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先生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博士论文、昌耀先生追捧者的文章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给昌耀先生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与“悲情诗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面对误读的诬陷,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凡·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践行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心理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怎么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容空洞,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许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却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
现象及“昌耀体”》)
材料三 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
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
(摘编自谭克修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力,在诗歌界达到了同凡·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
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帮工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阿纯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书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学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情节非常简单,通过写赞百合花布、看百合花布、送百合花布为我们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
B.文本二中,“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也起到了反衬作用。
C.文本二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D.两篇文章中的百合花都含有象征意义,在文本一中,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也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文本二中,百合花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我”的妻子。
D.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而美好的女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6分)
9.结合《百合花》原文,试探究文本二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王遣使者之楚,方鼓瑟而遣之,诫之曰:“必如吾言。”使者曰:“王之鼓瑟,未尝悲若此也。”王曰:“宫、商固方调矣!”使者曰:“调则何不书其柱耶 ”王曰:“天有燥湿,弦有缓急,宫、商移徙不可知,是以不书。”使者曰:“明君之使人也,任之以事,不制以辞。遭吉则贺之,凶则吊之。今楚、赵相去千有余里,吉凶忧患,不可豫知,犹柱之不可书也。”
楚庄王举兵伐宋,宋告急,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往命宋毋降,道过郑,郑新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之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解扬乃许。于是楚乘扬以楼车令呼宋使降遂倍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烹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虽死无二。”王曰:“汝之许我,已而倍之,其信安在 ”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臣不恨也。”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而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庄公卒赦解扬而归之。晋爵之为上卿。故后世言霍虎。
齐攻鲁,子贡见哀公,请求救于吴。公曰:“奚先君宝之用 ”子贡曰:“使吴责吾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于是以杨干麻筋之弓六往。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二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 ”吴王惧,乃兴师救鲁。诸侯曰:“齐伐周公之后,而吴救之。”遂朝于吴。
(节选自《说苑·奉使》,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下面。(3分)
于是楚乘扬A以楼车B令呼宋使C降D遂倍E楚约而致其晋君F命曰G晋方悉H国兵以救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宫、商,古代音律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后也泛指音乐、音律。
B.吊,文中指慰问,与成语“吊民伐罪”中的“吊”含义相同。
C.方,文中指正在,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方”含义不同。
D.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因祭祀杀牲取血,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王派使者到楚国,并嘱咐使者一定要按他的话去做,但是使者却以弹瑟调音无法记在弦柱上作喻,以此来告诉赵王不应用言辞来限制他。
B.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答应发兵,但伯宗却劝谏说上天正要使楚国兴盛,不应出兵援助宋国,后来晋景公派解扬前往宋国传递不要投降的信息。
C.解扬被郑国押解到楚国后,楚王厚赏了他,并且让他反传晋君的话,让宋国赶快投降,在楚王多次要挟下,解扬才答应了楚王的要求。
D.子贡前去吴国请求援兵,既指出了齐国的无礼之举,又分析了鲁国和邾国的赋税如果都落入齐国,将不利于吴国,最后吴王答应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之许我,已而倍之,其信安在
(2)使吴责吾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
14.解扬受命出使宋国,屡遭风险却能全身而退,其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渔 歌 子
[五代]李珣[注]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但描写的时间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沁园春·长沙》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B.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不同,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
C.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D.本词写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表现了词人以隐逸为乐的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 , ”描绘了一幅革命青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的画面。
(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大千世界,在感叹宇宙的广阔之后,慷慨激昂,又发出了这样的追问:“ ,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示:虽然自己不求闻达,但先帝能够放低身份,“ , ”,因而自己受到感动,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进入新时代,我们通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程中,总是能感受到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打赢脱贫攻坚战,多少大学毕业生担任第一书记;疫情防控第一线,多少青年医务工作者无畏逆行;航天事业 ① ,多少年轻工程师辛勤耕耘、默默守护……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情 ② ,以“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重、展现青春担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 ③ 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既然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何不奔跑逐梦、活出精彩 既然时代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何不抓住机会、乘势而上 中国青年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用青春奋斗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并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是一种相互砥砺、并驾齐驱的关系。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 ① ,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说的“好话”,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 )。
