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题--第2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题--第2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种子主权包含种子保育和普惠使用的权利。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种子选育推广的主力,而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使市场力量成为选育种子的主导力量。但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种子主权就将失去社会基础。另外,种子是农业与食物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基础,与空气、阳光、水等农业必需的要素一样,种子不是任何人或任何国家的创造物,而是源于自然的馈赠。因此,人类需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非基于商业经济,来实现对种子主权的普惠分配。
种子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密切联系,对跨国粮商和资本集团更普遍直接投资于种子研发并从中获利的模式构成了天然障碍。第一个障碍是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的不确定性。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节奏,但不易控制。第二个障碍是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存在差异,这违背了资本为了逐利而快速流通的本质。为此,资本主导的商业化食物体系以改造种子为切入口,通过加快甚至规避农业生产的自然过程,减少自然不可控因素对资本获益所产生的破坏。资本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必然遵循产量、产值最大化的逻辑,强调单一种植与强制推广。通过专业化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包括转基因育种等,商业化食物体系的确能实现对种子主权的改造。跨国粮商也将原本属于农民和主权国家的权益转移到自己手中,攫取了巨大专利垄断利润。
笔者曾在2018年对巴西的多家农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在跨国粮商经营、规模扩大、种子技术垄断的合力作用下,哪怕是当地的大农场合作社,若不使用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种子,不追随这种模式,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就连巴西政府在跨国集团面前也缺少话语权,他们不得不通过改变国内税制,甚至让渡国家在某些关键资源或基础设施的发展权益,来迎合跨国粮商的垄断经营。
可见,种子主权的抗争对象,是一整套资本控制的过度商业化的育种体系。种子研发不能排斥,甚至应当鼓励传统育种和农民自留种,且应当避免这一权利被转基因、杂交育种等专利权剥夺和侵蚀。
(摘编自周立《新粮食安全观下种子
主权发展路径探析》)
材料二 清明一过,73岁的山西翼城老农刘怀智从墙上取下一袋珍珠玉米“老种子”,又要开始播种了。产量不高,格外“娇气”,这把不起眼的小粒玉米,整个翼城只有他家还在种,却让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科研人员如获至宝。
“这是一个珍贵的地方品种,至少有100年历史。经过鉴定,爆米花率达到99%以上,粒粒都能爆开,品相优于当前主流品种,极具开发价值,能够保留下来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说。
如今,这把濒临消失的种子有了安全的家。2021年9月,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作为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这里可以收藏各类珍贵的农作物种子等品种资源150万份,贮藏寿命最长可达50年,作
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堪称种子的“诺亚方舟”。
小小种子,为什么要精心保护 1954年,孢囊线虫病使美国大豆产业遭遇毁灭性打击,该国科学家从种质资源库中“翻箱倒柜”,找到了20世纪初从中国收集到的独特品种——北京小黑豆,正是利用其中特有的抗病基因,最终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才令产业得以复苏。
高产、抗病、抗旱、耐盐碱……多种多样的农作物种子蕴含着巨量的遗传基因,成为培育农作物新种的坚实“素材库”。然而,许多像珍珠玉米这样的品种正在加速消失,种质资源库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而其中约28万份资源已经在野外、农业生产中消失或绝种,库中所藏,已是“绝版”。
在钱前看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依靠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科学家们正通过杂交、分子设计等手段,将优异的农作物基因结合在一起,最终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种,让中国人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摘编自杨舒《种子方舟:国家农作物
种质资源库》)
材料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生物技术的应用使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当前,国外种业已进入以智能设计育种为主的4.0时代,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我国尚处于以杂交选育为主的育种2.0时代向以转基因育种为主的育种3.0时代过渡的阶段。不过,在被称为农业领域5G技术的基因编辑育种方面,我国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成功构建了水稻、玉米、小麦等基因编辑系统,培育出了高油酸大豆、香味玉米、低镉水稻、抗病小麦等新品种,特别是Cas12i、Cas12j这两项中国自己的新型编辑工具取得了创新突破,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黄耀辉、孙眉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种子是农业与食物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基础,是基本的自然资源,所有人都应该享有种子普惠使用的权利。
B.跨国粮商运用各类育种技术改造种子,并强调单一种植与强制推广,从而提高资本逐利效率,攫取利润。
C.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既能保护种质资源,也为培育农作物新种提供素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
D.我国在基因编辑育种的相关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培育了一系列农作物新种,已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西政府和农民丧失了种子主权,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已经失去了保障。
B.我国应当鼓励传统育种和农民自留种,以免种业走上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化道路。
C.许多种子品种正在加速消失,这与资本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和技术垄断有密切关系。
D.大力研发转基因育种技术是我国快速提升种业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的首选路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牢牢守住19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B.工业化的农业模式使菲律宾水稻品种由4 000个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5个。
C.有民间团队在我国西南边陲找回许多农作物老品种,请村民参与选育与种植。
D.单一种植和化肥催产不但降低作物的防灾能力,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实例,但表达特点和效果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认为,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自主供给的背景下,我们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分子育种技术上。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性看待这种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先 生
赵 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风雪中,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雕得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娃们就不待见他,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 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 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止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一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 000块呢 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里。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手艺人和先生的契机。
