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07 21: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
原因:军队数量增多;官僚机构臃肿;统治者大兴土木,皇室开支不断增大;岁币负担沉重。
表现: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到英宗时已经入不敷出了。
2.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3.民族危机严重
原因: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对辽、西夏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表现:澶州战役后,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每年给辽、西夏大量"岁币"。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二、概况、 内容
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以富国、强兵、育才为核心。
1.富国(指导思想是积极开源,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规定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募役法: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
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居民照户等分派,财力不足的农户可向官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方田均税法:规定清丈土地,然后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21世纪教育网
2.强兵(目的是使军队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御敌)
将兵法: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保甲法: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农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
保马法:废除牧马监,把原占牧地归还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军器监: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3.育才
重点是改革科举和改革学校制度,以经义取士,并撰流域《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三、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③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⑤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新法过与急进,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动摇了变法的决心,对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新法被废除。
【随堂练习】
1、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 (4分)
21世纪教育网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