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拍手称赞、逢人说项呢 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② 。
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 ③ 。《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如潮好评,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或是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B.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C.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D.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青春才会闪光。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很多青年想让青春涂抹上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青春的个性与特色不是好高骛远,不是故弄玄虚,不是莽撞行事,更不是追求享乐。习近平曾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广大青年应在新时代放飞梦想,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生活的经历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1.D 解析 A项,“在诗歌界达到了同凡·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给了他凡·高式的磨难”;B项,“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带有根本性”“否定和彻底改写”;C项,“其含义等同于”错误,两者含义显然不同。
2.C 解析 C项,“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
3.A 解析 B项“戕残”、C项“须髭”、D项“金属般凝固的铸体”可以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中的“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
4.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词语的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④其诗来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
6.B 解析 B项,“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也起到了反衬作用”错误,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应起到“正衬”作用。
7.C 解析 C项,文本一的主人公是“阿纯”,而不是“我”的妻子。
8.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①这一情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写出了他的乐观情绪,以及天真淳朴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③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
10.答案 BDG
解析 “于是楚乘扬以楼车”意思是“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楚乘扬”与“以楼车”中间不能断开;“令呼宋使降”意思是“命他呼唤宋君使宋国投降”,“使”与“降”之间不能断开;“楚约”作“倍”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晋君”是“命”的定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晋方悉国兵以救宋”意思是“晋国正集中全国的兵力来救援宋国”,“悉”与“国”之间不能断开。综上,断句处为BDG。
11.C 解析 “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方”都是“正在”的意思,含义相同。
12.B 解析 B项,“不应出兵援助宋国”错误。原文“未可伐也”,指不可以讨伐、进攻楚国,并不代表不出兵援助宋国。
13.(1)你答应了我,随后又背叛我,你的信用在哪里呢 (2)假若吴国要索取我国宝物才派给我国救兵,这个国家就不可依靠。
14.①有勇有谋,能灵活应对复杂情况;②对国君忠诚不贰、宁死不屈的精神,最终感动了楚国君臣。
参考译文 赵王派遣使者到楚国去,刚弹瑟为使者送行,又告诫他说:“你一定要按照我的话去做。”使者说:“大王弹瑟,音调未曾像这样悲哀过。”赵王说:“音调本来是刚才就调好的!”使者说:“调好了音调为什么不记在弦柱上呢 ”赵王说:“天气有干燥湿润的时候,弦也随之有松紧,音调的转移是不能预知的,因此不去记它。”使者说:“英明的君主派人出使,只把事情托付给他,而不用言辞来限制他。遭遇顺利的事情就祝贺他,遭遇凶险的事情就慰问他。如今楚、赵两国相距千里有余,吉凶忧患不能预知,就好比弦柱上不能记下调好的音调一样。”
楚庄王兴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求救,晋景公想要发兵援救宋国,伯宗劝谏说:“上天正要让楚国强盛起来,不能去讨伐它。”于是就寻找勇士,找到霍邑人解扬,(解扬)字子虎,派他前去传命让宋国不要投降,解扬途经郑国,郑国新近与楚国亲善,就捉住解扬把他送给楚国。楚王厚赏解扬,与他相约,让他反传晋景公的话,让宋国赶快投降。楚王多次要挟,解扬才答应。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命他呼唤宋君使宋国投降。解扬这时却违背与楚王的约定而传达晋君的意旨说:“晋国正集中全国的兵力来援救宋国,宋国即使情况危急,也千万不要投降楚国。晋国的军队很快就要到了!”楚庄王非常恼怒,准备烹杀解扬,解扬说:“国君能够制定命令张扬道义,臣子能够接受命令坚守信义,我接受了我的国君的命令而出使,即使死了也无二心。”楚王说:“你答应了我,随后又背叛我,你的信用在哪里呢 ”解扬说:“我之所以答应大王,是想要以此来完成国君给我的使命,我现在没有遗憾了。”他回头对楚军说:“作为臣子不要忘记我这个为了尽忠而死的人。”楚王的弟弟们都劝谏楚王赦免他。于是楚王终于赦免解扬并放他回国。晋国封赏他上卿的爵位。因此后人称他为“霍虎”。
齐国攻打鲁国,子贡拜见鲁哀公,请求向吴国求救兵。鲁哀公说:“要用先王留下的什么宝物呢 ”子贡说:“假若吴国要索取我国宝物才派给我国救兵,这个国家就不可依靠。”于是子贡就带上六副杨木和麋筋做成的强弓前往吴国。子贡对吴王说:“齐国不行道义,想要使周公的后代不能再祭祀祖先,再说鲁国有军队赋税五百,邾国有军队赋税二百,不知道用这些来补益齐国,是对吴国有利呢,还是不利 ”吴王感到恐惧,就发兵援救鲁国。诸侯说:“齐国攻打周公的后代,吴国却援救它。”于是都到吴国朝拜。
15.C 解析 C项有两处错误。词的词牌名与词作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分析错误。应是描写了对自己能过与渔人一样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生活而感到满足与愉悦。
16.①对潇湘自然风物和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描写了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词人一叶扁舟,月下徜徉于如梦如幻的江景之中,安闲恬适。②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词的下片写隐逸之乐。词人生活在江中,于舟中吟诗饮酒,生活简朴恬淡,不将名利挂心上,开怀惬意。
17.(1)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18.①突飞猛进 ②昂首阔步 ③栉风沐雨
19.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程中,总是能看见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
20.①修辞上使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青年要活出精彩、乘势而上,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②句式上使用整句,结构整齐,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气势和说服力。
21.C 解析 从前文可知,所填入的句子应与上文的句子结构相同,句子的形式应为“或是那种……(引用诗句或俗语)式的……(一个成语)的‘好话’”,据此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22.①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或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说“好话”) ②却令人内心深受震撼 ③通篇都是赞语
23.写作提示 材料第一段强调青年时代奋斗的重要性,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在奋斗中让自己的青春闪光。材料第二段首先指出青年要有个性,但不应好高骛远,不能故弄玄虚、莽撞行事,更不能追求享乐。接着引用习近平的话,强调青年应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两段材料相互关联,提示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活成什么样子,明确青年应该奋斗、创新、有责任担当和远大的抱负等。参考立意:①青春向阳,不负芳华。②青年要以青春砥砺新征程。③奋斗是青年最好的选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