C.大先生嘴笨,不善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子们待见。作者笔下的大先生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里”,“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代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
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
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显主题;同时又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
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
8.第②段画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4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有删改)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酱罐子。②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下面。(3分)
昔周之A伐B殷C得D九鼎E凡一鼎而九万人F挽之G九九八十一万H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鼎,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此象征九州。
B.“臣请东借救于齐”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与“臣请东解之”的“东”的意义及用法都相同。
C.弊邑,既指偏僻的小城镇,又指对他国谦称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文中是指后者。
D.“子之数来者”的“数”,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数”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发兵逼近周境而索求九鼎,颜率提出建议向齐国求救。齐国为得到美名和实惠而出兵救周。
B.齐国想借道梁、楚运九鼎回齐国,颜率以为梁、楚想趁机得到九鼎,从而打消齐国借道他国的想法。
C.颜率认为九鼎既不像醋瓶酱罐,又不像鸟鸦兔马,其实是在刻意强调九鼎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艰难。
D.颜率为齐国运输九鼎回国可能遇到的困难而忧心忡忡,反而得不到齐王的理解,被认为欺骗了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
(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14.秦、齐都想得到九鼎,结果都没得到,为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张谷田舍
郑 谷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①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②,前村酒可赊。
注①碓(duì):用来舂米的器具。②稔(rěn):庄稼成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丰收的秋日里,去拜访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
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幅忙碌而喜悦的劳动画面。
D.尾联村民告诉诗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前边的村子,买酒还可以赊账。语言朴素而有情趣。
16.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 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叩问,结尾又以“          ,          ”做出巧妙的回答。
(2)杨万里《插秧歌》以农夫插秧顾不上休息来表现插秧季节繁忙景象的句子是:“             ,             。”
(3)《诗经·芣苢》中真实地再现了劳动的过程,其中写女子从茎上成把地采摘车前草情景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与禀赋,其基本内涵可以解读为忠职敬业、极致求精、专注持恒。
忠职敬业是职业人基于对职业的虔敬感而产生的一种 ① 、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极致求精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也包含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它是职业完美主义者的最好画像。由于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精神。专注持恒即 ② 的职业精神。(   ),《庄子》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生以神乎其技的解牛术为人感叹,明代微雕家王叔远可在寸木中雕刻出 ③ 的宫殿、人物、飞禽走兽。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唯精唯一、专注一事。
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成就都突显了中国人 ④ 、追求卓越的匠人气质,这种气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涓流不息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使得民族始终能够做到坚定、自信、专注、求精,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①         ②        
③         ④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生以制作齿锯梯器为追求的战国墨家代表人物鲁班
B.战国墨家代表人物鲁班一生以制作齿锯梯器为追求
C.把制作齿锯梯器作为一生追求的战国墨家代表人物鲁班
D.战国墨家代表人物鲁班把制作齿锯梯器作为一生的追求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人人都有一双手,人人都有一张口。”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 ① ,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有教育、医疗、就业、娱乐等其他需求。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 ② ,都会成为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等社会问题。
但是,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 ③ 。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等。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有的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则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21.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宋史》中说,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B.制造业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经济水平有明显改善。
C.这是他一生中生活安定、经济较为宽裕的时期。
D.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
22.请在文中横线外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1.D 解析 D项,“已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错误,依据原文可知国外农业强国的种业已进入育种4.0时代,而我国尚处于育种2.0时代向育种3.0时代过渡的阶段。我国在基国编辑育种技术方面已有创新突破,也取得一系列成果,意味着我们有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但不代表我们已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C 解析 A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失去了保障。B项,种子主权的抗争对象只是过度商业化的育种体系,并不意味着我国不能发展自己的商业化育种产业。D项,“实现弯道超车的首选路径”错误,依据原文可知,世界农业育种技术已进入4.0时代,智能设计育种代表了最新的技术方向,而属于3.0时代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不应是我们赶超种业强国的首选。
