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0: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挪移、蒸融、徘徊等词语,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时光,感受时光匆匆,构建“匆匆”意象。
3.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4.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的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感概,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这也可能构成一定的教学难点。
3.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难点。
教学流程
一、镜头切换,建“匆匆”初模
师:同学们,正式上课前,跟着我一起去看一组特殊的时光镜头。
【镜头一】
一位老人,伫立岸边,落日西斜,残阳如血,镜头拉近,河水奔腾不息。良久,老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间如流水,白天黑夜不停息)
师:这位老人,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
【镜头二】
一位五十岁的农夫忙完田间农事,望着南山下的落日余晖,看着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不禁感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师:这位农夫,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
【镜头三】
夜已深,天上的月亮被云儿遮住,屋里的油灯一闪一闪,似乎也要昏昏欲睡。灯前并不聪慧的少年手捧着书,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躲在屋檐下的盗贼已经等待多时,终于忍无可忍,扬长而去。多年后,这位总是在夜深时分把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的少年已至中年,他在家书中这样教诲亲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可以补天,可以填海,可以移山,但过去的时间是再也追不回来的)
师:这位并不聪慧的读书人,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师:三个时代,三位名家,写下了这些话。谁看出来了这些话有什么特点?
生:与时间有关。
生:都在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对时间有着怎样的感受?注视秒针转动一圈,说说你对这一分钟时间的感受。(课件出示钟表)
生:这一分钟,在不经意间就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
生:这一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太可惜了。
师:镜头再次跟随时间向后推移,现代学者朱自清(出示朱自清简介),在他24岁时就对时间流逝满腹感慨,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匆匆》
(师板书课题并提醒:注意写“匆”字的时候别因匆匆忙忙而忘写中间这个长点)
(生齐读课题)
【设计点评】感叹时光匆匆的文字自古有之。此环节以历史长河为轴线,呈现同一主题——时间一去不复返,让学生与时代、名家对话,潜心涵泳名句中的意境与哲思,进而建构“匆匆”初印象。
二、词串整合,立“匆匆”支架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结合你刚刚对时间的感受,猜猜朱自清写《匆匆》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自由猜想):无奈、惋惜、不甘……
师:你们猜得对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能体现朱自清情感的句子或词语,可以做上记号,写写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体会文中情感)
师:现在,你们知道朱自清写《匆匆》的情感了吗?
生:对时光匆匆的惋惜。
生:对时光匆匆的无奈。
生:对时光匆匆的遗憾与痛苦。
生:写时间流逝飞快、一去不复返,进而勉励自己珍惜时间。
师(顺势提问):你们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引导学生聚焦句子,聚焦词语)
师:你们能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走进朱自清的心里,真了不起!
师:那些能让你读出情感的词语,老师也做了整理,请看。
(生齐读)
(出示词串一:逃走溜去挪移吹散蒸融一去不复返
出示词串二:空虚徘徊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掩面叹息)
师:你们读得很清楚、很准确,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这样读。
(师示范读第一组词)
师:有没有发现老师是怎么读的?
生:语速慢,有感情。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读出了对时光匆匆的无奈、惋惜、痛苦。
师:同学们,词语是有温度的,你们能像我一样,读出词语背后的情感吗?
(生尝试读)
师(评价):我感觉你们已经走进了朱自清的内心,你们已经沉浸在《匆匆》之中了。
(师生共读词串整合语段,再次感受朱自清的情感)
师生:逃走的时光,令人空虚;溜走的岁月,让人徘徊;当时间被挪移,被吹散,被蒸融,留给朱自清的,只有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当朱自清认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时,他也只能掩面叹息!
师:这就是朱自清所写,这就是朱自清所感!
【设计点评】课堂开始,学生便在涵泳与体验中初步理解“匆匆”。此处,学生在倾听古人、倾听自己、倾听作者中,听到了他人、自己、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限感慨,在体验、猜想、验证中领悟文章情感。词串的出示与整合,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提炼,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是对读出词语“温度”的引导,更是将情感无声渗入,一举多得!
