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 ’”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使自己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难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答案,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对于这种文体越界,史铁生认为是件好事:“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也许,在他看来,当一种文体无力承纳作家的“不轨之思”时,需要改变的,恰是我们对文体边界的界定。
为数不多的从文学史视角研究史铁生的论者,都曾强调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文学史写作对史铁生一定程度的“忽略”。他们为此扼腕痛惜,但如果跳脱通过文学史为作家寻找坐标的惯性思维,史铁生的不能被整合归类反倒成了他始终保有鲜明文学个性的自由徽章。站在文学史边缘的史铁生对文学有自己的分类——“面对灵魂的写作”“面对社会的写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写作”以及特殊时代的“奉命写作”。在史铁生的文学词典里,“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其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小说是什么,从来都是一个生长着的问题。史铁生曾借用徐悲鸿的名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大约早已洞悉自己终将是一个孤绝寂寥的独行者。
(摘编自荆亚平《“不轨之思”与文体越界》)
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希望……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 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 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己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地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
(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在自问自答中,他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
B.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史铁生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应改变对文体边界的界定,散文与小说其实可以越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虽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只有《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它们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觉地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3.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史铁生的选文语句不能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 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合欢树》)
B.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C.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务虚笔记》)
D.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所有的人都一样地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难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煞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成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①,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她的全形给你看呢 哪一块山都和她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描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弥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 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迂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绝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l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千米,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千米当时尚未完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9.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有删改)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B.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C.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D.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丑、晦,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样,分别是指月、日。
B.“饭于筋竹庵”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饭”含义相同。
C.“适当其半”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含义不同。
D.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多处秀丽的风景。
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2)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14.李白说“天台四万八千丈”,但在徐霞客的笔下,天台山却另有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游泰山六首(其三)
李 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句叙事,诗人登上日观峰,拨开浓浓云雾,似乎打开了神仙世界的大门,想象奇特。
B.诗歌五、六两句写景,黄河从西方奔涌而来,流入远山之间,“窈窕”绘尽其深远曲折之态。
C.“凭崖”两句写诗人凭崖远眺,天地悠然,以宽阔的天空反衬登高者的自卑、渺小与无奈。
D.诗歌描写了诗人登泰山的经历,从登山到凭崖观景再到遇青童等,描写充满了故事性。
16.诗歌在塑造诗人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两句是:“ , 。”
(2)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写日出前瞬间美景的语句是:“ , 。”
(3)古诗词中常使用“月”的意象,“月”是美丽的象征,带给人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又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友、恋人等的相思之情。例如“ , ”两句借“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国家文化公园呈带状分布,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生动展现出 ① 的中华文化、绚烂深厚的历史文明。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绵延几千里,蕴含着兼容并蓄、多彩荟萃的文化。雄浑的黄河文化和灵动的长江文化“江河互济”,塑造了 ② 的民族品格。红军长征沿线留下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国革命 ③ 的斗争历程。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历史感知,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激发文化认同、构筑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学名篇、艺术佳作刻画长城边塞,歌颂长江黄河,描摹运河风情。在现代生活中,更不乏优秀文艺作品讲述长征故事、红军史诗。即使是文物古迹,还是文化作品,都是增大文化价值引导力、文化认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动力的养分。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文化建设离不开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擦亮国家文化公园名片,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必能带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带给社会更多凝聚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仰望泰山,普普通通,比起任何你随处可见的俗山,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王蒙),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登泰山,写泰山。
泰山只有1 545米,但登起来需要费一番大功夫。登泰山,如 ① ,“从岱宗坊起步,先是沿巨人脚面而行,红门宫以上登其小股,壶天阁以上跨其大股,至中天门则如入巨人怀中。然后登十八盘,才是攀巨人之体,上南天门等于搂住了巨人的脖子,游玉皇顶恰如摩巨人之顶”(孙荪)。 ② ,“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龇牙咧嘴皱眉头”(蒋子龙)。
泰山吸引人的不只是自然景观,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 ③ ,“泰山上有1 300多处石刻,每一幅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蒋子龙)。让汪曾祺记忆最深的是经石峪的石刻,他甚至说:“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泰山魅力无穷,它是“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蒋子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①
