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材料解析题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古代史上,隋朝既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扼腕痛惜的结局,历史总让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隋炀帝继位后,……但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是哪位皇帝于哪一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2)材料二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此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皮日休为何评论此河的开通“共禹论功不叫多”,请从它的积极作用方面进行阐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你能从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里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皇帝:隋文帝杨坚;时间:589年
(2)河流: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启示: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详解】
(1)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此河:依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大运河;
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启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我们可以得出启示是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2.(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杭州将运河文化展现给世界,令参加G20杭州峰会的记者们感叹:大运河中流淌的就是中华千年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上述材料是对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评价?
(2)材料二中的“涿郡”“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4)该水利工程是谁在位时开通的?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
(1)大运河。
(2)涿郡:北京;余杭:杭州。
(3)C
(4)隋炀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详解】
(1)工程:根据材料“尽道亡为此河”“北通逐郡之渔商”可知,两首诗歌都是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2)地名:“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浙江杭州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材料二中的涿郡指的现在的北京,“余杭”指的是现在杭州。
(3)功能:由“至今千里赖通波”“北通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C项正确。
(4)皇帝:根据所学,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可知,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炀)帝谓给事郎蔡征日:“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胭粉,从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日:“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材料三: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攻打高丽),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试说明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隋朝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案】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地位: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二“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胭粉,从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攻打高丽),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因此隋朝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的地位,它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4.(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大唐历史。
材料一 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他”是谁?他在当政期间出现的著名的谏臣是谁?
材料二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2)指出材料二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材料三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僧人”是谁?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唐朝的对外政策怎么样?学习了两位僧人的故事后,他们身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唐蕃和亲有何历史影响?
【答案】
(1)唐太宗。魏征。
(2)鉴真;日本,
(3)玄奘,开放。百折不挠,坚强不屈。
(4)文成公主:唐蕃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民族的交融。
【详解】
(1)人物:根据所学知识,由“ 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可知“他”是唐太宗。
谏臣: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当政期间出现的著名的谏臣是魏征,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人物及“东瀛”:根据所学知识,由“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因此该人物是鉴真;“东瀛”指的是今天的日本。
(3)僧人:根据所学知识,由“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这位僧人是玄奘。
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六渡出海”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唐朝的对外政策是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从鉴真和玄奘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具有的共同精神是百折不挠和坚强不屈,言之有理即可。
(4)“公主”:根据所学知识,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唐蕃和亲的历史影响是军事上,求得了边境一定的和平时期,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在政治上,调整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唐王朝、吐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交流。
5.(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在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三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隋朝东都,隋朝第二代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遇雨,全身棉布新衣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张三凭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他送给老翁一套越窑青瓷茶具;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玩,在这里张三朗读了唐诗《忆昔》中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1)张三出生在何地?隋朝第二代皇帝是谁?该皇帝哪一年在A地被杀,从而使隋朝灭亡?
(2)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一个城市?京城C地是哪一个城市?
(3)张三漂亮的“颜体”楷书是模仿哪位唐朝大书法家的字体?
(4)张三此行参加的科举考试,是当时最重要的科举科目,你知道是什么科目吗?
(5)张三所朗读的《忆昔》的作者是谁?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他被尊称为什么?
(6)《忆昔》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
(7)上述材料中有两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你能找出来吗?并说明原因。
【答案】
(1)江都(扬州)。隋炀帝。618年。
(2)洛阳。长安。
(3)颜真卿。
(4)进士科。
(5)杜甫。“诗史”。“诗圣”。
(6)唐玄宗。
(7)①“全身棉布新衣湿透”。棉布成为衣料是宋朝棉纺织业兴起以后的事情。②“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占城稻的引入是在宋朝时期。
【详解】
(1)地点:依据题干“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三出生在江都(今扬州);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第二代皇帝是隋炀帝;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城市:依据材料“张三苦读寒窗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隋朝第二代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遇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洛阳,京城C地是长安,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曾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
(3)书法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三漂亮的“颜体”楷书是模仿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唐朝的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4)科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作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三所朗读的《忆昔》的作者是杜甫;称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尊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
(6)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出自杜甫的《忆昔》,描述的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时期繁荣富庶的景象。
(7)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有两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①“全身棉布新衣湿透”,②“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全身棉布新衣湿透”,棉布成为衣料是宋朝棉纺织业兴起以后的事情,棉花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北宋时,棉花主要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②“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占城稻的引入是在宋朝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时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6.(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的三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两个怎样的治世局面?
