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09: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本文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本文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结束的国庆阅兵,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母亲的腾飞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可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又是怎样的现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的。
二、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
三、背景介绍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针对这种情况,鲁迅为了批驳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这篇文章。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四、文体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分类立论文和驳论文。
3.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一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
五、初读——感知内容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用笔在文中勾画出答案: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六、研读——深入探究
再读课文,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支持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3.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问题一:支持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文章的1、2段可以说作者先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板书)
明确问题二: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是信“地”、信“物”;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是信“国联”——这些都不是“自信”,而是失掉了“他信力”;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用以自我麻醉,也不是“自信”,而是发展着“自欺力”。所以作者认为他们的论据是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那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呢?首先我们来看知识卡片,了解一下直接批驳的这三种形式:
知识卡片
驳论点:是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直接进行反驳;
驳论据: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
驳论证:即通过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作者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也就是说通过驳论证(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所以说文章的3—5段作者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板书)
明确问题三:首先在第六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从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古代: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脊梁”在这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课后四题1);然后列举现在这类“中国的脊梁”也不少,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最后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指出了对方论证中以偏概全的错误。也就是说文章的6——8段作者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板书)
追问:最后一段得出结论,起到了什么作用?(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的作用。)
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二部分(3——5段)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段)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
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然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先驳后立,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更全面深刻,更好地鼓舞民族自信心。)(板书)
七、赏读——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试举例证明。
示例:
1.第一段中“总”、“只”、“一味”这三个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字词尖锐辛辣,极富讽刺意味,把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揭露得淋漓尽致。
2.“他信力”、“自欺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仿拟。“他信力”既指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自欺力”与“自信力”只有一字之差,表达了对对方求神拜佛的辛辣讽刺。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
大家理解比较到位.本文除我们赏析的这几处文字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延读——提升能力
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写一个80字左右的小片段,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
1.我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理由是:身处逆境可以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砺人的意志。艰难环境在具有艰强毅力积极进取的人面前,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我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理由是:在逆境中可积累大量经验。逆境之中的思考与总结、探索与创造过程,就是人们增长才智、积累经验的过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外历史上,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不折不挠的人。
3.我认为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理由是:什么是“逆境”?逆境就是不顺利的境遇。不顺利的条件会有利吗?如果逆境能使人的成长更顺利,我们为什么常祝愿“一帆风顺”,干嘛不祝愿“一帆风不顺”呢?
4.我认为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理由是:艰苦环境下的确能够出人才,但这些人的成功要比顺境下多付出多少倍的艰辛呢?难道这是逆境带给他们的好处吗?
5.我认为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理由是:老师、家长、社会为什么要不断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成长;若是逆境有利于成长,孟母何必辛辛苦苦的搬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