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09: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重点实词、虚词意义。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白描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故国之思。
4.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了解重点实词、虚词意义。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白描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故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引导自学——初感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史学名著《石匮书》。
2、初读课文,字词积累,划分节奏。
3、写作背景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7年。作者追忆崇祯五年(1632年)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崇祯十七年(1644)明灭,顺治登基,建清。顺治元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遂有此文。
4、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理清文章大意。
5、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奇遇佳客
三、引导自学——赏雪景
从第一段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语句及描写角度: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概括式描写,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景式描写,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集合式描写, 用白描手法,抓住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特点,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朴素淡雅的水墨画,耐人寻味。
四、精讲点拨——悟痴人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特立独行,率性任真。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的人格追求。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故园之思,故园之悲,无限的怅惘和哀愁。
2、“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
(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世俗的生活方式。
(3)暗示作者对雪景的“痴”,为下文“更有痴似相公者”做铺垫。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和金陵客人都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再有别人,所以有惊讶、惊喜之语;从舟子之口道出二者都“痴”,实则是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另一种回应。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形式,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五、梳理归整
1、主旨:
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寄寓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写法:
a.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b.记叙、描写、抒情融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