3.B 解析 A项,耕地问题涉及粮食安全,但与材料一的种子主权问题讨论角度不同。B项,工业化的农业模式使农民被迫使用转基因种子,导致本地种子大量消失,品种由4 000个减少到3~5个,令人触目惊心,凸显了种子主权问题的急迫性,有力支持了材料一的观点。C项,部分民间团队请村民参与选育与种植,恢复传统品种的案例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认可,但支持力度有限。D项,单一种植带来的不良影响与种子主权的话题相关联,能间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但选项说法较笼统,支持力度有限。
4.①材料一中巴西的例子是作者实地调研后对现象的理性总结,逻辑性强,有较强的说服力;②材料二中中国玉米、美国大豆的例子是鲜活的个案,故事性强,语言生动,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示例 (1)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①分子育种技术代表了现阶段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我国未来的粮食供给问题密切相关;②推进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弯道超车,保障粮食安全。
(2)这种观点也有片面性:①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要依靠丰富的种质资源,应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②发展分子育种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良性的育种体系建设,警惕跨国资本的商业垄断。
6.C 解析 C项,“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错误,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所寄寓的情感并不相同,本文作者对大先生充满赞美、同情,鲁迅对孔乙己更多的是讽刺。
7.B 解析 B项,“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理解有误,通过仔细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可知,这属于小说的留白,这既使小说情节紧凑,又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8.①通过写大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出其穷困潦倒的不幸遭遇。②通过写三婶的害怕,侧面突出其乞丐形象。
9.①突出人物形象。《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从而也表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②揭示主题。“我”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③在结构上,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释,使结构完整。④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答出3点即可)
10.答案 CEG
解析 “昔周之伐殷”中,“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与谓语“伐”之间不能断开;“殷”作“伐”的宾语,二者中间不断能开。“九鼎”作“得”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意思是“大约每一个鼎用九万人牵引”,“人”与“挽”之间不能断开。“九九八十一万”修饰“人”,作定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综上。断句处为CEG。
11.D 解析 D项,“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错误。“子之数来者”的“数”,副词,屡次、多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数”,数词,几个、若干。
12.D 解析 D项,“忧心忡忡”错误。原文“臣窃为大王私忧之”是假托之词。
13.(1)挽救危亡的国家,能获得好名声;得到九鼎,是得到丰厚的实惠。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2)(我们)愿意献出九鼎,不知道贵国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来呢
14.①秦国:有强大的齐国救援周王朝。②齐国:运九鼎回齐国,需借道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国也觊觎九鼎;周王朝不想把九鼎奉送给齐国,颜率发挥聪明才智,找各种理由委婉拒绝齐国。
参考译文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来获取周的九鼎,周君对此很忧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忧,请让我向东到齐国去借救兵。”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要做不道义的事,想出兵攻周来获取九鼎,周君和大臣们在家里自己合计,与其把九鼎给秦国,还不如把它送给贵国。挽救危亡的国家,能获得好名声;得到九鼎,是得到丰厚的实惠。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出兵五万人,派遣陈臣思领兵去救周,秦国这才退兵。
齐国将要向周讨取九鼎,周君又为此忧虑。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忧,请让我向东到齐国去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周国依靠贵国的仗义,君臣父子才得以上下平安,(我们)愿意献出九鼎,不知道贵国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来呢 ”齐王说:“我准备向梁国借路。”颜率说:“不行。梁国的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之下、沙海之上策划很长时间了。如果九鼎进入梁国,一定运不出来。”齐王说:“我打算从楚国借路。”颜率答道:“不行。楚国的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中策划很长时间了。如果进入楚国,九鼎也一定运不出来。”齐王说:“我最终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呢 ”颜率说:“弊国私下里本来就为这件事替大王忧虑。那九鼎不像是醋瓶酱罐,可以揣在怀里、提在手上就可以拿到齐国;也不像鸟翔鸦飞、兔跃马奔,瞬息就可以到齐国。从前周人讨伐殷,得到了九鼎,大约每一个鼎用九万人牵引,共用九九八十一万人,此外,辅助的兵卒和器具数量与此略等。现在大王即使有这么多的人,又能从哪条路把鼎运出来呢 我私下里为这件事替大王发愁啊。”齐王说:“你屡次到这里来,其实还是不愿把鼎给我们呀。”颜率说:“我们不敢欺骗贵国,你们赶快确定运回九鼎的路线,弊国将把鼎迁出,随时待命运走。”齐王这才作罢。
15.A 解析 A项,“诗人在一个丰收的秋日里”说法错误,应是在春日里。
16.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入”字赋予了“径”灵动的生命力,仿佛这条小径受到这茂林修竹的吸引,想要进到它的最深处。而“穿”则化静为动,赋予静止的小桥以动态感,仿佛是小桥因被野花的美丽所陶醉,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野花丛中。一个“入”字,一个“穿”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让诗句显得活泼生动。全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日图景。
17.(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3)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18.①恪尽职守 ②持之以恒 ③栩栩如生 ④精益求精
19.B 解析 根据括号后的内容和句式,“《庄子》中游刃有余的庖丁……”“明代微雕家王叔远……”可知,A项和C项句式不一致,应排除。D项是“把字句”,与括号后面的句式也不一致,可排除,故选B项。
20.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
21.B 解析 原句中“经济”的含义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A项,动词,经世济民,指治理国家。B项,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C项,指个人生活用度。D项,指耗费较少而获益较大。
22.①人也是消费者 ②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 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3.写作提示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青少年对待劳动呈现的问题;第二层,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三层,介绍劳动精神的内涵。命题意图是让考生思考当下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正确认识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意识,进而热爱劳动。参考立意:①热爱劳动,拥抱幸福;②践行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③人生在勤,不劳何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