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模块综合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种种改革促成了乡土中国的变迁,也引起了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变迁。“离土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经济基础,但“差序格局”并未彻底崩解,格局处于一种与当代社会相互配适的过渡阶段,而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对差序格局既有继承,也有扩张。
关于继承,例如猎德村,调查显示,虽然当前它已经丧失了传统上定义的“村落”和“农民”的典型特征,乍看起来,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化”似乎使农民逐渐摆脱了乡土性,但是由血缘、地缘产生的村落精神联系有着深厚的乡土基础,以至于当土地农业的载体消失后,格局成员仍保持着基于伦理的差序价值取向,人们依旧会将亲缘、血缘放在社会关系的首位,而与此同时地缘、业缘的关系也在加深,也是村际之间依旧会提到的“自己人”观念。简而言之,去除农民身份,猎德村的村民依旧保持着差序惯性。这一点是差序格局在当前形势下的传统继承。
关于其扩张,表现在格局成员的社会关系从伦理固定倾向于实际动态。以离土又离乡的农民流动为例,作为流动人口,需要收入来源以及新的身份融入新地域。因此,就业问题成为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然而,众多外来就业者都察觉到,原有的社会关系辐射面太狭窄、信息不够用。这暗示他们,单纯利用血缘亲缘基础的关系网,能够获得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极其有限。借此,格局成员意识到传统差序格局关系网存在的“格局边缘”,而新的生存环境下,关系是变动多样的,不同于传统社会,关系不一定要依据某种特定的社会规则,而是动态又趋利的——关系可以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可以从强到弱或从弱到强;利益驱使下,素不相识的新同事甚至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因此,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新居民们必然要突破家庭及亲缘关系的局限,在变动的经济和变动的关系中不断编织、不断调整、不断细化自己的关系网,推进格局范围与深度,得到更多元的社会关系结构,以此获得更丰富的信息社会资本。因此,拓展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成为流动人口扎根城市的新选择。
这一举措显然不同于传统“差序格局”是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随着现实情况的复杂化,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开发。因此,差序格局包含的多元关系更为丰富,跨越地缘、亲缘的藩篱,具有更强的现实适应性。
可以说,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仍处于阶段性变动的过渡时期,当前的格局由伦理、利益构成其相互制约的两个维度。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主要体现了古代、近代乡土伦理上的关系,以道德为基础约束,表现在礼制规范的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内部成员“应该”如何,在秩序的遵守上,使得彼此能保持权利的平衡。如今基于城镇化步伐的乡土社会,原先“安分”于格局的所属成员进一步觉醒“自我意识”,在伦理秩序的基础下,人们开始释放利益追求。
相对于伦理,这里的利益是指各种现实世俗功利上能得到的社会资本,也就是“好处”,包括权力、地位、金钱等被生活中的人们称作是“实惠”的东西。人们利用既有的和新开发的“差序格局”去获得利益。但实际上,
人们追逐的经济利益总是嵌入到了某种文化和社会规范中,没有纯粹的利益,所有的利益都带有人为性质的价值附属。这也成为伦理和利益二者能够并存的基础,换言之,当前乡土社会基础下,人们仍然要区分自己人和外人,但区分的标准更多是以现实利益为差等,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理性化”的差序格局,突破了外加于传统礼制的伦理意义,关系的亲疏不单由血缘亲疏决定,而被认为更多地从个人、家庭利益的考虑去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
综上,随着乡土社会的变迁,长期维系古代礼治社会的伦理基础产生松动,如今的新差序格局下,格局成员的价值取向愈发呈现出“理性化”的趋向。这里的“理性化”是基于现实的利益考虑而提出的,与传统的伦理亲疏形成相互制约的模式。社会从礼治走向法治,人际从血缘走向多元的社会关系网,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以事实状态表现出理论的延展性和普适价值,穿越礼治社会走向今天。当下,诸如离土、利化关系等现象带来格局的变动,共同谱写我们这个时代乡村社会转型的主旋律。
(摘编自钟滢泓《<乡土中国>乡土变迁中的
差序价值走向》)
材料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 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序格局”也在变迁,“离土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经济基础。
B.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化”使农民摆脱了乡土性,猎德村丧失了“村落”和“农民”的典型特征。
C.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与传统“差序格局”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人际关系有着明显不同。
D.费孝通用石子投入水中来比喻“己”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运用并列结构分别阐述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对差序格局的继承与扩张,差序格局适应着变迁中的现实。
B.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主要体现了古代、近代乡土伦理上的关系,以道德为基础约束,内部成员应遵守秩序。
C.基于家族利益考虑而提出的“理性化”,与传统的伦理亲疏相互制约,“理性化”的差序格局,不只是看血缘亲疏。
D.费孝通认为儒家所说的人伦中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适逢当地孩子的满月礼,诸如父系亲戚、母系亲戚等不同亲属圈成员所着礼服、所带礼物,乃至座位序列,都有厚薄特征的清晰要求。
B.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农民,即使来到城市,还是会带着赚到的钱回来建设村庄,比如说会在村里建自己的房子。
C.城市流动人口回到农村过年,家庭恢复成一个完整的人情单位,一年未见、一年没有相互走动的亲戚朋友之间可以密集交流。
D.有些人在家乡时,最看重的是交情,而来城里后发现城里人在交往上最看重的是“上下级关系”,于是把“交情”移到第二位。
4.结合两则材料,阐述传统“差序格局”的内涵。(4分)
5.材料一对当前我国正全面开展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一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淅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 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 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把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
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 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 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 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 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 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似乎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 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主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却以其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 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 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
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的,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
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
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
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8.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9.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 为什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桃源记
袁中道
己酉春孟,客鼎州,山雨日来,至是霁。予曰:“此天所以赉游人也。”遂从上石柜买舟游桃源。
过槐花堤,风飒飒上帆。两岸时有老梅,繁英晃耀。初欲游桃源,好事者谓桃花未开,景物不妍。予曰:“今梅花正开,以一梅抵十桃,不亦可乎!”