(2)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答案】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举制;隋炀帝。
【详解】
(1)皇帝: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根据材料二“武后陵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武则天的陵墓,与武则天有关。
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是指唐玄宗;唐太宗统治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2)考试制度、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名额,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主要内容。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我国古代的这项考试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延揽人才、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该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该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考试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科目的设立?
(2)我国的这一考试制度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一般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历史上首次采用皇帝面试办法(殿试)的是谁?
(3)依据材料三,谈谈该制度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1)科举制度;进士科。
(2)唐朝;武则天。
(3)积极意义: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平台;也为统治阶级延揽人才、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
局限性: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
【详解】
(1)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与我国古代科举制密切相关。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种制度;标志: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2)朝代: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时期,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开武举,亲自面试学生。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皇帝:武则天首次采用皇帝面试办法进行人才选拔。
(3)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三“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延揽人才、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可知,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有才学的人脱颖而出,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局限性:根据材料三“但该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可知,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是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
8.(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dàn,吃)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请列举1例说明。
材料四:“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3)指出材料四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
【答案】
(1)以民为本/存百姓。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生产;减省刑罚。(任答一点即可)
(2)开明的民族政策/一视同仁。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鉴真。遣唐使。
【详解】
(1)理念:由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dàn,吃)腹,腹饱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以民为本/存百姓;措施:唐太宗统治时期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生产;减省刑罚。
(2)政策:由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说明:由材料“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可知,唐朝采用和亲的方式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3)人物:由材料“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可知,高度赞扬的是鉴真,鉴真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使团: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遣唐使。
9.(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探究题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我心目中的隋唐”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材料中三位杰出帝王,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概括说出其主要功绩?
【答案】
示例:
图1: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或者隋文帝统一全国后,采取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图2: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推行了改革科举制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图3:唐玄宗励精图治,实行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改革措施,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国力空前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详解】
概括:本题为开放式试题,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其中一位帝王,概括说出其主要功绩即可。若选择图1隋文帝,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若选择图2唐太宗,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推行了改革科举制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若选择图3唐玄宗,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励精图治,实行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改革措施,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国力空前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10.(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唐朝时期出现的另一盛世局面是什么?
材料二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2)材料二中唐朝农业上出现的重要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3)根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材料四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一百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的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概括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因素。
【答案】
(1)唐玄宗;贞观之治。
(2)曲辕犁;筒车。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
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文化:唐诗繁荣。
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5)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统治者:由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景象,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全所未有的强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生产工具: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3)特点:由材料“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可知,唐朝文化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例如,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例如,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进展: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即决策程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影响: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5)因素:唐朝国家兴盛是因为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稳定,制度创新,所以国家兴盛需要具备,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
11.(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创立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图一 图二
(2)图一的名称是什么?图二有何用途?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案】
(1)制度:科举制;影响: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名称:曲辕犁;用途:灌溉。
(3)人物: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
【详解】
(1)制度:从“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打开了入仕的大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影响:从“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还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名称及用途:观察材料二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有所发明创新,其中的代表有用于耕地的曲辕犁和用于灌溉的筒车等。图一为曲辕犁,图二为筒车,其用途是灌溉。
(3)人物:从“‘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交流。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在天竺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2.(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dàn,吃)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是什么?请列举1例说明。
【答案】
(1)理念:心存百姓,重视民生。措施: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方式:和亲。举例: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吐蕃。
【详解】
(1)执政理念: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因此,他的执政理念是心存百姓,重视民生。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正是他执行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
(2)民族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对汉族与少数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这说明了唐朝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3)方式:根据材料“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可知,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是和亲。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和亲。
13.(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民族和睦和中外友好交流促进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唐朝处于我国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古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五: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中外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请区分材料一的资料类型,完成填空。(填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2)列举材料二中“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这体现了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指出该政策的影响。
(3)材料三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依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5)依据材料五,思考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答案】
(1) ②③④⑤ ①⑥
(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3)北宋与辽;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维持了北宋与辽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减少了军费开支,但也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接纳世界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详解】
(1)历史史实: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②③④⑤均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没有提示它的意义或影响,因此,它们均是史实。
历史解释: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意义或影响的说明,是定性评价,①⑥均提示了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是历史解释。
(2)事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可知,这就是文成公主入藏;
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作用: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可知,这体现出,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3)盟约: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这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看待: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四十年不识干戈,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这体现出,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维持了北宋与辽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减少了军费开支,但也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僧人: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这就是玄奘;
著作:根据所学可知,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5)做法: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接纳世界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14.(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材料一、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哪个皇帝创立了科举制度?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
【答案】
(1)材料一门第家世,材料二才能学识。
(2)隋炀帝;设进士科。
(3)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少于两点)。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可知,这体现的是门第家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可知,这体现的是,才能学识。
(2)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这体现的作用是,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根据所学可知,同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5.(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毂[gǔ]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林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不开,请举出两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答案】
(1)科举制;隋朝。
(2)唐玄宗;曲辕犁、筒车。
(3)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体现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所以诞生于隋代。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开元全盛时代是唐玄宗党政时期;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河筒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局面的出现。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作用根据“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6.(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篇】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民族关系篇】
材料三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对外关系篇】
材料四 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此“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此外,唐朝出现的新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4)材料四中的“伟大僧人”是指谁?唐朝时,到日本传授佛经的扬州大明寺高僧又是谁?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有何共同意义?