三、细读慢品,构“匆匆”意象
1. 品读第3自然段
师: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2、第3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他们能不能把时间飞逝的感觉读好,他们读的哪些地方让你有时间飞逝的感觉。
(生读第2、3自然段)
师:听完了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他们读得十分有感情,都读出了作者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从“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还有“去的尽管去了……又怎样地匆匆呢”,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生自读第3自然段)
生:她读得非常有感情,而且她把时间飞逝的感觉读出来了。我是从她读的最后一句话感受到的。
师:你看,你和她产生了共鸣,从掩面叹息中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逝。仅仅是掩面叹息时吗?
生:我从第3自然段的第3、4、5行发现,这是一个排比句,它描写了人们生活的细节,告诉我们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所以更要抓住它、珍惜它。
师:你关注了句式。他说到的这些句子里,你还找到了哪些事?
生: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睁开眼、掩面叹息。
师:她的朗读让你们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了时间飞逝。再读读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他是从早上写到晚上。
师:你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时间。
师:从哪儿发现的?
生:从早上洗手吃饭,躺在床上已经到了晚上。
师:他关注到了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善于发现,很会读书。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小事。
师:是呀,平常到不经意间做的司空见惯的事,我们常常不在意、忽略它。作者就是写了这些我们都在做的小事,读起来感觉怎样?
生:我觉得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师:你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换一种形式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他用了排比的句式和拟人的手法,把时间比作人来写,写出了时间流逝得快。
生:我发现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这些细微处,感受到时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飞快流逝,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作者是怎么让我们发现的?
生:这段话中“过去、飞去、溜走、闪过”的意思一样,这样变化表达让文章读起来不乏味。
师:这一日的匆匆,作者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小事娓娓道来;又借助了排比的句式,反复地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流逝;变换的动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悄无声息,无影无踪。(板书:细节铺陈排比反复用词多变)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一起读读。
(生读)
2. 品读第2自然段
师:一日的匆匆作者用了一段文字,那八千多日子作者是不是要一个一个日子数着写呀?
生:我觉得他是概括地写,以一天中的日子概括了八千多的日子。
师:她是说这八千多日子作者用了一句话概括地写,而一天的日子是用了一段话。读读看,有什么感受?
师:听老师范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生:这句话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说明作者十分无奈,因为时间消失得很快,而且无影无踪,没有声音。
师:对,这八千多日子看得见吗?可是针尖上的一滴水看得见吗?作者化无形为有形,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时间的飞逝。
师:这是作者的感受,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学着作者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说一说八千多日子又会像什么一样飞逝。互相说一说。
生:八千多日子像一片落叶,轻轻慢慢地飘落到时间的尘埃里。
师:虽然很轻,但轻得却无影无踪。你感受到她对时间的———
生:珍惜之情。
生:八千多日子像星空中的一颗流星,飞快地从浩瀚的星空中划过。
生:八千多日子像空中的白云,倏忽一下飘得无影无踪。
生:八千多日子像尘土一样慢慢地飞舞着,掉到地上,几乎没人发现它的存在。
师:时间如尘埃,坠入浩瀚的宇宙,悄无声息。你们读懂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你们对时间深切的感受也留在了时间的尘埃里。
3. 对比阅读第2、3自然段
师:八千多日子作者用了一句话,而一天的时光作者用了这么长一段话,还有什么发现?我们说时间飞逝,往往会用上一些什么成语?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师:时间似箭、如梭就能概括地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很快,但你为什么会对一日的匆匆有那么深的感触呢?
生:因为作者写的都是我们平常做的小事,读起来就有共鸣。
师:对,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事来写一日匆匆,这些小事能让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他选取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才会感同身受。
四、学法小结,置“匆匆”疑问
师:短短一节课,我们追随着朱自清的文字,猜想“匆匆”背后的情感,品读朱自清对时光飞逝发出的无尽感慨,学着朱自清的文笔,记录时光匆匆。我想,你们一定从朱自清的心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其实,每一篇经典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品味。
(板书:猜、品、学)
师:我想,八千多日子之后,朱自清不愿再放纵!往后余生,朱自清会怎么做?他做了什么?做到了吗?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匆匆》。
(师板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