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19: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跳水
【课前解析】
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
故事的关键人物船长,是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课后题,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船长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3.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聚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7课《跳水》。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我想到了奥运会上的跳水运动。
2.通过预习,你发现课文中的“跳水”指的是你们所熟悉的那项体育运动吗?
预设:不是。
师总结过渡: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跳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让我们走进小说《跳水》。
4.补充作者资料
教师引导:咱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作家。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关注故事内容,补充关于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2.生初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3.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4.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教师引导: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来检查一下看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
(1)学生自读。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词语。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相机点拨指导。
5.识记重点生字
(1)识记生字“肆”
教师引导:“肆”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
预设: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到这句话,“放肆”的意思就是毫无顾忌、任意妄为。但我们知道“律”组词可以组成“法律”“律法”,都是规范我们的行为的。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加深对“肆”的印象了。
识记生字“瞄”
教师引导:有哪位同学能来做一做“瞄”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和什么有关。
预设:眼睛。
教师小结:和眼睛有关的字是“目”字旁。虽然“猫”和“瞄”很像,但是偏旁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了。
小结识字方法——对比识字。
识记生字“桅”
教师指导:“桅杆”就是船上的一根木条,用来挂住船帆的。(出示图片)图片识字也是我们的好帮手,还很有趣。
识记生字“唬”
教师过度:还有一个识字方法也很有趣,那就是字谜识字。“虎口边 ”,你们猜出是什么字了吗?
预设:唬
识记生字“例”
出示生字:例 咧
教师引导:这两个相似的字,说说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
全班交流分享。
小结识字方法:图片识字 字谜识字 换一换
6.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模仿所给的例子,用一句话说清楚这些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点生回答
预设1: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
预设2:船长逼孩子跳水
3.师引导思考:请你根据这几个情节要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内容。
预设1:水手拿猴子取乐,对应的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
预设2: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对应的是文章的2—4自然段。
预设3: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对应的是文章的5、6自然段。
4.师追问:找到对应的内容后你发现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了吗?
预设: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第一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2—4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
5.教师总结:我们读故事时,要关注故事中各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后第一题为学生提供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路,教学时借助习题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提炼出重点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6.教师引导:默读课文,画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
(1)自读圈画关键语句。
(2)全班交流。
预设:我找到的描写孩子心情的句子有:“他笑得很开心”“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急了”“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聚焦关键语句: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孩子当时的心情,在文中作批注。
(教师提示:批注可以直接引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调用已有的积累词语概括。)
预设:开心 哭笑不得 生气 恼怒 愤怒 害怕
8.教师引导推进: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
教师提示:从猴子和水手两方面思考。
预设1:是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越来越放肆。
9.师点拨:你们从猴子的哪些表现看出来他的放肆?请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1: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戴在头上,爬上桅杆
预设2:猴子坐在横木上撕咬帽子
师点拨:孩子的情绪越来越不受控,他也一步步的陷入了险境。猴子的行为停下来了么?
预设3:没有。水手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教师继续引导:孩子情绪一步步变化的同时,故事又发生了什么?
预设4:猴子继续逗孩子生气。
教师推进:此时的孩子已经气极了。一步一步走向了危险。
10.师引导思考: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预设:正是因为水手的这几次笑才导致猴子越来越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往桅杆上爬,还不停的逗弄孩子,同时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取笑也让孩子越来越生气,情绪越来越失控,才不顾危险爬到桅杆上去追猴子,一步步陷入险境。
师总结:故事的情节发展非常紧凑,可以说水手在故事的推进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课堂演练、当堂巩固
【板书设计】
取乐 逗 救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笑 动作 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故事发展的线索,借助人物情绪变化讲述孩子遇险经过。
2.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知道孩子追猴子而遇险了,结果怎样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感知猴子、孩子、船长之间的“精彩片段”!
2.学生读问题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说说船长出舱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他是怎样做的。
(1)找出相关语句,画出来。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
(3)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话说说船长当时是怎么做的。
预设:船长出舱时看到孩子站在横木上,他用枪逼孩子跳水。
师引导推进:船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预设:为了救孩子。
教师追问:那么船长观察到了哪些情况才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方式救孩子的呢?
4.分析船长观察到的情况。
师点拨:通过这个单元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遇到问题首先要认真观察。现在我们化身成船长,来说一说你走出船舱都观察到了什么?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提炼并梳理信息。
5.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教师引导:依据提炼的信息,推断船长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
预设1:此时,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顶端,他已是心惊胆战,摇摇晃晃,随时都会摔到甲板上丧命。无论是我上去救他,还是让他往回走,时间都不允许。
预设2:现在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如果我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他还能在水手们的救助下获得一线生机。
师追问:大家揣摩船长有这么多的心理活动,那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些心理活动写出来呢?
预设1:这篇小说的情节非常紧凑,如果写这些心理活动,会显得拖沓。
预设2:这样写更体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预设3:船长从观察到分析再到做决定是在瞬间完成的。
教师总结:是的,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样是体现了情况的危急,以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梳理结局
教师提问:如此危险的情况,孩子得救了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预设:从“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这两句对水手的描写表明了事情的结局——孩子得救了。
再读课文
教师引导思考: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船长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引导
回顾全文,复述整理
教师引导:回想一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
(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
(2)四人小组内讲故事
(3)全班交流汇报,上台讲故事
(4)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课堂总结、结构梳理
1.教师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跳水这篇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故事情节安排的十分巧妙,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全班齐答
(2)教师提问: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预设:遇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主题概括
课文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3.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本篇课文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请大家一起看到他留下的名言,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课堂演练、当堂巩固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起因——水手戏猴、猴子放肆
发展——猴戏孩子、孩子追猴
跳水 经过 船长沉着镇静、机智果断
高潮——孩子追猴、走上横木
结果——船长举枪、孩子得救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紧凑,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孩子一步步陷入险境的过程。在最危急的时刻船长沉着、冷静与果断使孩子最终跳水得救。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鼓励学生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品味重点词句,进而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理解情况的危急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中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以质疑入手,走进船长。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让孩子以船长的视角去观察、分析,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