十余里过邹溪,渐近桃源县。山欲起而复伏,如马受衔而未即驶,如帆将挂而未即张,如鸾翔凤翥欲往而尚有待也。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湔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由渡口入花源,行乱山中,几迷路。久之,见一门,有斜径可陟,乃花源后户。其上即瞿童瀹鼎池也,梅花五六株,如积雪照耀空谷。时渴极,饮清冷酒数盏,并以酹花。残碑不可读,遂由宫右小径以达于宫,万山围绕,了无出路。日已斜,急从驰道上行。
至一处,夭桃夹道,可半里许。两山中裂若永巷,内有亭可憩。前有池,流泉铿然,如玉雪鸣。
时山行七八里,倦极,五内皆热。忽闻泉泻澄潭,心脾顿开,烦火遂降,乃知泉石之能疗病也。循水脉行,渐涉渐高,凡八九级。其级去下远者,则水若瀑布,忽落地,有声甚怒。石为水所驳蚀,崚崚深碧,若灵壁英石。又上数百步,左壁有小碑一,为苔蚀,盖古洞也。洞门为乱草封闭,莫能入。陟级又百步,两山愈狭,上有石池,流泉汹涌,下注欲崩。崖亭十笏许,据石小饮,欲再穷泉脉,而磴甚危,不可复升。遂寻旧路下,至前夹道夭桃处。山僧曰:“过半月,则数里红酣,烁人目睛矣。”予恨不能待也。出山口,时有红梅。至水溪已暮,入舟中,与游侣夜饮投琼,相与大笑。
大约水上看山,惟三峡与花源耳。三峡雄奇,花源秀邃。三峡,马《史》也;花源,班《汉》也。三峡,子美诗也;花源,摩诘诗也。第瞿唐、滟滪之胜,常以险夺;而此地一舟泛泛,无风涛之怖。若以一小楼船载书画,携酒核,邀二三胜友,终日盘桓其中,友山客而侣渔仙,快可知矣。归即于澧浦治看山舟,岁岁来作花源游客,山灵实闻予言!