(5)综上概述我国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答案】
(1)开元盛世;政局稳定,全面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任用贤能;关注民生,善于改革等
(2)农业、制瓷业;筒车。
(3)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4)玄奘;鉴真;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外交往
(5)繁荣与开放
【详解】
(1)盛世:根据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得出这个盛世指的是开元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即位之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在贤相姚崇与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开创了开元盛世。所以此“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政局稳定,全面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任用贤能;关注民生,善于改革等。
(2)行业: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一为曲辕犁,是一种农业上的犁地用具,体现了唐朝农业的进步。图二为唐三彩,是唐朝的代表性陶瓷,体现出唐代制瓷业的进步。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的新的灌溉工具是筒车。
(3)民族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出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称: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4)人物:根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法,所以“伟大僧人”是指玄奘。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到日本传授佛经的扬州大明寺高僧是鉴真。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玄奘西行求取佛法,鉴真东渡弘扬佛法,都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外交往。
(5)社会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繁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推行开放的政策,体现出我国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17.(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以至于今天,仍有很多人追忆着唐朝,追忆那盛世的欢歌,追忆那开放的胸怀,追忆那诗歌中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油脂票米白,公仓私仓俱丰实。
(2)材料二描述的是谁在位时的社会现状?开创这样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任写一点即可)
材料三: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 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3)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再任举一例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材料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材料四的诗句出自于谁的作品?他的诗歌有哪些特点?(任写一点即可)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统治给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
(1)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2)唐玄宗统治前期。示例: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等。
(3)开放;示例;鉴真东渡。
(4)李白;示例: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5)示例:国家统治者要注重民生问题;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合作交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材料的意思是船好比帝王君主,水好比黎明百姓,水能载着舟航行,也能将舟淹没。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2)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油脂票米白,公仓私仓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全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根据材料“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 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唐玄宗统治时期,鉴真东渡到日本,在那里他传播了唐朝文化。
(4)根据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知,材料中的诗句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有“诗仙”之称。
(5)根据题干材料和问题的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统治注重民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国家统治者要注重民生问题;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合作交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18.(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忆曾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的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技术创新】
材料二: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其中一种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近应浅耕和浑耕的不同需妥,既节省言力,又减轻了扶犁衣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的效率,为一种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扎水从河里汲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2)请分别写出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
【和同一家】
材料三:贞观十互年(61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袒未有通婚上因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章实多。”
(3)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对外友好】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唐朝对外交往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闷,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答案】
(1)唐玄宗(李隆基)。
(2)曲辕犁,筒车
(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繁荣与开放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忆曾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唐诗描写了唐玄宗前期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开元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的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从河里汲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发明的耕地的曲辕犁和灌溉的筒车两种农业生产工具。
(3)根据材料三“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所以“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根据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取经,历经10多年,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因此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19.(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创造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三:(诗两首)
睦邻诚邀传佛音,六遭东渡历苦辛。
盲目赤心感天地,奈良洋溢大唐风。
茫茫天竺取真经,百死千生向西行。
遍访名寺游佛学,一代高僧传美名。
材料四: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比较
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
用人上 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经济上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教上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写出材料一图片中两个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并任意选择一个指明它的具体用途。
(2)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制度”的名称。
(3)材料三两首诗描述了唐朝的哪些历史人物?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4)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分别形成了什么治世局面?根据材料四表格内容归纳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案】
(1)筒车;曲辕犁。筒车用于灌溉(或曲辕犁用于耕作)。
(2)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3)鉴真;玄奘。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4)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度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中两个农业生产工具分别是筒车和曲辕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用于灌溉,曲辕犁用于耕作。
(2)根据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3)根据材料三“六遭东渡历苦辛”“茫茫天竺取真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述了鉴真和玄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时期治世局面是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治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原因:根据材料四“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可知,用人方面善于用人;“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经济方面重视经济发展;“扩充国学规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可知,文教方面完善了科举制。
20.(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唐朝诗人元稹有诗:“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描写了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反映出当时频繁的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改编
材料二 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李斌城《盛唐社会风貌》
材料三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通过以上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历史现象?请分别依据材料进行说明。
(2)你看到的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风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形成这种社会风貌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材料一看到唐朝时期服饰、音乐等融合了胡人的风格;(或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材料二看出妇女常在公开场合出现;材料三看出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材料四看出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
