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材料解析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11课)
1.(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 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 地区 发展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探究,请回答: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1)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采取什么样民族政策?他被少数民族首领共同拥戴为什么?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 此幸福太平……”
(2)歌谣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文成公主入藏有何意义?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和辽之间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图中C(岳飞大败金军主力的地点)的名称__________。和南宋对峙的金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答案】
(1)开明民族政策 ;“天可汗”
(2)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澶渊之盟;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边境和平
(4)郾城;女真族;
【详解】
(1)政策: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反映了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称号:唐太宗实行以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2) 意义:吐蕃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初,吐蕃的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事件: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反映了宋朝和辽澶渊之盟。1044年,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渊之盟;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但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4)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南宋初期,金军经常南下骚扰,岳飞英勇抗击金军,在郾城大败金军,图中C的名称郾城;民族: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
2.(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12.两宋时期,是我国继隋唐经济繁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相应机构加以管理。当时出现了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写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相应机构”是指什么机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指哪两个港口?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2)表现:人口稠密;买卖区与居住区已经没有界限;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等。
(3)市舶司;广州、泉州。
【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2)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可知,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的表现有:人口稠密;买卖区与居住区已经没有界限;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等。
(3)机构:根据材料三“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相应机构加以管理。当时出现了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应机构”是指市舶司,北宋时期“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指广州、泉州。
3.(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古代帝王的治国举措、制度政策深刻影响了封建王明的命运。依据下面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在唐朝逐步完善,宋朝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发展过程 时期 史实
诞生 A B
完善 唐朝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C 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D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改革、发展 宋朝 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忆昔开元全盛日”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3)材料二中赵国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A.隋朝 B.隋炀帝创设进士科 C.进士科 D.殿试
(2)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详解】
(1)AB: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2)局面: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措施有关。
(3)目的:根据材料“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蕃镇割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4.(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在沿海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宋朝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
(2)材料二中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地位?请你结合实例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各一例即可)
材料三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契丹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渭南文集》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在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代中国如何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
【答案】
(1)积极对外开放。市舶司。广州、泉州
(2)地位:是全国重要的粮仓。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纸币交子的出现;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或北方人口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任答三点)
(4)表现:农业快速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繁荣。
(5)加大对外开放;不断进行经济改革;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等。
【详解】
(1)特点:由材料“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可知,宋朝积极的进行对外开放;机构:宋朝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商港: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地位:由材料“‘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举例: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繁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变化:由材料“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苏常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是因为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或北方人口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4)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农业发展迅速,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手工业兴盛,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宋朝商业贸易繁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5)如何做:宋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经济发展迅速,我们现在应加大对外开放;不断进行经济改革;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等。
5.(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走向高潮。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盟约的内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从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图一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板 图二北宋“交子” 图三《清明上河图》局部
(3)材料三中图—“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什么?
【答案】
(1)盟约:澶渊之盟;影响:宋辽之间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发明:印刷术;地区:四川;作者:张择端;场所:瓦子。
【详解】
(1)盟约:从“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的内容。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称“澶渊之盟”。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2)变化:从“‘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南方,这说明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表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有: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发明:观察材料三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场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6.(2023·湖南省怀化市·七年级统考期中)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让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变化在何时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③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任答2点)
(2)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兼商业的瓦子。
(3)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
【详解】
(1)现象、完成时间: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这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过程,在南宋完成。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
(2)表现: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现代化程度让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可知,这体现的是,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根据所学可知,其它表现还有,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兼商业的瓦子。
(3)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可知,这体现的是,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
7.(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例史实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由此得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什么机构加以管理?例举宋代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用史实说明宋代江南成为这一物品的制作中心。
【答案】
(1)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任答两个);政策:对外开放;
(2)机构:市舶司;商港:广州;泉州;
(3)物品:瓷器;史实: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详解】
(1)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如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各国派遣唐使来唐学习等(任答两个)。政策:根据上述对外交往的频繁可知,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2)机构和城市:根据材料“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早在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物品:根据材料“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得出瓷器;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8.(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材料三: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建立“大契丹国”,立国号“契丹”,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四: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他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订立官制、军制、法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陈桥驿站披旒冕”的相关历史人物?在“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实行了什么政策?