是行也,以春孟廿二日丙午发舟,至廿六日辛亥返棹。游侣为龙君超、王吉人、郝公琰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湔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B.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湔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C.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湔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D.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湔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槐花堤,风飒飒上帆”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
B.“行乱山中,几迷路”与“磴几不可登”(《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几”含义不同。
C.“其级去下远者”与“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D.“予恨不能待也”与“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两句中的“恨”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中道从上石柜雇船,经过槐花堤,再过十余里的邹溪到达桃源县,由桃花渡上岸,从后门进入桃花源。
B.桃花源山势崎岖,山道曲折,袁中道等人差点迷路,可见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记述是有现实基础的。
C.袁中道没找到桃花源的源头,没能进入被乱草封闭的桃花洞,也没有能看到漫山的桃花,所以心里非常失落。
D.袁中道认为水上看山的佳处只有桃花源和三峡,三峡像《史记》和杜甫的诗,桃花源像《汉书》和王维的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己酉春孟,客鼎州,山雨日来,至是霁。
(2)邀二三胜友,终日盘桓其中,友山客而侣渔仙,快可知矣。
14.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于是饮酒乐甚”,袁中道在《游桃源记》中说“快可知矣”。两人在游览时获得的快乐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 枇 杷
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把人与物联系在一起:惜年华时看到了野枇杷,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思。
B.以“火”饰“树”,突出了枇杷之红之多,“翻”字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
C.“绛焰”“琼枝”“红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枇杷果的肥大红润。
D.颈联把山枇杷与桃李作对比,突出了山枇杷之美,表现了诗人的欣赏之情。
16.有人评本诗末二句:“含蓄蕴藉,寄慨遥深。”对此你怎样理解 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勾起词人无穷幽怨和愁恨之情的句子是“ , 。”
(3)古代文人常以酒寄情,咏成不少传古佳作,有的用来表达激愤,有的用来表达豪放,也有的倡导及时行乐,更多的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惆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 ① ,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 ② 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③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 ① ,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端详桥下的流水, ② 。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他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他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他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习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 ③ ,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21.文中第一段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感受,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 (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为诗意 曹操的志在千里是诗意,李白、苏轼的豪迈洒脱是诗意,杜甫、辛弃疾的家国情怀是诗意,陶渊明的乐天安命是诗意……人生需要诗意,生活中也处处充满着诗意。
以上材料很有启发意义,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和感受,以《我的诗意人生》或《生活处处有诗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记叙、描写生动具体细腻,文体特征鲜明。②要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
1.B 解析 B项,“使农民摆脱了乡土性”错误,原文是“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化’似乎使农民逐渐摆脱了乡土性”,选项少了“似乎”的限制,说法太绝对。
2.C 解析 C项,“家族利益”错误,根据原文“这里的‘理性化’是基于现实的利益考虑而提出的”可知,应该是“现实的利益”。
3.D 解析 D项,有些人把在家乡时最看重的“交情”移到第二位,符合材料一第三段所说的突破家庭及亲缘关系的局限拓展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而其他三项都没有突破家庭及亲缘关系。
4.①人际关系以父系血缘为核心;②乡土伦理以道德为基础约束,遵守礼制规范;③以“己”为中心;④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5.①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形式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可以发挥地方宗族力量在乡村事务中的作用,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②乡土社会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伦理道德体系来规范其个体行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③基于现实的利益考虑而不再受传统的伦理亲疏制约,社会从礼治走向法治,礼俗与法治秩序共存,保障了村民合法权益,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6.B 解析 A项,文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听得懂”曲解文意。C项,曲解文意,同时表述绝对,“田野”代指大自然,作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D项,“对故乡风物的思念”错误,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
