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特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
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文艺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
(摘编自孙学峰、马冲《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
材料二:
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要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
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
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
(摘编自黄权壮《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
材料三:
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是广告创意学与网络文学故事类型的融合。网络文学短剧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学的变局。
传统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驱动做生下,从传统文学中分化出的类型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类型化特征之外,还有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客户端作为阅读载体的商业化新媒体文、短故事、反超传统网络文学的长文模式获得长足发展。
传统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和作者稿酬制保证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用户黏性并保持足够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文学性由传统文学表达手段、表现方式、语言修辞化、文本阐释的多义性等,朝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方向转变。在篇幅上,传统网络文学长文更适宜改编成长视频或者长漫画、动画。
(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短剧改编,刚上路别迷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依据相关调查数据,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迅猛,已然催生出我国当代文艺的新格局。
B.网络文学“读者”的“二次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文学进入“全民写作”时代。它为网络文学普及化、大众化奠定坚实基础。
C.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这必然会导致文学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获取的现象。
D.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短剧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有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多“破圈”产品的出现,得益于网络文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相融、深情相拥。
B.网络文学实现“悦志悦神”的追求,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自觉是关键。
C.素材耗尽、后劲乏力,既是网络作家们成名后的窘境,又是他们选择“复制自己”的原因。
D.传统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用户黏性有密切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分析,要使网络文学发展提升,创作者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
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
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
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季中扬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
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
C.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
D.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横向展开的议论方式,阐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
B.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C.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
D.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
B.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
C.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
D.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9.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0.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11.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灯
高军
他往外走的时候,身后传来妻子的嘱咐声:“尽量早点回来,好一块儿送灯啊。”他苦笑一下,迈着大步向外走去。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必须抓紧时间。一边走着,一边用右手大拇指试了试镰刀的刃。
