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虽然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但诗人的思绪颇值得玩味。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美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材料二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园。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
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言语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山”这个字,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字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发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字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这样“山”这个字的表现功能就凸现出来了。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与文学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语言不能传达情绪意旨,既与文字语言本身有关,也与创作者追求言外之意、无言之美的理念有关。
B.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C.无论是低头闭目的神像,还是最有趣的瞎了眼睛的西洋爱神雕刻,都是创作者追求含蓄的刻意之举。
D.“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文字不能完全传达出情感的道理。
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
C.“shān”这个发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发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D.“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现代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
C.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D.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4.两则材料都谈到“言”与“意”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人间词话》第七则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从“言”与“意”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鲍庄(节选)
王安忆
捞渣七岁了,该上学了。
可是文化子①已经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
要早二年,就好办了,文化子巴不得不上学呢!可如今不同了,文化子不知咋的开了窍,一下子学进去了。从班上最后一名蹿到第一名。
捞渣也想读书。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他虽然还不知晓这红围脖是啥意思,可他知道是叫人学好的。他大②说,还是让捞渣读吧,文化子能写个信儿记个账就算了,回来做活也算是个大半劳力。文化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还不吃饭,捞渣便说:“让我二哥念吧,我不念了。”
捞渣不念书了,成天下湖割猪菜,和着一班小孩子。小孩子都围他,欢喜和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们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他们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这孩子仁义呢,大家都说。
捞渣能割猪菜了,鲍五爷却连绳头都搓不动了,成天价只能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一直晒到中午,懒懒起来走回家烧锅。捞渣就不让他走了:“来俺家吃吧!”
鲍五爷也不推了。吃长了,他大就逗捞渣:“你老叫五爷来家吃,俺家粮食不够吃了,咋办 ”
捞渣认认真真地回答:“我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可管 ”
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老儿子的脑袋。
这天,嫁到山那边的大闺女带着孩子回来了。捞渣就到鲍五爷那里去借一宿,和鲍五爷脚对脚地挤一床。鲍五爷偎着捞渣小猫似的身子,话也多了:
“我老不死,自己都活烦了。”
“好日子都在后头哩!”捞渣开导五爷。
“我吃的是百家饭,我是个老绝户噢!”
“五爷,你咋是绝户呢!咱都叫你爷爷哩。”捞渣说,说完就沉沉地睡去了。
“你的嘴好乖哟!”鲍五爷说,“捞渣,你有点像我那社会子哩。和社会子一样,都仁义……”鲍五爷对着黑暗拉着呱。
地分到户了。不论文化子怎么哭怎么闹,他大都不让他念书了。
文化子不读书的消息一传开,耕读老师便闻讯而来,动员捞渣上学。不得已,他向鲍彦山兜出了心底话:
“说实在的吧!我这个耕读老师做了这些年,至今也没转正。您让捞渣上学,也是给我脸面。这第一期的学费,我替捞渣交了吧!”
鲍彦山看看老师,终于点头了。不过学费没让老师交,他说:“真让他念书了,我就得供他学费,万不能让你老师掏腰包。”
捞渣上学了,做小学生了。第一学期,就得了个“三好学生”的奖状。
这天,雨下个不停,坐在门槛上,就能洗脚了。西边洼处有几处房子,已经塌了。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连成一团。“跑吧!”人们放下碗就往山东面跑。
今年春上,乡里集工修了一条石子路,人们就踩着这石子路往山上跑。到了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主任点着人头,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急眼了,到处问;鲍彦山家里的跳着脚要下山去找,几个娘儿们拽住她不放:“去不得,水火无情哪!”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只得哭了,哭得娘儿们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主任嚷她们,“还嫌水不够多!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一眼望过去,望不到边。水上漂着木板,鞋壳子。
“捞渣——”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飘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筏子在水上打转,一只鸟贴着水面飞去了,鲍山矮了许多。
“那是啥!”有人叫。
“那可不是个人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
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筏子慢慢地划出庄子,十来个水淋淋的男人抬着筏子刚一露头,人们就呼啦地围上了。一老一小静静地躺在筏子上,脸上的表情都十分安详,睡着了似的。那老的眉眼舒展开了,打社会子死后,庄上人没再见过他这么舒眉展眼的模样。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静,比活着时脸上还多了点红晕。
(有删改)
注①文化子:与下文的“社会子”都是人名。“社会子”是鲍五爷的孙子,因病早逝。②大:方言,孩子的父亲,这里指捞渣的父亲鲍彦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生活困窘,所以鲍彦山不欢迎鲍五爷来自己家吃饭,但是捞渣说自己可以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
B.捞渣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深得父母疼爱,鲍彦山为了能让捞渣上学,不惜让成绩优异的二儿子辍学。
C.文中鲍五爷与捞渣的几处对话,将二人关联起来,既正面描写了人物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对二人的结局做了些许暗示。
D.本文与《哦,香雪》一文风格相近,多用方言土语,质朴自然,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更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7.下列内容不属于直接表现捞渣仁义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让二哥继续求学,捞渣主动放弃上学机会,尽管他也渴望上学,渴望戴上红领巾。
B.捞渣和一班小孩子一起割猪草,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C.捞渣在姐姐回娘家时,到鲍五爷家借宿,五爷说捞渣和他的孙子社会子一样,都仁义。