7.B 解析 B项,“‘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错误,本文题目“田野、瓦檐和雨”明确了写作对象及内容,不仅写了田野,写得更多的是“雨”,由雨写到了瓦檐和田野,所以行文线索是“雨”,与雨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8.本文首段和尾段用“我”,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追问和探究。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9.示例 (一)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
(二)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三)雨。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
10.D 解析 “山坡间”是“时有人家”的主语,“有”是谓语动词,“人家”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三项;“竹树骈罗”中,“竹树”是主语,“骈罗”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11.B 解析 这两句中的“几”都是“几乎”的意思,含义相同。
12.C 解析 C项,“心里非常失落”错误。根据原文“出山口,时有红梅。至水溪已暮,入舟中,与游侣夜饮投琼,相与大笑”“友山客而侣渔仙,快可知矣”可知,作者此行感到非常快乐。
13.(1)己酉年的初春,我客居鼎州,在山雨蒙蒙的日子出发,到这里时雨过天晴。(2)邀请两三个良友,整天在这里遨游,以山客为友,与渔仙作伴,可想而知有多么快乐。
14.①苏轼:暂时摆脱被贬的痛苦,陶醉于赤壁美景的快乐。②袁中道:亲近自然、书画怡情、友情相睦、张扬性灵的快乐。
参考译文 己酉年的初春,我客居鼎州,在山雨蒙蒙的日子出发,到这里时雨过天晴。我说:“这是上天给我这个游人的恩赐啊!”于是我从上石柜买了船去游览桃源。
经过槐花堤的时候,飒飒的风雨吹响船帆。两岸时不时会出现几株老梅花树,盛开的梅花迎风摇摆,在阳光下闪烁。我最开始想要游览桃源时,有好事者说这里桃花还没开,风景不到最美丽的时候。我说:“现在梅花正在开放,用一株梅花来抵十株桃花,不也可以吗 ”
船行十多里,经过邹溪,逐渐接近桃源县了。两岸群山想要隆起却又马上低伏下去,就像马匹接受衔铁却还没开始奔驰,像船帆已经挂起却还没完全张开,像鸾鸟盘旋,凤凰高飞,想要去往远方却还在等待中。又过了十多里地,江面逐渐变得狭窄,山坡上时不时出现几户人家,翠竹绿树骈比罗列。到了白马江,雪白波涛汹涌澎湃,震荡着山峦,冲刷着草木,这就是所谓的“白马浪光天”了。
从渡口进到桃花源,我步行在乱山中,几乎要迷路。过了很久,见到一道山门,有一条歪斜的小路可以攀陟,是桃花源的后门。它上面就是传说中瞿童飞升的瀹鼎池。这里有五六株梅花,雪白的就像积雪照耀在空阔的山谷中。这时候,我感到非常渴,就喝了几盏冷酒,并用把酒浇地祭奠鲜花。(这里有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认,于是我从道宫右边的小路抵达了道宫。这里万山围绕,没有出路。(不久)日头已经西斜,我急忙沿着大路往上走。
到了一个地方,鲜艳的桃花遍布在道路两边,大约有半里长。两山中间,有道裂缝,就像永巷一样,里面有一座亭子可供歇息。前面有小池,泉水流下,声音响亮,悦耳动听,就像融雪的声音。
这时我已经在山上走了七八里路,非常疲倦,感觉五脏都很热。这时忽然听到泉水从清澈的潭水中泻下,顿时感觉心旷神怡,烦恼的心火就降下,才知道泉石能给人治病。我沿着水边慢慢行走,越走越高,大概有八九级台阶高的样子。那些台阶离底下比较远的地方,则水就像瀑布一样,急速地落地,发出好像是愤怒的声音。石头被水冲刷侵蚀,高峻突兀而呈暗绿之色,就像晶莹光亮的玉石。又往上走了几百步,左边山壁上有一块小石碑,被青苔磨蚀了,是一个古洞。洞门被杂草挡住了,不能够进入。(于是我)又拾级而上几百步,这时候两座山之间越来越狭窄,最上面有一座石池,泉水汹涌流动,往下倾泻就好像要倒塌一般。悬崖上的亭子大概有十根笏板那么长,我坐在石头上小酌一杯,想要再往前探索穷尽泉水的脉络,但这时石阶已经十分陡峭危险,不能再往上了。于是我沿着原来的路往下走,到之前路边种满桃树的地方。山僧说:“再过半个月,几里都是红艳艳的桃花,耀人眼球。”我遗憾自己不能一直待到那时候。等出了山口,偶尔会看到红梅盛开。等我们到了溪边,已经是晚上了。我回到船上,跟一起来的友人夜饮掷骰,相互开怀大笑。
大概在水上看山,最好的只有三峡和桃花源了。三峡雄伟奇特,桃花源清秀深邃。三峡,就像司马迁的《史记》风格雄肆浑厚;桃花源,就像班固的《汉书》风格细腻典雅。三峡,就像杜甫的诗一样汪洋恣肆;桃花源,就是王维的诗一样精细秀逸。但瞿塘峡、滟滪堆的胜景,常以惊险取胜;在这里乘着一条小船任其漂泊,没有狂风怒涛的恐怖。如果还能用一艘小楼船装载着书画,携带美酒佳肴,邀请两三个良友,整天在这里遨游,以山客为友,与渔仙作伴,可想而知有多么快乐。我回去之后,就去澧浦选购置办小船,准备每年都来桃花源做个游客,山中神灵应该听到我的话了!
这一趟出游,从初春二十号丙午开船出发,到二十六号辛亥返回。同游的伴侣是龙君超、王吉人、郝公琰。
15.C 解析 C项,“写出了枇杷果的肥大红润”错误。三个比喻显示不出枇杷果的肥大,“绛焰”“红纱”是说枇杷果颜色鲜红,而“琼枝”则是写枇杷树叶。
16.①末二句的意思是,山枇杷因为扎根于深深的石底,所以没有机会移到人家,受人欣赏。②末二句表面写对山枇杷的怜惜,实际是感慨自己,既含有诗人不被赏识、难受重用的伤感,又含有对当政者的不满。③它托物抒怀,把诗人自己的情感深深寄托于对山枇杷的叙写之中,十分含蓄。
17.(1)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或: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①兼容并蓄 ②一脉相承 ③物换星移
19.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20.把人的特征“板着面孔”赋予节日文化习俗,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节日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让人感到生动有趣的道理。
21.①用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对事实的描述更直白、更真实。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对古运河的痴迷。③使用第三人称使叙述范围广阔,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古运河的情感,更具有普遍性,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意思对即可)
22.①但因为机缘所限 ②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 ③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我的诗意人生》或《生活处处有诗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我的诗意人生”,关键词有“我的”和“诗意人生”,也就是要写自己的事,所写之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但要体现“诗意”,展现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写“生活处处有诗意”,则适合从平凡普通的人、事、景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诗意”,要对所写内容进行详细描写,体现“诗意”,可表现“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