(3)请分别写出材料三、四中所述人物的名字?并概括出这两位人物的共同点。
(4)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从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答案】
(1)人物:宋太祖赵匡胤;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
(2)政策:重文轻武。
(3)人物:耶律阿保机;元昊;共同点:他们都建立了本民族政权,都重视汉文化并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等。
(4)方式:和议;主流:和平交往。
【详解】
(1)人物:结合所学可知,“陈桥驿站披旒冕”的相关历史人物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在“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等措施。
(2)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3)人物:由材料“916年建立‘大契丹国’,立国号‘契丹’,创立契丹文字。”可知,他指的是耶律阿保机。10世纪,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由材料“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可知,他指的是元昊。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共同点:由材料“建立‘大契丹国’”由材料“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可知,他们都建立了本民族政权;有材料“创立契丹文字”“他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可知,他们都都重视汉文化并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等。
(4)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主流:从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交往。
9.(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的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以及海外贸易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材料二:五代十国形势图
材料三: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西汉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北宋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四:宋政府……,又奖励县官兴修坡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主管圩田(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的职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最后在哪一朝代完成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3)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2)农业: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并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手工业: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商业:宋朝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有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各举一例即可)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南宋初期对南方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朝代:根据材料一“南宋初期对南方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是在南宋。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有农业: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并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手工业: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商业:宋朝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有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各举一例即可。
(3)原因:根据材料二“五代十国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并立,征战不断,而南方相对和平,所以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根据材料三表格,唐代中国人口大部分都在北方;而到了南宋,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这体现出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根据材料四“宋政府……,又奖励县官兴修坡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主管圩田(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的职务”可以得出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当然结合所学知识,南方经济发展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0.(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
材料一 宋真宗时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材料三 (自辽)侵取燕蓟以北,拓跋(指西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3)从材料三中归纳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
(1)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2)A:辽;B:北宋;C:西夏
(3)措施: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详解】
(1)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可以得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2)政权:根据图片“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A政权位于中国的北方,结合所学知识是辽政权,因为建立辽的契丹族主要游牧在北方,都城在上京。B政权位于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为北宋。C政权位于西北方,结合所学知识为西夏,因为建立西夏的党项族主要生活在西北,都城在兴庆府,也就是银川。
(3)方面:根据材料二“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以得出辽和西夏仿效中原王朝的有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11.(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台湾、西藏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台湾、西藏设置的管理机构名称。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对各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忽必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有利于民族交融。
【详解】
(1)人物:根据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 根据所学知识,由“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得出元朝疆域辽阔。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
(3)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等。
12.(2023·湖南省洪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列举一个唐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具体史实?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时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
(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
(3)机构:澎湖巡检司。
(4)模式: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5)借鉴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详解】
(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结合所学可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亲举例,如文成公主入藏 。
(2)特点:根据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得出相互吸收的特点。
(3)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4)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少数民族,灭掉了南宋,入主中原,因此元朝属于第一种。宋朝时期,北宋对峙的政权有辽、西夏,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有金,因此宋朝属于第二种情况。唐朝时期,实力强大,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因此唐朝属于第三种情况。
(5)借鉴意义: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从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阐述,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13.(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南地区”,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南方成为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出现了什么谚语?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提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与之前的货币相比,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原因: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2)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
(3)交子;携带方便。
【详解】
(1)原因、影响:根据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联系所学可知,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2)谚语、变化:根据材料“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联系所学可知,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名称、优点: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它最大的优点是携带方便。
14.(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文解史】
材料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举三例)
材料二 北宋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这个政策对宋朝有利有弊:好处在于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祸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且表现平平,但也无损国家的繁荣安定;而坏处则是令北宋在军事上连遭挫败,连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5)北宋与南宋“战事的挫败和退却”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6)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7)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3)宋朝南方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南方的手工业繁荣,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海上贸易兴盛;宋朝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宋朝商业城市很多,其中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举三例即可)
(4)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制度:行省制度。
(7)意义: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一“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落江南。”可知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2) 时期:依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所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南宋时期。
(3)表现: 依据所学,可从农业、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等角度回答,如:宋朝南方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南方的手工业繁荣,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海上贸易兴盛;宋朝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宋朝商业城市很多,其中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影响: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等。
(5)结果: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与辽长期战争,最后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而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制度: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7)意义:行省制度的意义依据所学回答即可,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5.(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此制度在唐朝时逐步完善,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两个关键人物?简单写出他们的举措。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
(3)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设置了什么官职?
