“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误。材料二提到的“美诺悖论”是从两个皆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个概念。“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可见“美诺悖论”和“自相矛盾”不是一个推理过程。
3.A 解析 A项,这是程颢对“博闻强识”的一种看法,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
4.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或:开篇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提出论点)②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③论证思路清晰,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④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丰富。⑤语言简洁,富有逻辑,论证有力。
5.①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②深夜花开花落本不易察觉,可以推断诗人是因为“夜静”,才能感受到细微的动态景致。③根据“人闲”可以推断,诗人真正闲下来才得到“心静”,心无杂念方能细品这景致。④根据“春山”一词,可以推断想象山中白天鸟语花香和欢声笑语的情景,此时夜深人静,游人散去,山才闲下来。⑤“空”字既是山空,也可以推断是诗人禅者的心境之“空”,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6.C 解析 C项中“可见七爷的性格中存在矛盾纠结的一面”错误,依据原文“潘七爷呼天抢地大喊……感谢各位兄长多年抚养与厚爱。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恋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随之去矣!小弟老七绝笔”可知七爷先尽大义,后殉私情,没有矛盾纠结的表现。
7.B 解析 B项中“倒叙了七爷来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错误,依据前两段可知原文是直接记叙,而不是倒叙。
8.①第一处是肖像描写,“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②第二处是生活习惯,潘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③第三处是劳动情况,潘七爷跟婆娘细娃一样不参与拉纤,“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蹚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④第四处是动作情态,潘七爷查探过龙头滩水情后向正熟睡的六兄弟预警,六个人“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则“侧过脸”与他们说话。
9.①描写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作者精选了航道、船夫、船旗、船歌等要素作为观照对象,生动呈现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②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搏击的生命赞歌。小说主要描绘了潘家兄弟与激流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③呈现了一段普通民众抗击封建政府的战斗经历。基于清末的历史背景,小说讲述了以潘家兄弟为首的民众运送军用辎重,为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贡献力量的故事。④演绎了一则动人的爱情传奇。小说讲述了川江船夫潘大爷拯救落难格格,格格又为船夫潘大爷殉情的故事。
10.CEI 解析 “大王广地宁邑”与“诸侯皆贺”是讲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亦窃嘉之”与“不敢宁居”是说的“敝邑寡君”,“嘉之”与“不敢宁居”中间应断开。
11.B 解析 B项错误,“使者三往不得通者”中“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再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三”是实指。
12.A 解析 A项中“一定是使者的错”错误。“必所使者非其人也”应理解为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
13.(1)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2)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害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14.①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②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王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多次没有得到接见。赵王为此事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控制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到了秦国,向秦王上书说:“大王扩大土地攻取了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暗自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多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臣有罪,愿闻其详。”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和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迟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到邯郸城下讨个公道。”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兄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害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得罪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15.B 解析 B项中“疲于奔命”错误。颈联凸显军情紧急,进军神速,表现出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而非疲于奔命。
16.①这首诗前四句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好射雕”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样子。②颈联“朝乘障”“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士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③整首诗从敌我双方落笔,两相对照,着力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17.(1)可以群 可以怨 (2)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3)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18.示例 ①狗尾续貂 ②出人意料 ③拍案叫绝
19.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
20.大前提:一部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小前提:《项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
21.C 解析 文中的“它们”是代词,指代“大象”。A项,代词,代指“军训服装”。B项,代词,代指“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这种物品”。C项,代词,代指“谦虚和虚伪”,是两个事物的合称,与原句的用法不一样。D项,代词,代指“朱鹮”。
22.①也关乎大象的存亡 ②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③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食欲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图片材料的数据从八个方面列举了中国过往十年的变化让受访青年感受最深的地方。其中多数内容突出了中国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这些方面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文字材料除了阐述了我们的自豪感,还列举了在社会条件优越和自身压力之下有些人消极的表现,发人深省,告诫我们青年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时代的发展。文字材料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融入社会”“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写作时可以着重回答其中一个,也可以两个兼答。同时还需注意,写作中一定要将人们存在的问题与图中显示的国家发展的成就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如果写成议论文体,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充分、有力地说理。文章开头要简短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如“拒绝躺平,作有为青年”;正文部分可运用驳立结合的方法,先批驳某些“躺平”青年和“破罐破摔”青年的做法,接着阐述新时代青年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阐述青年人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奋斗去创造新时代。
参考立意 ①带着自信与自豪,到社会中大显身手;②做为国奋斗的青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