D.小鲍庄发洪水时,大家都往山上跑,而捞渣却为了救鲍五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8.小说的结尾写“一老一小静静地躺在筏子上,脸上的表情都十分安详,睡着了似的”,如何理解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原作中,捞渣救鲍五爷的事迹被广为传播,在当地掀起向捞渣学习的热潮。但也有不少读者认为,捞渣为了救一个“连绳头都搓不动”的行将就木的鲍五爷而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值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左仲郛浮渡[注]诗序
姚 鼐
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之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 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 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 ”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
(节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浮渡:山名,又名浮度山,是安徽桐城附近的游览胜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下面。(3分)
余尝疑A焉B以C质之D仲郛E仲郛F曰G吾固将H往游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淮,长江、淮河一带。这里的“江”指长江,常见的表述还有“江表”“江东”“江右”等。
B.中流,江河水流中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流”也是这个意思。
C.太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这可从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得到印证。
D.终南,终南山,也称南山。成语“终南捷径”常用来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途径,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江水浩瀚广阔写起,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引出诸山胜景,各自因为美景在楚地出名。
B.友人左仲郛受人邀请同游浮渡山,回来后出示诗作,作者虽未同行,却从诗中感悟到山水意趣,流露出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肯定。
C.虽为诗集作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钟情山水的情怀,并指出天下山水能够展现大自然的奥秘,自然与人的心灵意趣相通的观点。
D.在回忆过去和左仲郛一起乘舟同游时,作者描绘了夜晚江上雾气笼罩,水石相激,大鱼跃出水面的壮景,生动形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
(2)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
14.最后一段作者的慨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和杜相公喜雨之什[注]
欧阳修
岁时丰俭若循环,天幸非由拙政然。
一雨虽知为美泽,三登犹未补凶年。
桑阴蔽日交垂路,麦穗含风秀满田。
千里郊原想如画,正宜携酒望晴川。
注杜相公:杜衍,宋仁宗时社稷之臣,任同平章事(宰相)。之什:篇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认为年成有好有坏,是受上天的安排,而不是因为拙政。
B.颔联中“美泽”表明这“雨”是一场及时雨,可能带来丰收,也照应题目中的“喜雨”二字。
C.颔联说连年丰收也弥补不了灾年的伤害,表明诗人在欣喜之余仍为天下百姓担忧。
D.尾联运用想象和比喻写郊外的景色,诗人欲携酒赏雨中美景,可见其喜雨的心情。
16.颈联中“蔽”和“含”用得精练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的《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3)曹操的《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20.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21.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
22.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不可以已”,是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知,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千多年前的韩愈便提出了人“从师解惑”的必要性。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当下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不解。
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书山有路疑为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八单元检测
1.C 解析 C项,“都是创作者追求含蓄的刻意之举”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末尾“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可见并非刻意为之。
2.B 解析 A项,材料一第二段“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没完全描写出”不等于“没有表达出”。C项,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三段“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注意原文有前提条件。D项,材料二中,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言外之意”得以实现的原因,而不是提出了解决方案。
3.A 解析 A项,表面写春天的美景和明月,其实含蓄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支持题干观点。B项,说的是诗歌炼字。C项,说的是绘画领域的空间处理技巧和布局。D项,说的是诗歌感发人心的几个因素。
4.①材料一认为“言”不必尽“意”,有尽之言能达成无穷之意;②材料二认为“言”外有“意”,当“言”的表现功能被强化后,“言”就可以自由地表现“意”。
5.①文学语言往往言不尽意,但作家强化语言的表现功能则能以言达意(或“使语言突破自身缺陷自由表达无穷之意”)。②诗句要展现的是春天的“境界”,即春意。“闹”字极具表现功能,能勾起读者对春天花团锦簇、蜂鸣蝶舞的美景的想象,引起欣喜愉悦的情感,一个“闹”字,写尽无穷春意。
6.C 解析 A项,“鲍彦山不欢迎鲍五爷来自己家吃饭”错误,原文“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老儿子的脑袋”,那是鲍彦山故意逗捞渣,并不是不欢迎鲍五爷。B项,“鲍彦山为了能让捞渣上学,不惜让成绩优异的二儿子辍学”错误,不让文化子上学不全是为了捞渣上学,主要是因为文化子回来是大半劳力。D项,两篇作品风格并不相近,《哦,香雪》很少用方言土语,没有泥土气息,反而是诗情画意。
7.C 解析 C项,五爷的评价是侧面表现捞渣仁义,不属于直接表现捞渣仁义。
8.①一老一小安详的表情意味着俩人都走得十分安心,没有遗憾。②捞渣将鲍五爷当成自己的爷爷,救了鲍五爷,他觉得满足;鲍五爷因为捞渣舍命相救而深受感动,尤其是最后他看到那些人救起了捞渣,所以他安心地走了。
9.①救人于危难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与救什么人无关,这种高尚的品德本身就值得赞扬。②捞渣义无反顾、不计得失地去救鲍五爷的行为彰显了他纯粹的仁义精神,堪称楷模,值得学习。③认为捞渣救鲍五爷不值得的观点过于功利,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念的偏差。
10.答案 BEG
解析 第一个“焉”是“疑”的对象,故A处不能断开。“以质之仲郛”有省略成分,补全后为“以(之)质之(于)仲郛”,故C、D处不能断开。“曰”的主语是第二个“仲郛”,故F处不能断开。“吾固将往游焉”意思是“我本来打算去那里游览”,故H处不能断开。综上,断句处为BEG。
11.C 解析 C项,“泰安南”错误,应为“泰安北”。
12.A 解析 A项,“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说法有误。原文为“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可知平原没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