材料三:《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4)材料三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疆域十分辽阔,在行政制度上有着新的建树与发展。这一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答案】
(1)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
(2)人物与举措: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
(3)政策:重文轻武。官职:转运使
(4)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考试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先生说的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人物和举措: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唐太宗和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完善作出了贡献,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为了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用文臣限制武将。官职: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还专门设置了转运使一职。
(4)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开创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机构: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今台湾)。
16.(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盛世繁荣的经济”为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来探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请你参与合作。
材料一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所示生产工具名称。图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写出它的名称。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什么时候完成?说说这种经济格局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
(3)材料三出现的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写出这一时期两个最大的商业城市。
(4)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筒车;曲辕犁;交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宋代;开封;杭州(临安);
(4)应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应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应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等。(言之有理皆可);
【详解】
(1)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唐朝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图二是唐朝人民发明的耕犁曲辕犁;图三是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交子;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朝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最主要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人口迁徙、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角度分析,如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根据材料“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反映出早市和夜市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为开封,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的为临安。
(4)启示:根据上述材料可从经济政策、政局、科技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应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应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应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等。(言之有理皆可)。
17.(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赞干布完成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使吐蕃迅速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希望与唐和亲,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唐太宗同意和亲……后继的赞普们也贯彻“同为一家”的修好思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的“长庆会盟”是唐蕃关系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双方友好相处,来往不断。
——摘编自崔明德、马晓丽《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材料二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处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文化。北宋中原地区汉人汉文化,更是与进入中原的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密切往来、频繁交融,在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使一批又一批来到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展》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如图)。
(1)材料一中提到了唐朝民族交往的两个重要历史史实,请写出来。从中体现出唐朝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由于这一政策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为什么称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的史实一例。你认为什么才是中华民族民族交往的主流?
(3)材料三说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元朝实行什么制度?元朝为管理西藏和台湾专门分别设立什么机构?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拟一个共同主题。
【答案】
(1)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或长庆会盟);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称号:“天可汗”;
(2)史实:宋辽战争,签订“澶渊之盟”;宋夏战争,签订宋夏和约;宋金战争,签订宋金和议(任写一个);主流:民族交融;
(3)制度:行省制度;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台湾:澎湖巡检司;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4)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详解】
(1)史实:根据材料“松赞干布完成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使吐蕃迅速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希望与唐和亲,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结合所学,得出文成公主入藏、根据材料“长庆会盟”得出唐蕃会盟(或长庆会盟);
政策和称号:根据上述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和亲和会盟,可以看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2)史实:结合所学,宋朝时期,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如宋辽战争,签订“澶渊之盟”;宋夏战争,签订宋夏和约;宋金战争,签订宋金和议(任写一个);主流: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交往的主流,
(3)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管辖澎湖和台湾;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4)主题:根据上述材料,都是涉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问题,从此角度分析即可。
18.(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1)材料一的谚语反映了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写出材料二中元朝行政制度的名称。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为了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哪一部门直接管辖?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历代统治者采取不同政策的共同目的。
【答案】
(1)重文轻武政策。措施: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统调分离;行政上,分化相权,设通判分割地方长官权力;财政上,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于中央;司法上,收司法权于中央。(任意四点即可)
(2)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
【详解】
(1)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轻视武将,这体现的是重文轻武政策;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统调分离;行政上,分化相权,设通判分割地方长官权力;财政上,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于中央;司法上,收司法权于中央。
(2)名称: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知,这是行省制度。
(3)机构、部门: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为了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4)目的:结合上述材料,材料一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材料二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采取不同政策的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19.(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材料三:《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四: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赞普”和“公主”分别指的谁?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3)材料三图中政权①(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金)的是哪个民族?材料中的政权①和辽签订了什么盟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盟约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是如何管辖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2)和亲、册封、设立机构等。
(3)赵匡胤(宋太祖);女真族;澶渊之盟;积极作用: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着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或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4)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5)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民族交融逐渐加强等。
【详解】
(1)人物:根据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赞普”和“公主”分别指松赞干布、文成公主。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二“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可知,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是和亲、册封、设立机构等。
(3)人物:根据材料三,上图中政权①是北宋,其建立者是赵匡胤。上图中政权②金政权,由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材料中的政权①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着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
(4)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民族交融逐渐加强等。
20.(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如下图):
材料二 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种政治制度?对当时的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为了“分权制衡”,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4)材料四体现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此外,为了加强对东南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
【答案】
(1)三省六部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意思相近即可)
(2)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任答两点即可)
(3)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利影响: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任答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3)行省制度;东南:澎湖巡检司;西南:宣政院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详解】
(1)根据“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2)根据材料二“ 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分权制衡”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据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材料三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4)根据“……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加强管理西藏;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21.(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酸是中华民族发展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阅读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地区)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的“拓跋”当时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中的“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北宋·苏辙《栾城集》
(3)辽与北宋“和好”主要得益于哪一盟约的签订?由此可见,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呈现一种怎样的局面?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尤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趋势?当时形成这一趋势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
(1)开明的民族政策。
(2)西夏;说明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措施,与中原汉族政权一样(或少数民族与汉族进一步交融)。
(3)澶渊之盟;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趋势:民族大交融。前提:元朝建立,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
【详解】
