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单元规划表(首席教师构思)
数学 学科 五 年级 下 册 第四单元 主备教师:
单元分析 分析课标: 具体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学业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独自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掌握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分析教材: 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很多。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分析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自然数、整数和小数等知识,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借助操作实践和直观了解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但是对于分数的具体知识,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感性认识。
单元主题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单元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根本性质,会比拟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拟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单元评价 1.1分数的产生 1.2分数的意义 1.3分数与除法 2.1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2.2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 3.1分数的基本性质 3.2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4.1最大公因数:求最大公因数 4.2最简分数,约分及其方法 5.1最小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 5.2分数与大小:通分极其方法
单元 结构化 活动设计 活动1:了解分数的产生 任务一:分数的意义 活动2:能够概括分数的意义 活动3: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活动1:认识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任务二:真分数和假分数 活动2: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 活动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任务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活动2:会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活动1: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任务四: 约分 活动2:掌握最简分数,约分及其方法 任务五: 通分 活动3:掌握求最小公倍数 活动4:比较分数的大小,掌握通分极其方法 活动1:会把小数化成分数 任务六: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会 活动2:会把分数化成小数
基于单元设计的课时教学规划(集体备课表)
数学 学科 五 年级 下 册 第四 单元
单元主题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课型 课时 课时 目标 达成 评价 学习 内容 任务 活动 课时 作业
第1课时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练习十一1-4题
第2课时 1.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 结合实例说清楚分数表示的意义,理解局部和一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1〞,能很快地找出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 1.能够概括分数的意义 练习十一5-10题
第3课时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二相关练习
第4课时 1.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真分数与假分数 真分数的意义。 假分数的意义。 练习十三1-5题
第5课时 1.理解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带分数。 2.使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练习十三6-10题
第6课时 1.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根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的根本性质,正确运用分数的根本性质解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根本性质。 分数的根本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发言。 练习十四1-5题
第7课时 1.通过教学,使学生稳固对分数的根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根本性质的运用。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正确运用分数的根本性质解决问题。 分数根本性质的运用 1.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练习十四6-13题
第8课时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组织小练习。 练习十五1-4题
第9课时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要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来解决,并能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练习十五5-11题
第10课时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约分 把化成最简分数。 练习十六1-5题
第11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数学根据是分数的根本性质,形成约分的技能,感受约分的应用价值。 2.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开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稳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约分 约分练习课 练习十六6-14题
第12课时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练习十七1-5题
第13课时 让学生能利用最小公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数知识来解决,并能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最小公倍数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投影呈现情景图。 学生讨论,探索结果。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学生动手操作。 练习十七6-12题
第14课时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拟方法,并能熟练地,快速地比拟。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拟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 1.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很快地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熟练灵活地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分 用通分来比拟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练习十八1-6题
第15课时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熟练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进行两个以上分数的通分。 2.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拟的方法,能将两个以上分数按一定的大小顺序排列。 3.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开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三个分数通分的方法。 2.能很快找出三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熟练掌握求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以及求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分 1.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3.学生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练习十八7-12题
第16课时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的完成小数化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请同学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并分别板演到黑板上。 提问:通过刚刚同学们的计算,m和0.3m有什么关系?〔0.3=〕 提问: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么写?学生讨论,并试着完成教材第77页的“试一试〞。 练习十九相关习题
第17课时 1.经历确定分数化小数,还是小数化分数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 2.经历探索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将分数化成小数。 3.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和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把0.7、、0.25、、、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看看出现了什么问题? 3.先让学生判断,哪几个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再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只能用一般方法,然后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练习十九相关习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