走在山林间,暮归的鸟儿发出嘈杂的叫声,时密时稀,高处有低处也有。树林里有很多种大小动物,过去还有狼经常出现,后来狼不见了,但貔虎、獾、野兔、灰喜鹊、山鸡等都多的是。更神奇的是有一种鸟叫“恨乎”,最大的特点是晚上才发出“恨乎、恨乎”的叫声。由于天还没有黑,现在还没有见“恨乎”的动静呢。
这个地方,山坡往上的山林都属于国有林场,由他担任护林员负责管护,树林以外的地方就是附近村子里的了,恰恰在这个靠近林木的边缘地带有一片坟地,每年的元宵节都让他牵肠挂肚,他总怕来送灯的村民不小心引发火情,造成火灾。
在沂蒙山区,元宵节给自家已经逝去的先人送灯是一件大事,从四个多月前就打谱气儿,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就观察天象,只要那天夜晚月光明亮,天空不见云影,大家就会放心地说道:“来年的正月十五送灯肯定会是个好天气啦!”其实在他的心里,倒是盼着每年都能在元宵节下一场大雪才好呢,要真是下了雪的话就能解除防火的紧急状态。他也就可以放心地和家人一起过个元宵节了。但是在他担任护林员的这些年里,根本就没有碰到几次元宵节下大雪的时候。
看着天色将晚,他把镰把儿往左腋下一夹,双手使劲搓了几把,右手抓过镰刀,左手抓住地上的枯草和光秃枝条,开始一把把割起来,每割完一把儿就小心地放到远处,归拢在一起好过会儿方便收拾。这片坟地里有接近二十个坟头,他头低着,腰弓着,就这样沉稳地往前割着。很大一会儿工夫后,当他把整个墓地里的草木割取干净的时候,天已经上黑影,圆圆的月亮也开始升上来。他直起腰来向远处看去,很多地方都已经灯光莹莹,送灯的已经开始出门了。
这里的灯,有的是用萝卜和胡萝卜切割成段,在中间挖出盛油和插灯芯的凹穴,制作成的。胡萝卜刻制的,由于颜色发黄,被叫作金灯。还有一种用白面蒸出龙、兔、鸟等形状的面灯,号称银灯。傍晚时分,每家每户都要先到祖茔送灯以示慎终追远,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十二属相灯和金银灯在门口、粮囤、水缸、灶台、磨台、厕所、狗窝鸡窝、猪圈羊栏等处点燃,灯光照射各处预兆洁净,不滋生虫蝎。小孩子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
他刚休息了一会儿,就有人陆续到来了,最早来到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咦,这个老赵,难为他想得就是周到,你看我都带着管桶来的,就是打谱在筒桶里面烧纸的,哪里敢不好好防火啊!”他躲在树林深处,坐在一块石头上,听到来人这么说,心里感到有一丝欣慰。
这时候,月亮已经升上了中天,月光洒在树上,也洒在地上,就像流动的水一般无声无息,远近铺展。很多鸟类都休憩了,那种叫作“恨乎”的鸟儿开始叫起来:“恨乎,恨乎,恨乎……”它的叫声和林间偶尔传来的一阵阵风声交织在一起让四周反而显得更加冷清了。
送灯的人这个来,那个去,他等到再也没有人来,坟前的灯盏也全部熄灭了的时候,才起身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身手,走到墓地里再一次认真检查是否还残留有火种,他把烧过的纸灰逐一翻弄着,直到确认没有任何火星的时候,才彻底舒出一口长气。
他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妻子赶紧走上来接过他手中的镰刀,脸盆里已经倒上热水,他简单洗把手,招呼妻子说:“赶紧吧,祖林墓地还是不去了,在路边路祭一下吧,老祖们会理解的。”
妻子把已经放好灯捻儿倒上植物油的灯盏逐一点上,招呼着孩子们一起开始逐一送灯。因为送灯的时候全家人都在家才更加吉祥,所以妻子每年都会这样,不论多晚都要等他回来。
灯一盏盏都点燃起来,灯头在微风的吹拂下,时而歪向这边,时而歪向那边,氤氲出一种明灭闪烁的意境。一直在叫的“恨乎”,这时候也停歇了下来,四周已进入了一片寂静。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处老赵的“苦笑”表明他已预料到今晚不会早同家,因此对妻子的叮嘱只能用无奈的笑容回应。
B.通过“送灯”时他人关于老赵的言论可以看出,老赵此前提醒过人们要注意防火,这使村民的防火意识得以增强。
C.老赵最终没去祖林墓地“送灯”,一是因为自己防护员的职责所在,二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勇于打破传统习俗。
D.老赵因护林工作几乎没有和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元宵节,但妻子从不抱怨,体现了妻子对他工作的理解。
13.本文着力描写老赵的“护林人”形象,在行文时却一再写到“恨乎”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4.“个性化的人物、好看的故事、富有意蕴的主题”是高军小小说的主要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抽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这蓝眼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世上的事,说足了这头,便开始说那头。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头的闲话,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
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找来尤小五。尤小五是天津卫的一只地老鼠,到处乱钻,嘛事都能叫他拿耳朵摸到。他们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看真假画这行,看对一辈子全是应该的,看错一幅就一跟斗栽到底。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竞赛根棍子立在那里。天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是冲着钱来的,干脆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有人说他得一场大病,从此躺下,再没起来。
再想想看,他还有更惨的——他败给人家黄三爷,却只见到黄三爷的手笔,人家的面也没叫他见过呢!
(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古玩行中的天敌,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情节的展开。
B.小说围绕石涛的山水画展开叙述,采用双线结构,情节环环相扣,一波三折,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小说在刻画人物时擅长细节描写,多处写到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其中三次看到石涛画时闪过不同的蓝光,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D.蓝眼在与黄三爷交手中落败,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裕成公,下场凄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残酷的一面。
16.黄三爷不仅是造假高手,更是卖假高手,请结合小说,分析黄三爷是如何让蓝眼一步步落入自己的圈套中的?