(1)分析材料一唐太宗所说,其意为:自古以来都是中华尊贵,少数民族卑贱,我唯独一视同仁,一样爱各民族,故各民族都如依从父母一般依从于我。可见,材料一反映了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政权:提取材料二关键信息“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可知,“拓跋”即党项族,结合所学知识,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史称西夏,故材料二中“拓跋”在当时建立的政权是西夏。说明:提取材料二有效信息“得中国(指中原地区)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分析可知,“二敌所为”即指契丹、西夏建立后,夺得中原地区的土地,劳役中原地区的人民,仿照中原官制,任用中原人才,读中原书籍,用中原车辆、服饰、法令。可见,材料二中“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说明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措施,与中原汉族政权一样(或少数民族仿照汉制,学习汉族文化等,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族进一步交融)。
(3)盟约:据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故辽与北宋“和好”主要得益于澶渊之盟的签订。局面: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宋与辽经过澶州之战后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西夏经过长期战争后,订立宋夏和约;南宋时期,宋与金经过多次战争后,订立宋金和议。可见,两宋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为主流。
(4)趋势:分析材料四方孝孺所言,其意为:在宋代时,看见少数民族服饰、听见所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认为很奇怪……到元朝时,百年之间,全国之内,衣食起居、语言、生活用具等,都以基本相同了。可见,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前提:据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是民族大交融的前提和保证。
22.(2023·湖南省株洲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 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三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
(1)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名称一个。该王朝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设立过什么机构来分别管理西藏和西域的?
(2)材料二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4)根据以上几则材料,你认为关于国家统一与各民族融合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
(1)元朝;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
(2)回族
(3)澶渊之盟;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4)民族融合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国家统一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城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政管辖。
(2)根据材料“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元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新民族是指回族,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人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3)根据材料“·····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渲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澧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淳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融合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国家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3.(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材料四: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何时开始,到何时完成?宋朝时哪一粮食作物成为农业的支柱?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外贸易得以繁荣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其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5)宋代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现在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答案】
(1)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唐朝中期。结束:南宋。作物:水稻。
(2)机构:市舶司。原因: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使用。
(3)主题:商业贸易繁荣。纸币:交子。
(4)影响: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产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5)启示: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详解
(1)变化和时间:从材料“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是转移到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粮食作物: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农业生产中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是水稻。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2)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市舶司加以管理;
技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海外贸易得以繁荣的技术原因是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使用。
(3)主题:根据图片“《货郎图》《清明上河图》《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宋朝商业贸易繁荣;宋朝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纸币: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业活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4)影响:根据材料四“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产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5)启示:宋代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现在实现中国梦的启示有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4.(2023·湖南省洪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 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隋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什么中央官制?
(2)材料二中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元统治者采取哪一制度管辖广阔的疆域?有何作用?
(4)综上所述,归纳唐朝、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
【答案】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2)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治国政策:重文轻武。
(3)制度:行省制;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
(4)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力量,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安定。
【详解】
(1)中央官制:根据材料一的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展示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原因: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得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治国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废立皇帝、改朝换代的教训,所以认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万世之道,为此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治国政策。
(3)制度:根据材料“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采取了行省制;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对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行省制是省制的开端。
(4)作用:综上所述,可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如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力量,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安定。
25.(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走向高潮。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盟约的内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从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交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三点)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并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的名称。
材料四: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4)结合材料四,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
【答案】
(1)澶渊之盟。辽宋之间长时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2)经济重心南移。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任答三点即可)
(3)印刷术。四川地区。张择端。瓦子。
(4)回族。
【详解】
(1)盟约:由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签署的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影响: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长时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2)变化:由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发明:观察图一“铜版”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地区: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者:《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名称:宋代开放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4)民族: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2024年湖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材料解析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11课)
1.(202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 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 地区 发展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探究,请回答: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1)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采取什么样民族政策?他被少数民族首领共同拥戴为什么?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 此幸福太平……”
(2)歌谣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文成公主入藏有何意义?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和辽之间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图中C(岳飞大败金军主力的地点)的名称__________。和南宋对峙的金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2.(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12.两宋时期,是我国继隋唐经济繁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相应机构加以管理。当时出现了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写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相应机构”是指什么机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指哪两个港口?
3.(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古代帝王的治国举措、制度政策深刻影响了封建王明的命运。依据下面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在唐朝逐步完善,宋朝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发展过程 时期 史实
诞生 A B
完善 唐朝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C 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D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改革、发展 宋朝 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忆昔开元全盛日”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3)材料二中赵国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
4.(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在沿海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宋朝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
(2)材料二中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地位?请你结合实例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各一例即可)
材料三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契丹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渭南文集》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在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代中国如何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
5.(2023·湖南省衡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走向高潮。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盟约的内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从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图一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板 图二北宋“交子” 图三《清明上河图》局部
(3)材料三中图—“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什么?
