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题--第5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题--第5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5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仅从行为规范来说,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因为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所以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证明了礼治是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B.材料一主要是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的是(  )(3分)
A.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B.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C.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 ”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你说,我这几天正在思量辞学农耕的事。徐某心灰意冷了;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这镌刻工程持续多日,两个石匠叮叮咣咣凿石刻字,白嘉轩不管田间劳作多么紧张多么疲累,每天至少要到祠堂来观看一回。
此后,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出现了赌窝,窝主就是庄场的白兴儿。抽吸鸦片的人也多了,其中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女人引着孩子到处去乞讨。白嘉轩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白嘉轩说:“赌钱掷骰子的人毛病害在手上,抽大烟的人毛病害在嘴上;手上有毛病的咱们来给他治手,嘴上有毛病的咱们就给他治嘴。”白嘉轩先叫了白兴儿的名字。白兴儿“扑通”一声跪到祠堂供桌前:“我不赌了,我再不赌了!我再赌钱掷骰子就斫掉我的手腕子!”白嘉轩说:“起来起来!跟我来——”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背过身子举起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人们清清楚楚看见了白兴儿那手指间的鸭蹼一样的皮,白兴儿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白嘉轩又连着点出七个人的名字,有白姓的也有鹿姓的,有年轻的也有中老年的,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接着两个烟鬼被叫到众人面前,早已吓得抖索不止了。白嘉轩用十分委婉的口气问:“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 ”俩人吭哧半晌,耷拉着脑袋嗫嗫嚅嚅地说,“回娘家去了!”“要……要饭去了!”白嘉轩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说:“一个引着娃娃回娘家去了,一个引着娃娃沿街乞讨去了。你俩想想,一个出嫁的女人引着娃娃回娘家混饭吃是啥味气 一个年轻女人引着娃娃日里蹭人家门框夜里睡庙台子是啥味气 ”白嘉轩说到这儿已经动心伤情,眼角润湿,声音哽咽了。众人鸦雀无声,有软心肠的人也开始抽泣抹泪。白嘉轩说:“我已经着人把你俩的女人和娃娃找回来了。你们来——”众人吃惊地看见,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女人拖着儿女从徐先生的居室里出来了,羞愧地站在众人面前。那个讨饭的女人衣服破烂,面容憔悴,好多人架不住这种刺激就吼喊起来:“捶死这俩烟鬼!”两个烟鬼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跪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摘编自《白鹿原》)
文本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先生所拟的《乡约》旨在规范乡民如何做人行事,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白嘉轩、鹿子霖则一致认同并予以实践。
B.乡民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学习《乡约》,无须借助文字,听别人讲解,再背记即可,可见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价值。
C.白鹿村实施《乡约》,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村民的不良习气销声匿迹,村民也变得文质彬彬,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D.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乡亲们的面,惩戒了村里的白兴儿等赌徒和烟鬼,方法虽粗暴,但在那个年代起到了震慑作用。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在情节上以白鹿村实施《乡约》为主线展开,族长白嘉轩将《乡约》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牢记且要用于生活。
B.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个多元立体的人物,既有对违犯《乡约》者严厉惩戒的一面,也有同情村民的温情一面。
C.从《乡约》、族长、“仁义白鹿村”竖碑等便不难看出故事发生的白鹿村深受传统礼教文化影响,是乡土社会的缩影。
D.文本一最后一段描写极为精彩,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描写细致入微,精妙传神。
8.文本一在语言表达上特色鲜明,既有地域乡土味,又活泼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昭王之时,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驲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令尹、司马闻之,宿斋沐浴,将自以身祷之焉。王曰:“止,楚国之有不穀也,由身之有匈胁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匈胁有疾,转之股肱,庸为去是人也。”邾文公①卜徙于绎②,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侍者曰:“命可长也,君胡不为 ”君曰:“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 ”遂徙于绎。楚文王有疾,告大夫曰:“管饶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不安,不见不思;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时爵之。申侯伯,吾所欲者劝我为之,吾所乐者先我行之。与处则安,不见则思;然吾有丧焉,必以吾时遣之。”大夫许诺,乃爵管饶以大夫,赠申侯伯而行之。赵简子③与栾激游,将沈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栾激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栾激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栾激求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栾激未尝进一人,是进吾过而黜吾善也。”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④,溃之。文侯顾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 ”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下堂一等。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 ”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邾文公:邾国国君。②绎:同“峄”,指峄山。③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是赵国开国君王。④旒:国君王冠前后悬垂的玉珠串。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下面。(3分)