17.蓝眼是识假高手,但结局令人唏嘘,请联系文本和生活,谈谈你从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古蜀世界。
②《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是国家大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造像群,显示了古蜀国昌盛的祭祀活动,它们既是群巫集团,又是古蜀国统治阶层的象征。高大的青铜立人像,可能象征蜀王与大巫师,众多青铜人头像应配置木制或泥塑身躯使用,可能代表着古蜀国各部族首领。三星堆青铜神树,则表现了古代蜀人对太阳神话的崇尚,以及沟通宇宙的想象。出土的大量玉器,也与祭祀有关,比如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画的图案,就描绘了祭祀神山的情景。
③如果说三星堆出土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那么金沙遗址考古发现则揭示了古蜀文明的延续。而在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年代之前,在成都平原上有宝墩文化等众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了古蜀文明的久远。这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多元一统的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佐证。
④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的六大文化区系中,辉煌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高度发达,完全可以同中原殷商文明媲美。它充分说明,中原以外的周边区域并非都是蛮夷落后之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都有着各自的重要地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⑤正是由于近万年以来,这些区系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逐渐认同,经济逐渐融合,才有了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的坚实历史基础,形成了中华文明浑厚的兼容性和强劲的凝聚力。也正是由于三星堆古蜀文化与中原殷商文化各自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展现出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的绚丽多彩,并随着相互间的传播影响和交流融合,中华文明才谱写了青铜时代杰出而又辉煌的篇章。可以说,三星堆古蜀文明并不单纯是一个辉煌的区域文明,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
⑥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三星堆考古发现揭示的古蜀文明,也堪称世界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三星堆考古发现还揭示了古蜀与南亚、中亚的远程贸易和交流,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贝就来自温暖的印度洋海域,蜀布与丝绸很早就通过西南古商道销售到了古印度、大夏(阿姆河流域)与古罗马。说明了古代蜀人并不封闭,很早就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了经济贸易往来。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并不是封闭的,而是相互交流影响和促进的结果。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也是开放的,与世界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三星堆考古发现对此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⑦从美术考古角度来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造像群和大量精美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杰作,也在世界美术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以往,由于古希腊和古埃及在人物雕像艺术方面的绚丽景观,而使西方学者忽略了中国等世界东方国家在人物雕像方面的成就,甚至认为中国古代雕塑主要表现在器物装饰上。自从有了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像群的考古发现,这一偏见被有力地纠正过来。三星堆说明,古老的中国同古希腊和古埃及一样,在人物雕像艺术方面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铸造出了大量神奇精美的千古杰作。
⑧总而言之,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所揭示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和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将永远闪烁着辉煌而灿烂的光芒。
(黄剑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有删改)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三星堆遗址文化是其发端,金沙遗址文化则是其延续。
B.正是因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高度发达,才使中原以外的周边区域摆脱了蛮夷落后之名。
C.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往来源远流长,三星堆考古发现可作为印证。
D.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像群的出土,说明中国有远胜于古希腊、古埃及的人物雕像工艺水平。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三星堆考古发现的价值和意义展开了较为充分地论述。
B.选文介绍了三星堆考古的辉煌成就,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多元一统的特质。
C.选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观点呈现更具有说明力。
D.选文第⑥段可用来论证当前我国所提倡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一观点。
20.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D.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马魂
蒙福森
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途经龚州,渡江之处名曰“将军古渡”,又名“将军滩”,后此地更是名声大噪。
渡口夕阳曾饮马,陇头荒草觉怡颜。历代文人骚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咏叹千年。摘录一二如下:
其一:汉将征蛮地,威名重伏波。金衔曾饮马,铜鼓重鸣鼍。戈日迷津岸,帆风落战舸。狂澜经底定,舟楫近如何
其二:勋传铜柱曾平越,名在龚州话伏波。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鼍。
在将军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一马平川,绿草如茵,出征交趾前,马援曾经在此操练士兵。
每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陷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一匹战马陷进去了。
此马,名火龙驹,名马也,来自西域大宛,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赤色,毛如炭火,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云: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火龙驹是马援的坐骑,皇帝亲赠。多年来,此马跟随马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
那日,操练中,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忽然,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
马援闻讯,大惊。
火龙驹拼命挣扎,泥潭深可裹腹,无法脱身。
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因一直挣扎,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远处,晨曦初露,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水天一色,沙鸥飞翔,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
看来,火龙驹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了。
