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年 级 七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习领域/模块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课标依据,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课教学的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在“第三学段”中提出了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授本章内容时结合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中认识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当使用电教媒体手段和学具,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推理与交流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通过实例认识有序数对,感受它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 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3.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通过研究平移与坐标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复习课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共两节、教师用书建议新授课时7课时、课题组基于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思路、从单元目标出发、分析整个单元作业的内容结构和水平结构,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将本章作业整合为4课时,分别是有序数对1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1课时,用坐标表示平移1课时.设计时紧扣作业的实用性、趣味性、层次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掌握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以及一般到特殊的数学常用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学习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以前学过数轴对数与形的结合有了简单了解,本节是在平面中研究问题,对学生来说在理解方面有了难度,如果本节能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以学生现有的能力会很容易的理解。 学生学习过数轴的概念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知道了数轴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前一节学习了“位置的确定”,对平面内一点的位置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学习本节课有了一定的基础。 自然状况: 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概念模糊不清,不熟练。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实例认识有序数对,感受它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 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3.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通过研究平移与坐标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2.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难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通过研究平移与坐标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1:(目标1:记住有序数对的基本概念) 实施执行:学生自主回答,相互补充;老师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评价。 活动1:观察思考,学生能辨别出有序数对。 活动2:学生能分辨出有序数对。 活动3:巩固内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 达成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及自我评价,是否熟练掌握有序数对的概念。 评价任务2 (目标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 实施执行: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活动1:学生观察思考。 活动2: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 活动3:找同学讲解,巩固内容,熟练掌握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 达成目标:巩固内容,熟练掌握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 评价任务3 (目标2: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都是正数,简单记作, 第二象限是 第三象限是 第四象限是 实施执行: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活动1:学生观察思考。 活动2: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 活动3:找同学讲解,巩固内容。 达成目标2:通过做题及自我评价,熟练掌握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 评价任务4 特殊点的坐标(目标3:特殊点的坐标) 实施执行: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再进行补充。 活动1:学生进行解答。 活动2:找同学分析问题,问其解答思路。 活动3:找同学讲解。 达成目标3:通过做题及自我评价,能独立完成做题过程,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评价任务5 点到两轴的距离的意义 (目标3:能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检验答案和正确做答。) 点到两轴的距离: 点到 轴的距离为 到轴的距离为 实施执行: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再进行补充。 活动1:学生进行解答。 活动2:找同学分析问题,问其解答思路。 活动3:找同学讲解。 达成目标3:通过做题及自我评价,能独立完成做题过程,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评价任务6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步骤: ①选原点; ②规定 轴的正方向; ③根据实际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确定单位长度; ④在坐标系中描点,并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地点的名称。 例题: 如图是中国象棋的一盘残局,如果用(2,-3)表示“帅”的位置,用(1,6)表示“将”的位置,那么“炮”的位置应表示为( ) A.(6,4) B.(4,6) C.(8,7) D.(7,8) 实施执行: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再进行补充。 活动1:学生进行解答。 活动2:找同学分析问题,问其解答思路。 活动3:找同学讲解。 达成目标3:通过做题及自我评价,能独立完成做题过程,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评价任务7:点的坐标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点的坐标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变化规律是左减右加; 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变化规律是上加下减。 实施执行: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再进行补充。 活动1:学生进行解答。 活动2:找同学分析问题,问其解答思路。 活动3:找同学讲解。 达成目标3:通过做题及自我评价,能独立完成做题过程,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知识回顾,复习提问
教师活动 1 (2)有序数对的定义是什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 1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做补充,老师做评价。
活动意图说明:(1)通过实例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记住有序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环节二:知识回顾,复习提问
教师活动 2 点的坐标,且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求点的坐标。 学生活动 2 学生计算,讨论。得到正确答案 :
活动意图说明:(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记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环节三: 启发引导,探索法则
教师活动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度。 点的坐标为 ,点的坐标为 ; (2)点关于轴对称点的坐标为 ; (3)求以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 (4)点在轴上,且△的面积等于△的面积,求点的坐标。 学生活动3 回想、分析、探索解法。学生进行解答。
活动意图:启发引导,探索规律,回想起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的解法。。
吃饭
6.教学反思与改进: 由学生熟悉的数轴出发,给出数轴上点的坐标的定义,建立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到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的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是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根据数轴上的点的坐标定义的,平面内点的坐标的对应关系相似于数轴上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课内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懂得数学价值,升华情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要求太高。有效的办法是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前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 6 -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