(2)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
(3)①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②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③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详解】
(1)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 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与““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体现出唐朝时期服饰、音乐等融合了胡人的风格,或者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等可以看出妇女常在公开场合出现;根据材料三“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看出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根据材料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看出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
(2)社会风貌:根据上述材料,唐朝时期服饰、音乐等融合了胡人的风格、妇女常在公开场合出现、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这些体现出唐朝的社会风气十分开放,各民族,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强。
(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得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同时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与中外交往。
21.(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技术创新】
材料一: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一中图甲和图乙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的名称。
【民族交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中外交流】
材料三: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中外交流的典型史实两例。
(4)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唐朝历史,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曲辕犁,筒车。
(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原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
(4)技术创新,发展经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可知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2)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技术创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都是国家强盛发达的原因。
22.(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答案】
(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详解】
(1)由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从“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中的“金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选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因此,科举制是由隋炀帝正式确立的。
(3)从“‘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科举制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者统治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3.(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唐语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什么的重视?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重用贤能,请列举一位贤相。
(4)从这些皇帝的治国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借鉴?
【答案】
(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意思相近即可) 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任答一点即可)
(2)人才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任答一点即可)
(3)唐玄宗 姚崇或宋璟
(4)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任用贤才;必须重视农业,关心人民疾苦;必须重视吏治的建设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中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重视:根据材料中的“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可知其对人才的重视;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上”:根据材料中的“开元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贤相:唐玄宗即位以后,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4)借鉴:本题可以从他们能够开创盛世局面的原因角度来谈,如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任用贤才;必须重视农业,关心人民疾苦;必须重视吏治的建设等。
24.(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其“卓然出于后世者”。
材料二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唐朝前期的这些国家统治者,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唐朝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1)根据材料一,隋文帝“混南北一区”的历史功绩是在什时候?他的这个功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唐朝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历史上称为什么?材料中认为“唐朝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武则天为“盛世”的出现作出什么贡献?
【答案】
(1)589年。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开元盛世。原因: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贡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在位期间,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唐朝盛世的顶峰是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唐朝前期的这些国家统治者,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可知原因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5.(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三: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魏晋以来选官标准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从材料中找出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
(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选官标准:门第。
(2)选官标准:按才学标准;特点: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
(3)原因: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贡献:创立殿试制度。
【详解】
(1)标志:根据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知,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创立;选官标准:依据材料一“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可知,魏晋以来选官标准是按照门第的高低。
(2)选官标准:依据材料二“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可知,唐代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按才学标准;特点:依据材料二“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可知,唐朝科举制度的突出特点有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
(3)原因:依据材料三“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唐代科举考试中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贡献: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的贡献是创立殿试制度。2024年湖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材料解析题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古代史上,隋朝既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扼腕痛惜的结局,历史总让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隋炀帝继位后,……但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是哪位皇帝于哪一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2)材料二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此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皮日休为何评论此河的开通“共禹论功不叫多”,请从它的积极作用方面进行阐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你能从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里得到什么启示?
2.(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杭州将运河文化展现给世界,令参加G20杭州峰会的记者们感叹:大运河中流淌的就是中华千年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上述材料是对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评价?
(2)材料二中的“涿郡”“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4)该水利工程是谁在位时开通的?有什么历史作用?
3.(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炀)帝谓给事郎蔡征日:“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胭粉,从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日:“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材料三: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攻打高丽),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试说明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隋朝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什么地位?
4.(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大唐历史。
材料一 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他”是谁?他在当政期间出现的著名的谏臣是谁?
材料二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2)指出材料二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材料三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僧人”是谁?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唐朝的对外政策怎么样?学习了两位僧人的故事后,他们身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唐蕃和亲有何历史影响?
