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10: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封建经济和海外贸
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发生重
大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是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阶段特征
北宋的政治
第 课
6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4、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5、通过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北宋建立与统一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北宋建立
观看《陈桥兵变》视频,归纳北宋的建立情况。
时间:
建立者:
事件:
都城: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
东京
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
北方
南方
辽国、北汉
割据政权
在这两大方向中,宋太祖会首先解决哪一个方向?
影响: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我们只能说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取得,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
注意:北宋不是全国的统一(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
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针对这些问题,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
赵普
总结宋太祖加强兵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收精兵
相关史事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
武将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材料3:“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故将不
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致骄惰。” ——《文献通考》卷153
收精兵
总结宋太祖加强兵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上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统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材料1:“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
专其制。” ——(清)秦缃业《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2:枢密院调发军队必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
皇帝
财政


盐铁
户部
行政


政 事
中书门下
军事
枢密院
(三司使)
(枢密使)





中央官制示意图
夺其权1
在中央:
目的
措施
读图,完成表格内容: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加宰相人数,增设副
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军政、财政大权。
阅读课文,总结宋太祖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夺其权2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知州,三年一换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并监督知州。
思考
说说这种设置有何利弊?
在地方:
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
但也导致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出现“冗官”的现象。
制钱谷
北宋制钱谷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材料: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
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说说“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祖采取上述措施有何作用?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为什么说宋朝文官最好命?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士大夫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主角
重文轻武政策
宋朝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
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什么是重文轻武?
宋朝有哪些重用文臣的表现?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时,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且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为什么会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为压抑武将,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易错易混点
压抑武将不等于轻视武备和军队建设。
重文轻武政策
——③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代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举措是什么?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在宋代产生哪些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相关史事: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根据教材内容及相关史事,归纳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积极:
消极: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国家军队战斗力减弱;
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却为之后的
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
称为“熙宁变法”。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变法范围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
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变法措施
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屡战屡败,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时
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像
收到一些成效。
背景:
时间:
目的:
作用:
王安石变法
根据视频介绍及课本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认识。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等;
王安石像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过程是艰难曲折
原因
认识
王安石变法
本课小结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兵权(“兵”)
加强行政权(“权”)
加强财政权(“财”)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重文轻武
王安石变法
1.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据统计,中国皇帝共有400多位。其中,赵匡胤登上皇位的方式是( )
A. 嫡长子继承 B. 外戚夺权
C. 朝中大将夺权 D. 宦官专权
C
课堂练习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
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完善 B. 理学的兴起
C. 事权的分割 D. 租佃制的发展
C
3.宋夏议和之前,在宋夏之间的不断战争中,宋朝被动
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研究其原因应该是( )
①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②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