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题--第4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题--第4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 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 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院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以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纯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乞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 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兵戎相见,厮杀竟日,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这处建筑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垄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引用“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的句子,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也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
B.文章交代“战事频仍”是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不仅交代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也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
D.作者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写到了家乡的“戏楼”,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B.“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变化。
C.“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 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这是作者对“三五位妇女”身份的推测,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写村姑时,作者说“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是如何统领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眉州远景楼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B.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C.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D.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侍奉。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事”意思相同。
B.漏,即漏壶,古代计时工具,以滴水或漏沙的刻度标志计时。
C.作,当作。与“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作”意思相同。
D.耆老,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古称六十岁为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圣以前,许多地方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的陋习,只有眉州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文章视为典范,这体现着眉州的近古风俗。
B.每年到了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眉州的农人们会用劳作时收缴的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羊猪酒醴祭祀田祖,也供大家酣饮饱食。
C.眉州太守黎希声为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当地百姓十分信赖他,有人还写信让苏轼为黎侯增建的远景楼作记。
D.眉州百姓对远景楼的建成感到欣喜,写信请托苏轼为楼写记,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而是为了赞美当地容易治理的风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
(2)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眉州接近古风的三种风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诗人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颔联,诗人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颈联,“畏老偏惊节”中一“惊”字,不仅表现出诗人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诗人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16.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表达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月影”烘托意境的句子是“          ,          ”。
(3)杜甫晚年离开成都后,辗转渝州、夔州、岳州等地。他的诗歌中多有表现自己身患重疾、流落江湖、漂泊无依的句子,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本题共2小题,7分)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本题共3小题,13分)
很多人认为,让老人什么也不干就是让老人享福。这种观念,说起来是为老人好。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为你好”,多少轻视了老人的经验和能力,无形中 ① 。
有媒体分析,老年人群最需要的 ② 。当然,这里的“被需要”并非得有一番大作为,而是顺其自然量力而行的“有为”,如习以为常的家务活、活络筋骨的体育活动、愉悦身心的文化活动等。而有的老人则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参与或组织公益志愿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老年期同中年期、少年期,都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老年人自身也应在客观认识的同时积极适应老年期,不刻意与社会隔离,树立独立、参与、自我充实的理念。实践证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③ ,身心健康状况越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1.老年人怎么做有利于获得健康的身心 请结合第2段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
1.B 解析 A项,概括失当。“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错误,材料二没有谈及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一样。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说的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未点明社会科学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选项曲解文意。D项,“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七段中“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自己受害”是类比说理,论证社会研究应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并用事实证明其研究结果是有利于被调查者的。故选B项。
2.C 解析 C项,“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说法绝对。结合材料二第六段中“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可知,即使被询问的是自己关心的问题,被调查者也会有防备心理。
3.B 解析 B项,“主要论证人的动机……”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社会现象受限于看不到的人的动机。
4.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与被调查者对立的几种不当行为。
②从反面强调了调查者应当尊重被调查者,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5.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事先定的“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解析 在材料一中,在批评善于察言观色的干部之后,强调“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在材料二中,有些学者不肯正视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提出一个空洞概念,以致影响了调查研究的结果。
6.D 解析 D项,“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分析有误,根据“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可知,还表达了对故乡戏楼无故被毁的遗憾之情和如今见到大致相同戏楼的惊喜之情。
7.D 解析 A项,“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分析有误,只是“历史遗存”,不能说“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B项,“对比手法”分析有误,这句话只是写古镇房舍如今的样貌,没有写过去的样貌,更没有进行比较,所以不是对比。C项,“为后文作了铺垫”分析有误,后文并没有对她们的身份有所交代,所以没有铺垫的作用。
8.①由于古镇古代环境的浸润感染,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幻觉。②村姑的热情纯朴使作者感觉到西古堡的民风淳厚,古风犹存。
9.①“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指与江南古镇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②围绕这一特点按照空间(游览)顺序,介绍了古镇西古堡的关门瓮城、街市建筑、院落戏楼等景点,每一部分都发表一些议论,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特点。③最后,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突出了主旨。
10.B 解析 “初吉”,一说指朔日,即阴历初一日;一说自朔日至上弦(初七、初八)为“初吉”。故“四月初吉”是时间状语,不可断开,可排除A、D两项。“出”作“耘者”的谓语,“耘者毕出”是完整的主谓句,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项。
11.C 解析 在“进退作止”句中,“作”与“止”是反义词,意思是“劳动”,与“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作”意思不同。
12.D 解析 根据原文“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可知,写记的原因应包含选项中提及的两者。
13.(1)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应对周旋,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黎希声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14.①士大夫注重学习经术,看重氏族亲戚;②民众尊重官吏,敬畏法律;③农人之间合作劳动,相互帮助。
参考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用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章作为尊奉学习的典范。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应对周旋,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眉州的百姓侍奉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为他们画像敬奉,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家家都收藏有律度法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壶,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漏壶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十六日,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停止敲鼓计漏,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羊猪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作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再离开,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现在的太守黎侯名叫希声,是先父的朋友。他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黎希声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他在眉州已经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他沿着州守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通过书信与我往来,未曾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即使依稀能够想象它的样子,却不能说得很详细。但是家乡的人们为这座楼的落成而感到快乐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 现在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却能经历许多年都不改变,这是长者和老一代人互敬互爱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安抚慰问,教导训诫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 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水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麻布衣裳,裹上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以颂扬黎侯留下的仁爱,也为时不晚。
15.D 解析 D项,“畏老情绪”错误,诗句中表现诗人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
16.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作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任选两种作答即可)
17.(1)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2)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或: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18.示例 ①无计可施/一筹莫展 ②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19.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
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
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改句双音节的“跳舞、踱步、鸣叫”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20.①对老人造成了伤害 ②就是被需要 ③参与越活跃
21.老年群体只有充分融入社会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发挥自身价值,才能获得更健康的身心。
22.老年期同少年期、中年期一样,都是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给予了多方面的提示,“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是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是家乡人民生活百态,“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是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家乡长大的人,都有些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可以结合自己成长的轨迹,把家乡的特点娓娓道来。“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则提示我们,应该留意到家乡是否落后于时代,要有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参考立意:①难忘我的家乡;②我与家乡共成长;③愿倾一己之力,助家乡迅猛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