三日A昭王B患之C使人乘D驲E东F而问G诸H太史州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庸为去是人也”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B.卜,用龟板占卜。“邾文公卜徙于绎”与成语“生死未卜”中的“卜”字含义相同。
C.大夫,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D.“吾尝好声色矣”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国的令尹、司马向上天祈祷要代替楚昭王受祸,楚昭王阻止了他们并认为这就像疾病由一个人的胸胁转移到大腿和胳膊一样。
B.邾文公占卜要迁都到绎山,太史说“这虽对人民有利,但对君主不利”,邾文公认为:上天生下众民并为他们立了国君,是为了有利于他们。
C.管饶用礼义来规范、约束楚文王,楚文王与他相处时感到不安,没见到他也不想他,但楚文王认为管饶的做法符合礼义,因此要求即时封他爵位。
D.在师经为魏文侯奏琴时,魏文侯吟诵不要违背他的言语,师经用琴撞击魏文侯,师经说自己撞击的是像桀、纣一样的暴君,犯下死罪的师经被宽恕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
(2)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14.赵简子为什么要把栾激沉入黄河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胡笳十八拍[注](节选)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叙述了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故土的思念:第二句中“莫过我最苦”突出了“我”的愁苦。
B.诗歌第三句交代了国运衰微、百姓无主的时代背景,第四句交代了“我”被掳至胡地的遭遇。
C.由诗歌第五、六句可知,胡地与中原在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在胡地生活得很痛苦。
D.诗歌前六句侧重于反映“我”的现状,最后两句言及将来,写“我”因归国无望而深感悲伤。
16.这首乐府诗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费孝通先生以自己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观感,写作了《江村经济》,再以《乡土中国》介绍乡土中国人的观念。1930年,20岁的他从江南水乡出发,乘火车北上求学。1936年,他带上一份江南水乡农村的调查材料远赴英国留学,比较了工业和农业文明后,他认准工业下乡可以让农民“过河”,想象着亿万农民纷纷抵达工业社会的彼岸。他虔诚地相信,“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之上”。这个透亮的信念让他一次次做出生命的抉择:在抗战的烽火中回到中国云南;在反内战遭暗杀的危险中,没有移居美国;在国民党的大败退中,没去台湾漂泊;在漫长的右派生涯中,静待风云过去。在70岁复出的时候,他仍然不放弃理想,继续从江南水乡出发,推动乡村工业化,然后坐不暖席地 ① 。
生在忧患和转型中的中国,他的耳边混杂着各种嘈杂声,到处能听到有人争论,中国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费孝通先生用“教你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这片东方土地的热爱,只选择和他心目中的中国在一起。有的中国文人就是这样,在波澜中 ② ,其实,这种文人气息早在上千年前就注定了。费孝通先生说过,“仁”是两个人相爱的意思。他走过的地方那么多,每遇上民族和文化的差异,都被他用仁和爱一一融通了。费孝通先生伴随中国经历过战争,这也不能阻挡他以平静的心态做调查、写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将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描写得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下面三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
①他认准工业下乡可以让农民“过河”。
②费孝通先生用“教你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这片东方土地的热爱。
③“仁”是两个人相爱的意思。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接踵而至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胸有成竹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汪曾祺《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柯灵《乡土情结》:“……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乡土与时代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心怀乡土,拥抱时代”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检测
1.C 解析 从原文看,礼治并不是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强加因果。
2.A 解析 B项,文中虽然提及“礼治”与“人治”的概念,但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属于无中生有。C项,材料二原文是说“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是“礼治思想”而不是“礼治”,选项偷换概念。D项,“且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3.D 解析 根据文意,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这是对周礼等级的僭越。
4.①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5.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
6.D 解析 A项,“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错误,徐先生是对时局世风心灰意冷而欲“辞学农耕”,他也很赞同实施《乡约》。B项,本文主要强调在乡土社会中学习《乡约》规范乡民行为,文字有没有价值不是本文表现的内容。C项,夸大了《乡约》作用,后文的条文松弛后赌窝、抽吸鸦片等又出现,实施《乡约》不可能一劳永逸。
