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怒涌 风起云涌 蜂涌而至
B.枕藉(jí) 情景 闲情逸趣 晴天霹雳
C.狼藉(jí) 洪涛 宏福齐天 恢宏大度
D.蕴藉(jiè) 律吕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
2.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C.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D.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
3.“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的修辞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唐·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
4.《红烛》一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请运用此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组句子,反复咏叹,意象任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闻先生(闻一多)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5.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6.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穿一座城来听这样的课是值得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
霁 月
郭沫若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描写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情景:幽光清淡,森林寥寂,海岸沉默,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B.第二节写白杨行道在“我”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我”亲吻,这时,诗人完全被自然吸引住了。
C.“我身上觉着轻寒”写诗人对霁月的感受,“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是诗人对霁月的请求。
D.“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
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为下文的“导引”作铺垫。
B.诗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有助于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C.诗歌描写细腻,堪称清新、秀丽,体现了温柔含蓄的风格,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失其浪漫主义的风格。
D.诗歌四节的安排颇具逻辑性,前两节主要写诗人对于美景的欣赏,后两节写诗人和美景的交融与互动。
9.有评论家认为《霁月》反映心灵与自然美的契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0.诗人精心采撷了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4题。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 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麟,麒麟。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唯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诗歌《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
1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和句号,第四、五节是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寻味。
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首尾圆合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的意境,引人怀想。
13.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 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14.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
参考答案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1.D 解析 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B项,“藉”应读“jiè”。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
2.A 解析 A项是排比,其余三项都是反复。
3.B 解析 A项,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B项,词人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C项,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D项,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
4.香皂啊!/是谁制的如玉晶块——给你躯体 /是谁添的如梅暗香——氤氲灵魂 /为何更须搓玉成滓,/然后才香润衣裳
5.连用六个四字短句,从动作、语音、条理、文采等方面揭示出闻一多先生的课大受欢迎的原因,赞美闻一多先生投入的状态、富于美感的课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喜爱之情。
6.①原句使用短句,结构简单,简洁明快,且与前文结构相似,风格一致;改句使用长句,语气舒缓,风格不一。②原句“听这样的课”置于句首,紧承前文,更能强调课的魅力,“穿一座城”单独成句,突出听课所付出的辛苦,两个句子突出了课的价值;改句是一般陈述句,起不到分别强调的作用。
7.D 解析 D项,“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错误。“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与霁月(自然)已经融为一体。
8.B 解析 B项,“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错误。只有诗歌后两节写诗人和这些优美情景的契合,将景象拟人化,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等才是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9.《霁月》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前两节写诗人对情景的投入,后两节写诗人和情景的契合。自然景象和“我”的高度融合使自然拟人化了,诗人不仅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还要它们给自己温暖,使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生命成为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化境令人向往。
10.这些意象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首先,是动态的。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同时又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诗人无意间遇到的,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并亲自感受它,又有序地将其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具有独创的审美意义的美的形式,促进了抒情意向的完满表达。
11.B 解析 B项,“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错误,这里是赞美而非质疑。
12.C 解析 C项,“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理解错误,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
13.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①借杰出的历史人物寄寓“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②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寄寓“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③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的繁盛景象寄寓“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
14.①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②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③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