马援老泪纵横。
揪心的是,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向马援走来。
老人深鞠一躬:“昨晚,闻将军的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束手无策,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负伤后留在龚州。今有一法,或可救将军的坐骑。”
“请问何法 ”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照老人的方法,将所有的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持长鞭,身手敏捷,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呼——”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马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马群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它的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它们驰骋沙场,无所畏惧。
哪怕刀山火海,依然不折不挠,勇往直前。
这,就是战马之魂。
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生命呼唤生命的壮举。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最终,跃出了泥潭。
空旷的草地上,火龙驹劫后重生,那一刻,它浑然不觉体力极度透支后的疲惫、饥渴,蓦然间,它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嘶,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蛮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其坐骑火龙驹不吃不喝,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如此,马亦如此。
(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龚州的“将军古渡”,它又名“将军滩”,是因马援将军渡江而得名。
B.小说第九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火龙驹的形象,不仅表现出其特点,更突出其不凡。
C.“从黄昏到傍晚……从深夜到黎明”,小说通过时间的推移侧面表现了人们的焦灼心理。
D.作者写马援将军病逝后,火龙驹日夜嘶鸣,绝食而亡,表现了英雄战马的忠贞品格。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歌,以突显军营将士的威名豪气,慷慨悲壮,感染力强。
B.小说结尾部分红日升起的环境描写,既实写太阳的初升,又虚写隐喻火龙驹的重生。
C.小说在交代战马陷入泥潭后,运用补叙宕开一笔,补充说明了火龙驹陷落的过程。
D.小说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展现战马挣脱泥潭的震撼场景,暗示了主旨。
23.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4.小说标题是“战马魂”,文中时时写马,却处处写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
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秦汉以后全面转化为政治实践。一是高度重视中央权威。中央的统摄地位和中央在国家制度总体安排上的权威是大一统的首要特质,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
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其核心是积极主张国家应当保民、重民、爱民。
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形成德主刑辅特色。德主刑辅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不滥施刑罚。
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二是维护公平。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选官制度在隋唐时确立。士人自由报考,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将才作为第二位的标准。
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国语》中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论断,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民族政权、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模式。三是追求对外开放。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
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
(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B.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够同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与互鉴。
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2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
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
C.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27.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 )
A.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D.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
28.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29.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就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
②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③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导
孙犁
11月“反扫荡”。我当了机关里的一个小组长,村长给我们分配了向导,指示了打游击的地势。别的组都集合起来出发了,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看看太阳就要下山,很是着急。我跑向村长家去,在山坡上一家门口遇见他。村长也是跑得呼哧呼哧,看见我就笑着说:
“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村长!”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村长笑着,“一样能完成任务,是一个女自卫队的队员!”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我赶紧下去带队伍。女孩子站在小河路口上还在整理她的挂包,望望我来了,她一跳两跳就过了河。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在识字班里念书的吴召儿。
神仙山也叫大黑山,是阜平最高最险的山峰。她领我们走的是东山坡一条小路。靠这一带山坡,沟里满是枣树,枣叶黄了,叙落着,树尖上还留着不少的枣儿,经过风霜,红得越发鲜艳。
“你们跟着我,有个好处。我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她说,“你看前头树上那颗冬儿多么大!”我抬头一望,她飞起一块石头,许多枣儿就落在前面地下了。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看着大家都捡了枣,她也捡起几颗枣儿,放到嘴里去,“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一望这座山,我们的腿都软了,我们不知道它有多么高。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①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等我爬到山半腰,实在走不动,找见一块平放的石头,就倒了下来,喘息了好一会儿,天上已经出了星星。“离这不远,我姑父的羊圈就在那,我姑父会守住他的羊群的。”她说。
“我们就在这里过一夜吧!”我说,“我的同志们恐怕都不行了。”
“不能。”她说,“就快到顶上了,只有顶上才保险。你看那上面点起灯来的,就是我姑家。”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门口。一开门,就有一股暖气,扑到我们身上来。一位老婆子赶紧说:“快进来,外头的山风冷。先上炕吧,我给大伙点火做饭。”