13.(1)因此从四方前来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2)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
14.①未能实现平生之志的遗憾;②想要饱览山水之胜的豪情;③与友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期待。
参考译文 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直到淮阴,地形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没有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龙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上去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从四方前来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貌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暗暗地与人的心情相沟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世人很近,所以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历浮渡山的人,他们是否几乎都能得到山水的意趣,看一下形貌就能有所了解呢 或者使山水的意趣抑制在隐蔽深幽的芜杂草木及泥土石块中,空虚迷蒙,寂静冷清,历经数千百年,一直寄存着,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 我曾对此有些疑惑,拿这些疑惑问左仲郛。左仲郛说:“我本来打算去那里游览,日后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
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拿出一本诗集,我拿来诵读,所有浮渡山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领略到了山水的意趣,不是吗
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鸠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色,云水深厚温润,江河中央微风吹打波浪,发出阵阵水流之声,浪涛与岩石相激而腾涌起来,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呼喊高歌,一次又一次地举酒醉饮。我于是感慨地说:“日后悠闲无事,应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的远景;沿着长城而西行,游历恒山、太行山、大岳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古迹;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洞庭湖,游览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旅客中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 ”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那个旅客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宏大,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
15.D 解析 D项“雨中美景”错误,是“雨后美景”。
16.①“蔽”,遮挡,说明阳光难以透过来,描写出桑叶的青翠茂密。②“含”,衔着,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微风吹过,麦浪起伏的美丽景象。③动静结合,表现了经过好雨的润泽,桑茂蚕肥、庄稼丰收在望的景象,抒发了因雨而喜的情感。
17.(1)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18.C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辨析并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本题考查形式同往年不一样,考生需要筛选并整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自己选择一个适合的俗语填入语段的括号中。这就要求考生除了要积累一定量的俗语外,还要了解俗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干打雷不下雨: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又吃鱼又嫌腥:比喻得了好处还不满意。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首尾不能兼顾:形容不能兼顾所有,顾此失彼。
由情境“做事一定要坚决”和“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可知,情境强调做事前不能有太多顾虑,故选“前怕狼后怕虎”。
19.参考答案 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情境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语病进行辨析与修改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整合关键信息、梳理语脉、逻辑推理与判断的综合能力。
由于后文强调的是“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所以此处的逻辑主语应该是“古人”。故应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20.参考答案 示例: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综合素养。
首先明确以“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为仿写句,句子中必须有引用的部分;同时,由情境“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可知,我们引用的部分中要含有“舟”这个意象。分析到此,我们便可以仿照作答。
21.参考答案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
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
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点评三位教师的讲解重点和效果的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讲解的内容全面、恰当地表述,同时,注意点评内容应客观、准确和简洁。
第一位教师从“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通过对词义的解读和与古人对比的角度鼓舞学生前进,但是并没有对词义进行解释。
第二位教师从“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结构用法的角度“说文解字”,并举了“冠”“履”“曹植《七步诗》”的例子,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但没有对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说明。
第三位教师从“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来源入手,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意思,最后也讲到了后人用该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22.参考答案 “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警示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积累的成语,并按照情境要求建构语言的能力。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的特点是全面讲解成语,既简明扼要地将成语的字面意思或者典故意思讲清,又将成语所传达的道理言简意赅地讲出。此题考生有可能因为对成语词义和典故掌握不牢而阐释不清。所以对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的积累,仍是语文备考中积累的重点。
23.写作提示 材料分别从古代先贤荀子、韩愈、陈献章等人关于“质疑”的观点出发,引出作文的主题“书山有路疑为径”。写作此题,首先要明确“疑”是什么:“疑”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对于问题大胆提问、主动思考、积极探求的过程;“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快捷化的当今时代,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因此,善疑、质疑、探疑才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