②
③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和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夏荷秋槐是风景,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览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人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和声细语的气度是风景,三省吾身的追求是风景……风景是心灵的画卷。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检测
1.A 解析 A项,“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错误,原文中说“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形式”。
2.C 解析 C项,“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于文无据,原文是“除了鲁迅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并没有说“并驾齐驱”。
3.A 解析 A项,对母亲早逝的痛苦属于个体层面,不属于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4.①举例论证,以《我与地坛》为例,论证史铁生作品的个性特点;②对比论证,用世俗王国精英文人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对比,突出史铁生作品的独特魅力;③类比论证,用鲁迅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类比,论证史铁生作品显示的苦涩与孤独;④比喻论证,把史铁生比作“夜幕里的新星”,把《我与地坛》比作“肖邦的夜曲”,论证史铁生作品的韵致。
5.①他的作品深入灵魂,思考人性,充满哲思,角度独特,不同于同时代只停留于社会层面思考的作品;②他的写作轻视形式技巧,摒弃主义、思潮和热点;③他的作品突破了文体的边界,文体归属有争议。
6.B 解析 B项,“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结合原文可知,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7.C 解析 C项,“充分运用反衬手法”说法错误。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反衬”的部分。
8.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9.(1)同:都运用数字,都以物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2)异:①本文以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侧面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将来的大团圆”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②《故都的秋》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愿意用寿命换取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爱恋之情。
10.D 解析 根据文意“山险路长”“行李不便”可选D项。
11.A 解析 《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指日,而文中“癸丑之三月”的“癸丑”指年。
12.B 解析 B项,“作者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多处秀丽的风景”错误,文中没有描写国清寺的风景。
13.(1)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2)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大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
14.①山路曲折而难行;②山上天气阴晴多变;③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④宗教文化气息浓郁,寺庵较多。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这一天,我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于是在这里住下。
四月初一日,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有了岔道,勒马向西朝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势险峻而路上湿滑,于是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是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山中叮咚的流泉、秀美的山色随处可见,并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杜鹃花掩映开放,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一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携带行李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有很多矮粗的松树,老树干弯弯曲曲,松根苍青,松叶秀绿,都像我们阊门人家盆景中栽种的松树。又走了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一路上在高峻的山岭里上上下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山风劲吹,山路上没有来旅行的人。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初二日,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幽。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觉时想到明晨攀登峰顶的事,如果雨停天朗则算有缘分登顶,但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没有一天是早上晴天的。等到五更梦中,听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高兴得再也无法入睡。
第二天,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定向山顶进发。向上攀爬数里,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顶峰了,到达太白堂,四周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重新顺山路攀登,很快就登上天台山绝顶。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山峰高峻冷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因四周山壁反射日光,全是莹洁如玉的花和树,满眼玲珑之色。山岭转角处山花盛开,峰顶的花反而不开花,大概是被高处的寒冷限制的吧。仍然沿旧路下山回到华顶庵,然后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流回还,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形状奇丽,转过一个地方就有一处奇景,大大满足了观赏的愿望。
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处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弯曲。最上面的一层是断桥处,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联结,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大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最下层的水潭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犹如门槛,溪水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级瀑布都高达数丈,景象非常神奇。只是溪流顺台级而流下,回环处的景致被弯曲山路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
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了脚步,观赏石桥上方的彩虹,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几乎不想去睡。
15.C 解析 C项,“反衬登高者的自卑、渺小与无奈”错误,“凭崖”两句的意思是“倚靠在山崖旁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此处表现的是诗人旷达的胸怀,没有无奈。
16.①典型的细节动作描写。“登”“凭”“览”等动作表现了诗人攀登泰山的豪迈形象。②契合身份的神态描写。“精神四飞扬”表现了诗人神清气爽的精神风貌。③侧面烘托。青童笑“我”等侧面描写衬托了诗人求仙不得而怅然若失的形象。
17.(1)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18.①博大精深 ②自强不息 ③艰苦卓绝
19.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文化作品,都是增强文化价值引导力、文化认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动力的养分。
20.①引用的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②引用的句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1.①在巨人的身上攀登 ②登泰山很累 ③泰山是文化之山
22.①连续使用形容自然景观的词语进行多角度比较,突出了泰山在自然景观方面的普通。②这些词语之间不加标点,节奏紧促,语气贯通,读来酣畅淋漓。
23.写作提示 “风景是心灵的画卷。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是材料中的关键句,这几句提示材料所谈的风景不仅是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内心高尚的品质和向上的人生追求。“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是在告诉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瞬间,陶冶情操,升华内心。题目要求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作,要以记叙文或抒情性散文为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