第二天,我们休息了一天。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她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这两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这天晚上下起大雨来,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她不紧不慢地说:
“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她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②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一清早我们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自信地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边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们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她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跟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祥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有删改)
3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村长给“我”这个组分配了女向导时,我有点急了,在村长一番解释之后,又看见她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我”就放心出发了。
B.到山顶放哨时,因长年被雨水冲洗得光亮又滑润的山石不好爬,吴召儿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敌人的举动。
C.清早,我们看见一路的村庄在着火冒烟,敌人从山脊梁上朝我们进逼,在安排好我们的撤退路线后,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壮烈牺牲了。
D.小说以点带面,对村长、姑姑和姑父这三人的描写,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言行富有个性,写出了老百姓对我党领导下的抗战的大力支持。
3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与《百合花》中“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美。
B.②处“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既体现了吴召儿作为一个自卫队员的责任是一定要消灭敌人,也体现出一个女性面对危险时的勇敢。
C.小说与王愿坚的《党费》都以“我”的视觉来展开叙述,“我”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角色之一。
D.文中“经风霜红得鲜艳”的枣儿、“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的玉蜀黍和扁豆角,画面感强,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32.请概括小说标题“向导”的含义。
33.小说写“我们”到了山顶之后的情节张弛有度;《荷花淀》中写水生嫂等妇女到马庄找丈夫未果后,划船回家途中捞菱角等情节及突遇日本船后躲避的情节也张弛有度。这种张弛有度刻画了两篇小说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俨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怂”,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批是“天时地利人和”。
(节选自贾平凹《白浪街》,有删改)
3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3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的讲究和热爱。
B.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
C.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
D.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
36.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7.贾平凹曾说:“写散文主要写自己的情绪。”作者的情感、语言的节奏、整体的文气都可以体现这种情绪,请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答案:
1.D 2.C 3.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使网络文学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②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③作者应努力避免因复制自己而走下坡路,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已然催生出”错,材料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已然催生出我国当代文艺的新格局”,选项说成了已然。
B.“它……奠定坚实基础”错,材料二“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可见,原文是说文学“全民写作”时代为网络文学普及化、大众化奠定坚实基础,而不是网络文学“读者”的“二次创作”。
C.“必然”错。材料二说“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可见,原文说的是可能性,选项说成必然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
C.“网络作家们”错,以偏概全,材料二“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可知,原文中有限定词“相当多”,且选项所述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可知,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既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又要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网络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由原文“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时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可知,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
由原文“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可知,作者应努力避免因复制自己而走下坡路,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
4.B 5.C 6.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错误。从第一段“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可知,“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并非“核心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与“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采用横向展开的议论方式”错误。文章阐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是纵向展开。
B.“文章运用对比……”错误。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没有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
D.“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错误。从文中“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来看,文章对“精华与糟粕共生”并未做具体阐述,仅仅是一笔带过。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错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水平等等,选项的推断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
故选D。
7.B 8.D 9.D 10.C 11.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
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的是“《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不是“《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