6.(2023·湖南省怀化市·七年级统考期中)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让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变化在何时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7.(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例史实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由此得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什么机构加以管理?例举宋代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用史实说明宋代江南成为这一物品的制作中心。
8.(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材料三: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建立“大契丹国”,立国号“契丹”,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四: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他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订立官制、军制、法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陈桥驿站披旒冕”的相关历史人物?在“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实行了什么政策?
(3)请分别写出材料三、四中所述人物的名字?并概括出这两位人物的共同点。
(4)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从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9.(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的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以及海外贸易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材料二:五代十国形势图
材料三: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西汉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北宋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四:宋政府……,又奖励县官兴修坡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主管圩田(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的职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最后在哪一朝代完成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3)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
10.(2023·湖南省岳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
材料一 宋真宗时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材料三 (自辽)侵取燕蓟以北,拓跋(指西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3)从材料三中归纳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11.(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台湾、西藏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台湾、西藏设置的管理机构名称。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对各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2.(2023·湖南省洪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列举一个唐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具体史实?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时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13.(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南地区”,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南方成为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出现了什么谚语?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提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与之前的货币相比,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14.(2023·湖南省邵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文解史】
材料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举三例)
材料二 北宋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这个政策对宋朝有利有弊:好处在于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祸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且表现平平,但也无损国家的繁荣安定;而坏处则是令北宋在军事上连遭挫败,连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5)北宋与南宋“战事的挫败和退却”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6)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7)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意义?
15.(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此制度在唐朝时逐步完善,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两个关键人物?简单写出他们的举措。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
(3)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设置了什么官职?
材料三:《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4)材料三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疆域十分辽阔,在行政制度上有着新的建树与发展。这一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16.(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盛世繁荣的经济”为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来探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请你参与合作。
材料一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所示生产工具名称。图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写出它的名称。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什么时候完成?说说这种经济格局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
(3)材料三出现的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写出这一时期两个最大的商业城市。
(4)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7.(2023·湖南省常德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赞干布完成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使吐蕃迅速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希望与唐和亲,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唐太宗同意和亲……后继的赞普们也贯彻“同为一家”的修好思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的“长庆会盟”是唐蕃关系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双方友好相处,来往不断。
——摘编自崔明德、马晓丽《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材料二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处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文化。北宋中原地区汉人汉文化,更是与进入中原的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密切往来、频繁交融,在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使一批又一批来到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展》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如图)。
(1)材料一中提到了唐朝民族交往的两个重要历史史实,请写出来。从中体现出唐朝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由于这一政策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为什么称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的史实一例。你认为什么才是中华民族民族交往的主流?
(3)材料三说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元朝实行什么制度?元朝为管理西藏和台湾专门分别设立什么机构?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拟一个共同主题。
18.(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1)材料一的谚语反映了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写出材料二中元朝行政制度的名称。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为了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哪一部门直接管辖?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历代统治者采取不同政策的共同目的。
19.(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材料三:《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四: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赞普”和“公主”分别指的谁?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3)材料三图中政权①(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金)的是哪个民族?材料中的政权①和辽签订了什么盟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盟约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是如何管辖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0.(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如下图):
材料二 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种政治制度?对当时的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为了“分权制衡”,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4)材料四体现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此外,为了加强对东南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
21.(2023·湖南省娄底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酸是中华民族发展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阅读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地区)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的“拓跋”当时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中的“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北宋·苏辙《栾城集》
(3)辽与北宋“和好”主要得益于哪一盟约的签订?由此可见,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呈现一种怎样的局面?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尤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趋势?当时形成这一趋势的前提是什么?
22.(2023·湖南省株洲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 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三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
(1)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名称一个。该王朝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设立过什么机构来分别管理西藏和西域的?
(2)材料二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4)根据以上几则材料,你认为关于国家统一与各民族融合之间有何关系?
23.(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材料四: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何时开始,到何时完成?宋朝时哪一粮食作物成为农业的支柱?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外贸易得以繁荣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其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5)宋代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现在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24.(2023·湖南省洪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 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隋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什么中央官制?
(2)材料二中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元统治者采取哪一制度管辖广阔的疆域?有何作用?
(4)综上所述,归纳唐朝、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
25.(2023·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走向高潮。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盟约的内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从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交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三点)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并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的名称。
材料四: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4)结合材料四,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