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
B.酣眠(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笼子(lónɡ) 倩影(qiàn)
敛裾(jù) 梵婀玲(fàn)
D.惦记(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步(d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过顶楼的人说,在那里可以俯瞰武大风光,整个珞珈山尽收眼底,到处是蓊蓊郁郁的绿树。
B.文学社经历了从小到大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面临过困境和危机,也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C.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D.水仙花,因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C.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缕缕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先生无论为文和为人都实践了他特立独行、直面人生、不怕惨淡的人生态度。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大革命失败以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现实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因而“心里颇不宁静”。
D.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采菊东篱,寄情山水,享清闲喜恬淡,中国文人持有闲适的情怀。
材料 苦闷 雄壮 感伤
怀愤懑诉愁苦 存慷慨显激昂 寄孤苦抒忧愁
送别友人 怀才不遇 思念家乡 留取丹心 报国无门 矢志报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6.文中写到自己对江南小镇的审视思考时,反复使用“它们”这一称呼而不使用“这些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风格庄重且不失灵动,请从语体和关联词运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西洲何处
夏 磊
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①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其外甥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
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
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
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
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
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的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
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
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②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
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
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③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
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需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
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
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抚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
注①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②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③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畔,耕钓以终。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温庭筠笔下的美丽西州,意在表明作者年少时对家乡外面世界的诗意想象。
B.江水“几个起伏”就把迁居的小船带到江心,简单的笔触中饱含离家的漂泊之苦。
C.作者认为无须太多评价屈原、郁达夫的选择源于其深入了解文人正道直行的品格。
D.文中写严子陵“安享”范仲淹的赞美,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以对此诗的感受开篇,以表达对此诗的喜爱结束,中间多次引用此诗中的诗句,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围绕“我”的所思所感选材组材,羊昙、屈原、郁达夫三人虽然相隔千年,但都统一在“我”的视角之下。
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之中,多次采用议论抒情之语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
D.“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显示屈原的巨大影响,语言生动隽永,富有感染力。
10.文中多次写到“渡口”,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渡口”的含意。
1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处》为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
荷塘月色
1.B 解析 A项,“颤”应读“chàn”。C项,“裾”应读“jū”。D项,“踱”应读“duó”。
2.C 解析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形容“月光”,应用“朦朦胧胧”。
3.D 解析 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4.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无论……和……都……”应改为“无论……还是……都……”。B项,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缺少主语,删除“因为”,并在“因而”后加“他”。
5.示例 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愤懑诉愁苦,中国文人怀有苦闷的情怀。②思念家乡,送别友人,寄孤苦抒忧愁,中国文人具有感伤的情怀。③矢志报国,留取丹心,存慷慨显激昂,中国文人拥有雄壮的情怀。
6.①用代词指代,语言简洁。②“它们”是人称代词,用“它们”可以使自己的审视与思考带有情感色彩,与全段的抒情味道相吻合。
7.①从语体上看,“升沉荣辱”“堂皇”“沧桑之慨”等词语都是书面语,有些颇具文言色彩,使语言表达产生深沉庄重的效果。②从关联词的选用上看,“当然”“但实在也”“因此”使句意由让步承认到突然转折再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语势具有起伏、灵动之感。
8.D 解析 D项,“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错误,作者是通过严子陵与郁达夫的不同选择,赞扬郁达夫的忧国忧民,赞扬他对祖国的热爱。
9.A 解析 A项,“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错误,本文以“西洲”为线索,叙写自己对西洲的所思所感。
10.①现实中由此岸到彼岸摆渡人的地方;②人生旅途中思想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刻。
11.①设置悬念,以问句为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统领全文内容,文章借对“西洲何处”的探寻,表达“我”对人生的所思所感所悟;③化用诗句,引发对相关内容的联想,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④文章结尾借对“西洲何处”的回答,明确本文“梦想”“思念”“爱”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