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⑦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但是并没有和西方美学“崇高”进行比较,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丽之美。不能体现“刚健”之美。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所以,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
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所以,二者的内容不同。
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所以,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
12.C 13.①二者都是这片林场中的“夜行者”。“护林人”老赵在每年元宵节为防止村民“送灯”引发火灾都坚守到深夜,“恨乎”鸟在晚上才发出“恨乎,恨乎”的叫声。
②二者是守护与被守护的关系。“护林人”老赵守护着这片国有林场,同时也守护着林场中的动物,包括“恨乎”鸟。
③“恨乎”鸟见证着老赵的恪尽职守。直到“护林人”老赵回到家和家人一起“送灯”,“恨乎”鸟的叫声才停歇。 14.①人物形象丰满。老赵作为“护林人”勤恳尽责,但同时他也期盼能和家人团圆,共度元宵节。
②故事情节集中。文章多选取片段式场景进行描写,将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集中在有限的篇幅中。
③主题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讲述护林员老赵的故事,强调了防火护林的重要性,同时也赞美了以老赵为代表的广大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精神品质。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二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勇于打破传统习俗”错误,“敢为天下先”的意思重在赞赏人物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不惧失败的精神和行为。老赵最终放弃为祖先“送灯”,是因为忠于职守,主要体现的是他的爱岗敬业,并非勇于挑战,敢于创新。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由文章第二段“更神奇的是有一种鸟叫‘恨乎’,最大的特点是晚上才发出‘恨乎,恨乎’的叫声”可知,“恨乎”鸟到晚上才发出“恨乎”的声音;由文章第三段“每年的元宵节都让他牵肠挂肚,他总怕来送灯的村民不小心引发火情,造成火灾”可知,老赵每年元宵节的晚上都要去林场防火,可见二者都在夜间活动。
(2)由文章第二段“树林里有很多种大小动物……”和第三段“这个地方,山坡往上的山林都属于国有林场,由他担任护林员负责管护”可知,老赵作为护林员管护着这片有许多动物的林场,“恨乎”鸟也是林场中的动物,老赵与它是守护与被守护的关系。
(3)由文章第十段“他一身疲惫地回到家……招呼妻子说……在路边路祭一下吧……”和第十二段“灯一益盏都点燃起来……一直在叫的‘恨乎’,这时候也停歇了下来,四周已进入了一片寂静”可知,老赵与家人一起“送灯”时,“恨乎”鸟也停歇了下来。老赵工作时“恨乎”鸟在啼叫,回家送灯便停止了叫声,可见“恨乎”鸟陪伴着老赵工作,见证着他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人物塑造上,丰满,立体感强。由文章第三段“恰恰在这个靠近林木的边缘地带有一片坟地,每年的元宵节都让他牵肠挂肚,他总怕来送灯的村民不小心引发火情,造成火灾”可知,老赵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由文章第四段“倒是盼着每年都能在元宵节下一场大雪才好呢,要真是下了雪的话就能解除防火的紧急状态。他也就可以放心地和家人一起过个元宵节了”可知,他自己有防护员的职责外,也期盼能和家人团圆,共度元宵节。
(2)情节结构上,多选取片段式场景进行描写,但始终有一条线索,那就是“送灯”。开篇写老赵为了自己防护员的职责而在元宵节去割草护林,防止“送灯”发生火灾;接下来写到有人陆续到来“送灯”;最后写到老赵和家人在路边路祭先祖“送灯”,情节非常集中。
(3)主题思想上,文章叙述了“护林人”老赵在每年元宵节为防止村民“送灯”引发火灾都坚守到深夜的故事,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待防火护林的重要性,每年元宵节都不能和家人团聚,歌颂了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美好品质。同时,老赵的形象也是千万个具有这种美好品质的普通劳动者的代表。
15.C 16.①第一步廉价实出真画和故意提醒黄三爷临摹过这幅画,廉价卖画蓝眼检漏,为下文大家都去裕成公观画埋伏笔:黄三爷临摹过这幅画,为下文假画的出现埋伏笔。
②第二步巧借舆论造成真假画难辨的局面。先利用真画来历的舆论为裕成公造势,造成真画被蓝眼捡漏的既定事实:又以前文的伏笔发酵造成真假画共存的局面,令裕成公骑虎难下。
③第三步巧借舆论的压力和裕成公的名声天价卖假画,在舆论压力下,裕成公为保名声,必然一探真假,而这自然就露入黄三爷的醒套之中,蓝眼打眼也就在所难免,只得天价买假画保全名声。 17.①虽然自身本领高强,我们也不可过于自大,自信,轻视对手,要尊重对手,重视对手。蓝眼的本领很强,但他过于自信,不把黄三爷放在眼里,不重视对手,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②我们要不受舆论和外界压力的影响,坚持自己的判断。面对舆论和佟老板的压力,蓝眼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未能坚持下去,从而落入黄三爷的圈套之中,这是他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③人生失误难免,出错或失败后,不可一蹶不振,要坚强。蓝眼最后发现以天价买来的画是假画,他无法接受现实。认栽到底,一题不振。这是他悲剧人生的第三个原因。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多次闪过不同的蓝光,既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即第一次看真画的自负,第二次认假为真的吃惊和羞愧,第三次发现自己上当的震惊和绝望;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对比”是不同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眼睛闪过不同蓝光,只是数量不同,还是说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前后的对比。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步廉价卖出真画和故意提醒黄三爷临摹过这幅画。“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卖画的人特意说黄三爷临摹过这幅画,为下文假画的出现埋伏笔;“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蓝眼廉价卖了画,以为是捡漏,为下文大家都去裕成公观画埋伏笔;
②第二步巧借舆论造成真假画难辨的局面。“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先制造舆论,利用真画来历的舆论为裕成公造势,造成真画被蓝眼捡漏的既定事实;“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 ”又以前文的“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作伏笔,不断酝酿、发酵舆论,造成真假画共存的局面,令裕成公骑虎难下。
③第三步巧借舆论的压力和裕成公的名声天价卖假画。“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可知,在舆论压力下,裕成公为保名声,派人去一探真假,决定花天价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而这自然就落入黄三爷的圈套之中,蓝眼打眼也就在所难免,只得天价买假画保全名声。
1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一个本领高强的人,做人不可过于自大、自信,这样容易轻视对手,甚至上当受骗,要学会尊重对手、重视对手。结合“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可知,蓝眼的本领很强,但他过于自信,不把黄三爷放在眼里,不重视对手,给了对方可乘之机,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②我们要不受舆论和外界压力的影响,坚持自己的判断。结合“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可知,面对舆论和佟老板的压力,蓝眼未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受舆论裹挟,担心老板不信任,最终同意老板天价买假画保全名声,实则落入黄三爷的圈套之中。这是他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③人生失误难免,出错或失败后,不可一蹶不振,要坚强。结合“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有人说他得一场大病,从此躺下,再没起来”可知,蓝眼最后发现以天价买来的画是假画,他无法接受现实,离开了裕成公,从此一蹶不振,下场凄惨。这是他悲剧人生的第三个原因。