7.D 解析 D项,“心理描写”错误。文本一末段中“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 ”“回娘家去了!”是语言描写,“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眼角润湿”是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8.①语言具有浓厚的关中方言特色,如“抹花花”“全踢了摊子”“屋里人和娃娃”“是啥味气”等口语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②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整散句并举,如第4段的句式表达。口语与书面语搭配自然,如“学为用。学了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生动,如“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9.①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乡约》即礼,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②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乡约》明确条文戒律。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③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的处罚。
10.答案 ACE
解析 “昭王”是“患之”的主语,故B处不能断开。“驲”是“乘”的工具,故D处不能断开。“东”修饰“问”用表承接的“而”连接,故F处不能断开。“诸”即“之于”,“太史州黎”是“问”的对象,故G、H处不能断开。综上,断句处为ACE。
11.B 解析 “邾文公卜徙于绎”的“卜”是动词,占卜,此处用的是本义。成语“生死未卜”中的“卜”是动词,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确定”。两者含义不同。
12.C 解析 依据原文“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时爵之”可知,楚文王要求即时封他爵位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从管饶那里得到了益处。
13.(1)我活着就是为了治理好百姓,寿命的长短,那是有一定时间的,百姓如果得到利益了,哪一种好处比这个更大呢
(2)把这张琴在城门上悬挂,把它作为我有过错而被撞击的凭证,不用补那王冠的玉珠串了,把它作为我言行的鉴戒。
14.①栾激的作为增加了赵简子的罪过,摒弃了赵简子的优点。②赵简子有玩乐方面的需求,栾激极力满足。③赵简子有美好的追求,栾激不予协助;赵简子喜好贤士,栾激没有推荐过一人。
参考译文 楚昭王的时候,天上有云像飞鸟一样夹着太阳飞,三天都是这样,楚昭王为此而担忧,命人乘驿马,去东方向太史州黎询问这件事。州黎说:“这是上天将降灾祸在大王身上,如果让令尹、司马二人替您解脱这个灾祸,就可以避免。”令尹、司马二人知道此事后,便守斋吃素,沐浴净身,向上天祈祷以自身代昭王受祸。昭王说:“别这样,楚国有我,如同人身有胸胁一样;楚国有令尹、司马,如同人身有大腿和胳膊一样。胸胁有病,如果转移到大腿和胳膊,难道能说疾病就离开了这个人的身体吗 ”邾文公占卜要迁都到绎山,太史说:“这虽对人民有利,但对君主不利。”邾文公说:“假若对人民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下众民并为他们立了国君,是为了有利于他们。老百姓既然得到了利益,那我的利益也必然在其中。”邾文公身边的侍从说:“不迁都可以延长寿命,君王您为何不这样做呢 ”邾文公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治理好百姓,寿命的长短,那是有一定时间的,百姓如果得到利益了,哪一种好处比这个更大呢 ”于是便迁都到峄山。楚文王有病,告诉大夫说:“管饶用礼义来规范我,约束我,与他相处时感到不安,没见到他也不会想他;但是从他那里我得到益处,一定要替我即时封他爵位。申侯伯这个人,凡是我有什么欲望,他都鼓励我去做,凡是我所喜欢的事,他都先为我安排好了。与他相处感到安逸,见不到他就会想他;但是我因此有了过失,一定要替我即时打发他离开。”大夫答应照办,于是就封给管饶大夫的爵位,赠送财物给申侯伯而打发他离开楚国。赵简子曾与栾激一起游乐,后来要将他沉入黄河,并说:“我曾经喜好音乐美色,栾激就为我采办;我曾经喜好宫室与亭台楼阁,栾激就替我修造;我曾经喜好好马和好车夫,栾激就为我寻求。如今我喜好贤士已六年了,可是栾激没有引荐过一个人,这是增加我的过错而摈弃我的长处啊。”乐工师经为魏文侯奏琴,魏文侯(欣然)起舞,吟诵道:“让我的言语不要被人违背吧。”师经(听到此话后)便操起琴去撞击魏文侯,没击中,撞在文侯冠冕的玉串上,把玉串给撞散了。魏文侯回顾左右臣僚说:“做臣子的竟敢撞击他的君王,那该当何罪 ”左右的臣僚说:“罪当受烹刑。”(侍卫)将师经挟持带下朝堂,才下了一级台阶。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然后受死吗 ”魏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从前尧、舜做君王,唯恐自己的言语没人违抗;桀、纣做君王,唯恐自己的言语被人违抗;我撞击的是桀、纣这样的暴君,并没有撞我们的君王。”魏文侯说:“放开他吧,这是我的过错。把这张琴在城门上悬挂,把它作为我有过错而被撞击的凭证,不用补那王冠的玉珠串了,把它作为我言行的鉴戒。”
15.D 解析 D项,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回想我的经历啊,几多艰难险阻;胡笳四拍也制成了啊,曲调悲哀凄楚。可见最后两句没有言及将来,也没有表现“我”感到归国无望。
16.①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特点。②诗歌以骚体(楚辞体)行文,以“兮”字为语气助词,句式灵活多变。③诗歌讲究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
17.(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18.①东奔西走 ②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③栩栩如生
19.①标示特殊含义;②标示引用;③标示强调。
20.多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四组句子结构相似、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效果。通过不同年代(时间),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崭新的中国即将出现的坚定信念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21.D 解析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B、C两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D项。
22.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3.写作提示 题目借用论坛发言的形式,考查青年人如何看待“乡土”,如何理解与认识乡土情结与时代发展这一论题。材料中,费孝通讲述了乡下人对土地的珍视,汪曾祺表达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柯灵则从历史前进角度分析了中华儿女远离乡土的现象。意在引发考生对乡土情结与时代发展的思考。要注意“心怀乡土,拥抱时代”既是发言主题,也是发言观点。写作时,可以从如何“心怀乡土”,如何“拥抱时代”,二者又怎样和谐统一的角度加以论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