5.(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在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三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隋朝东都,隋朝第二代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遇雨,全身棉布新衣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张三凭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他送给老翁一套越窑青瓷茶具;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玩,在这里张三朗读了唐诗《忆昔》中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1)张三出生在何地?隋朝第二代皇帝是谁?该皇帝哪一年在A地被杀,从而使隋朝灭亡?
(2)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一个城市?京城C地是哪一个城市?
(3)张三漂亮的“颜体”楷书是模仿哪位唐朝大书法家的字体?
(4)张三此行参加的科举考试,是当时最重要的科举科目,你知道是什么科目吗?
(5)张三所朗读的《忆昔》的作者是谁?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他被尊称为什么?
(6)《忆昔》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
(7)上述材料中有两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你能找出来吗?并说明原因。
6.(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的三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两个怎样的治世局面?
(2)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7.(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我国古代的这项考试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延揽人才、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该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该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考试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科目的设立?
(2)我国的这一考试制度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一般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历史上首次采用皇帝面试办法(殿试)的是谁?
(3)依据材料三,谈谈该制度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8.(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dàn,吃)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请列举1例说明。
材料四:“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3)指出材料四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
9.(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探究题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我心目中的隋唐”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材料中三位杰出帝王,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概括说出其主要功绩?
10.(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唐朝时期出现的另一盛世局面是什么?
材料二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2)材料二中唐朝农业上出现的重要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3)根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材料四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一百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的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概括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因素。
11.(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创立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图一 图二
(2)图一的名称是什么?图二有何用途?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12.(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dàn,吃)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是什么?请列举1例说明。
13.(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民族和睦和中外友好交流促进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唐朝处于我国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古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五: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中外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请区分材料一的资料类型,完成填空。(填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2)列举材料二中“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这体现了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指出该政策的影响。
(3)材料三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依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5)依据材料五,思考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14.(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材料一、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哪个皇帝创立了科举制度?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
15.(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毂[gǔ]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林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不开,请举出两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16.(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篇】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民族关系篇】
材料三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对外关系篇】
材料四 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此“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此外,唐朝出现的新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4)材料四中的“伟大僧人”是指谁?唐朝时,到日本传授佛经的扬州大明寺高僧又是谁?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有何共同意义?
(5)综上概述我国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17.(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以至于今天,仍有很多人追忆着唐朝,追忆那盛世的欢歌,追忆那开放的胸怀,追忆那诗歌中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油脂票米白,公仓私仓俱丰实。
(2)材料二描述的是谁在位时的社会现状?开创这样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任写一点即可)
材料三: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 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3)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再任举一例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材料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材料四的诗句出自于谁的作品?他的诗歌有哪些特点?(任写一点即可)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统治给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哪些启示?
18.(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忆曾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的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技术创新】
材料二: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其中一种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近应浅耕和浑耕的不同需妥,既节省言力,又减轻了扶犁衣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的效率,为一种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扎水从河里汲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2)请分别写出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
【和同一家】
材料三:贞观十互年(61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袒未有通婚上因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章实多。”
(3)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对外友好】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唐朝对外交往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闷,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19.(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创造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三:(诗两首)
睦邻诚邀传佛音,六遭东渡历苦辛。
盲目赤心感天地,奈良洋溢大唐风。
茫茫天竺取真经,百死千生向西行。
遍访名寺游佛学,一代高僧传美名。
材料四: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比较
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
用人上 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经济上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教上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写出材料一图片中两个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并任意选择一个指明它的具体用途。
(2)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制度”的名称。
(3)材料三两首诗描述了唐朝的哪些历史人物?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4)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分别形成了什么治世局面?根据材料四表格内容归纳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20.(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唐朝诗人元稹有诗:“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描写了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反映出当时频繁的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改编
材料二 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李斌城《盛唐社会风貌》
材料三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通过以上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历史现象?请分别依据材料进行说明。
(2)你看到的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风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形成这种社会风貌的原因有哪些?
21.(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技术创新】
材料一: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一中图甲和图乙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的名称。
【民族交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中外交流】
材料三: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中外交流的典型史实两例。
(4)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唐朝历史,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2.(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23.(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唐语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什么的重视?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重用贤能,请列举一位贤相。
(4)从这些皇帝的治国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借鉴?
24.(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其“卓然出于后世者”。
材料二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唐朝前期的这些国家统治者,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唐朝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1)根据材料一,隋文帝“混南北一区”的历史功绩是在什时候?他的这个功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唐朝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历史上称为什么?材料中认为“唐朝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武则天为“盛世”的出现作出什么贡献?
25.(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三: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魏晋以来选官标准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从材料中找出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