18.C 19.C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曲解文意,原文是“如果说三星堆出土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并未说三星堆遗址文化是古蜀文明的开端。
B.强加因果,原文是“它充分说明,中原以外的周边区域并非都是蛮夷落后之区”,只能说明中原以外的区域也存在着像三星堆这样能与中原媲美的先进文明,并不能据此得出“因为三星堆文化的存在使得中原以外的区域摆脱蛮夷之名”的结论。
D.于文无据,原文是“自从有了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像群的考古发现。这一偏见被有力地纠正过来……曾经铸造出了大量神奇精美的千古杰作”,是说中国在人物器像方面和古希腊和古埃及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杰作。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比喻论证”错,材料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虽有比喻句,但不是论证过程,所以不是比喻论证。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祭祀,“戎”指战争。
A.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远:指祖先,大意为“曾子说:‘谨慎恭敬地对待父母的去世,祭祀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自然日趋忠厚老实。’”
B.介绍的是可持续发展观点。
C.大意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
D.大意为“决定君主尊卑,国家安危的,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了。”
故选B。
21.A 22.B 23.①运用比喻(博喻),把马群奔跑的状态比作彩虹、激流、暴雨、闪电、飞沙、走石、飓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磅礴气势。
②运用排比(铺排),增强语势,强调马群的风驰电掣,气势如虹。
③多用短句,真实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迅疾感、急促有力的节奏感。 24.①写火龙驹征战无数疆场,也是将军为国征战身经百战无所畏惧的体现。
②写火龙驹受困后,被同伴激发潜能斗志,勾起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战马之魂,也是将士们无数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映射。
③写火龙驹最后随主人军前而去,也表现了马援的壮志未酬、视死如归和将士们“百万同袍,不知归路”的悲壮命运。
总之,马与人相得益彰,使小说意蕴丰厚。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马援将军在此渡江而得名”错误 ,于文无据。由原文“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途经龚州,渡江之处名曰‘将军古渡’,又名‘将军滩’,后此地更是名声大噪”可知,原文只是说“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时途经龚州的‘将军古渡’,它又名‘将军滩’”,没有说“是因马援将军在此渡江而得名”。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以突显军营将士的威名豪气,慷慨悲壮,感染力强”错误。开头引用意在显示将军久负盛名,威名远扬;结尾引用意在表现将士们明知前路荆棘密布仍顽强不屈的悲壮苍凉。
C.“运用补叙宕开一笔”错误。“补叙”错误,应为“插叙”。
D.“小说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错误,此场景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马群……气势如虹”“马群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运用比喻(博喻),把“马群奔跑的状态”比作“彩虹、激流、暴雨、闪电、飞沙、走石、飓风……”,用彩虹、激流、暴雨、闪电、飞沙、走石、飓风等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马群奔跑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磅礴气势,增添了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运用排比(铺排),通过将结构相同的“如……”句子成串地排列,以此来加强语势,强调马群的风驰电掣,气势如虹。
“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都为短句,真实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迅疾感、急促有力的节奏感。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标题和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多年来,此马跟随马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马跟随马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写火龙驹征战无数疆场,也是将军为国征战身经百战无所畏惧的体现。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生命呼唤生命的壮举。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火龙驹一步一步地,最终,跃出了泥潭”,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最终,跃出了泥潭。写火龙驹受困后,被同伴激发潜能斗志,勾起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战马之魂,也是将士们无数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映射。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蛮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其坐骑火龙驹不吃不喝,日夜嘶鸣,绝食而死”,马援在军前病逝,壮志未酬,马援将军病逝后,火龙驹日夜嘶鸣,绝食而亡,写火龙驹最后随主人军前而去,表现了马援的壮志未酬、视死如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如此,马亦如此”,也表现了马援和将士们“百万同袍,不知归路”的悲壮命运。
总之,“战马魂”时时写马,处处写人,马与人相得益彰,使小说意蕴丰厚。
25.C 26.C 27.D 28.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的特点,然后从五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最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我们要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
②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的特点;引用《礼记》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的特点。 29.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创造并发扬光大。
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就是一种传播中华文明的很好的方式。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无中生有。两则材料并未谈及中华文明比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优越,材料一也只是说,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B.“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曲解文意。由原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知,是“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而非“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
D.“‘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偷换概念,原文“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根据文意,是说“大一统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而不是“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是说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是否“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材料中并未说明。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