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步训练.doc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步训练.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9-07 15: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甲、乙两装置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图中所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具有什么特点(  )
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④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实验小组采用甲、乙两装置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乙装置有气泡产生,说明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而甲装置没有植物,无气泡产生,仅起对照作用;乙装置有气泡产生,即产生了氧,能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故选C
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氧气能够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却没有成功,以下关于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该实验的成败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
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与小白鼠呼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A、普里斯特利实验证实了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发现,通过再次做实验,体会科学家探究的艰辛与快乐,因此该实验很有必要,A错误;
B、如果是在晚上或是黑暗处做此实验,由于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却极强,植物和小白鼠就会因争夺氧气呼吸而都无法存活,B正确;
C、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因此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C正确;
D、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小白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与小白鼠呼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D正确。
故选:A
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在光下,本实验放在光下进行,植物才能放出氧气,使小白鼠和植物能够存活较长时间。
3、光合作用实验中,若将叶的主脉切断,一切按规范操作,则发现叶片先端遇碘液未变蓝色。此实验说明(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C、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过程叫光合作用,叶脉内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叶肉细胞就是靠叶脉内的导管提供水分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水分是自下而上运输,主脉切断后,叶片的先端得不到导管运输来的水分,叶肉细胞因为得不到原料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
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水,产物淀粉能够使碘液变蓝,而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由叶脉运输而来。
故选:C
4、水绵常成团漂浮在水面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积存在一起,使水绵团上浮
B、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绵团上浮
C、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积存在一起,使水绵团上浮
D、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体变轻而上浮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 解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在缠绕成团的植物体之间积存,使一团水绵变轻,漂浮于水面,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水绵营养方式为自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了氧气
故选:A
5、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绿色植物的(  )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A、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地球上70%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B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出来的过程。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叶片进行,C不符合题意;
D、吸收作用是吸收营养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这些氧气释放到大气中,是大气中氧的来源。
6、大自然是我们绝好的课堂。当你和同学们漫步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问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变得清新,其次,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因此漫步在白塔公园的树丛中时,会感觉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和湿润。
故选: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蒸腾作用能够散失水分,是空气湿润,改善气候。
7、家庭中养鱼可以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养鱼时,人们喜欢在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水中氧的含量 B、能美化环境
C、清洁鱼缸里的水 D、起到杀菌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 解答:把新鲜水草放在金鱼缸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因此能增加鱼缸中氧气的含量,为金鱼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促进其长时间的存活。因此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增加水中氧的含量,可以延长换水的时间。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在光下能够释放出氧气。
故选:A、
8、随着“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葡萄种植已成为包河区大圩镇的一大亮点。葡萄营养丰富,汁甜味美。果农为了增加葡萄产量,在大棚内施加气肥,气肥指的是(  )
A、氧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氮气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蔬菜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多,因此可以增加产量。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其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9、合理密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  )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B、提高光能利用率C、降低氧气浓度D、增加大气湿度。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故选:B
分析: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其主要原因是阳光得以充分利用。
10、人们在种植黄瓜、豆角等蔬菜时,往往要用树枝、竹杆等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做的好处是(  )
A、防止植物果实受到地面小动物的损害 B、保证植物体及其果实外形美观、洁净
C、利于植物充分地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D、利于实施浇水、施肥、采摘等管理活动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由上可知,种植黄瓜、豆角等蔬菜时,一般要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可以使植物的叶充分伸展,充分的接受阳光,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故选:C
分析: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
11、泰安郊区近年来在蔬菜种植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的什么限制因素(  )
A、光照 B、空气 C、水 D、温度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可知:温度过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而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冬季温度过低的非生物因素的限制。因此泰安郊区近年来在蔬菜种植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故选:D
分析: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的温度限制因素。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产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农业生产上能有效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A、带土移栽B、中耕松土C、合理密植D、及时排涝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故选:C
分析: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
13、为了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增加光照时间B、增加光照强度C、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D、以上三项都可以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答:在增加光照的同时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照强度,都可以增加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提高植物的产量。
故选:D
14、为了提高产量,果农们往往将果树修整成主干突出、侧枝层次分明呈螺旋状均匀着生在主干上的树形。“有空就有枝,有枝就有果”是对该树形的最佳描述。由此可以猜测该树形的树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增强了果树的抗病能力B、提高了果树对光的利用效率
C、减弱了果树的呼吸作用D、提高了果树的抗倒伏能力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分析:充足的光照是光合作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解答:A、果树修剪不能改变果树的抗病能力,不符合题意;
B、若将果树修整成主干突出,侧枝层次分明、螺旋状均匀着生在主干上的树形,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面积,进而提高果树对光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丰产效果,符合题意;
C、减弱了果树的呼吸作用,但不能达到该树增产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修整该树是充分利用光照,并不是提高了果树的抗倒伏能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用温室大棚栽培反季节蔬菜时,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民通过改变一些环境条件,可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选项中,适合温室大棚改变的条件一般是(  )
氧气含量B、二氧化碳含量C、氮气含量D、光照强度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向温室中添加二氧化碳,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蔬菜产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二、判断题:
16. 柳树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柳树从水中吸收氧气,把氧气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 )
答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 土的重量只减少了很少一部分,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量很少;只浇灌纯净的水5年后,被柳树吸收后大部分(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会使重量减轻;而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17、树林宜作为人们清早锻炼的场地,因为这时植物释放氧气是一天中最旺盛的。
答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在夜间绿色植物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蒸腾作用也很微弱,蒸发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也很少,但是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在早晨的树林中,空气中的含氧量低,含二氧化碳多。但是树木能起到防风固沙、吸附尘埃和有毒气体的作用,能净化空气,使人感觉空气新鲜,所以“树林宜作为人们清早锻炼的场地,因为这时植物释放氧气是一天中最旺盛的”是错误的。
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18、蔬菜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加产量。
答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蔬菜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多,因此可以增加产量。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9、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每块土地种植的农作物越多越好。
答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种植农作物时,如果过稀,使阳光照到地面,造成浪费,会减产;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减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应合理密植不是越密越好。
分析: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
故答案为:×。
20、夏天常常看到池塘内的鱼出现浮头现象,而中午傍晚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是:
由于生活在水中的鱼和藻类植物进行了一夜的呼吸消耗,会导致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较低,使鱼的呼吸受影响,而中午和傍晚水中的藻类进行了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水中氧气含量丰富,所以中午和傍晚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
答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池塘中的藻类白天通过光合作用能增加池塘中的氧气,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到了黎明时分,是池水中氧气含量最少的时候,其中鱼虾为了能呼吸到足够的氧气,只有浮头或跳出水面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了。因此,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是因为水中缺氧,为了从空气中吸取氧气。而中午和傍晚水中的藻类进行了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水中氧气含量丰富,所以中午和傍晚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故此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三、其他题型
21、为了探究提高生态园内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 他们在三个温室内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苗,温室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条件的控制情况如下所示(其它条件均相同)
温室 A B C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20℃ 20℃ 30℃
(1)为研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 两组进对照实验。
(2)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能否选用A、C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理由是
答案:(1)B、C;(2)不能;变量不唯一。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为研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温度,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他们应选择表格中的B、C两组进对照实验。
(2)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应该以二氧化碳浓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格中A、C两组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变量不唯一,因此不能形成照实验。应该选择表格中的A、B两组进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B、C
(2)不能;变量不唯一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强度受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强。
22、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内各放入一个大小相同的小鼠,另外在甲罩内再放入一棵足够大的植物,乙罩内不放,密封后均用黑布罩上。分析回答问题。
__________中小鼠先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两个装置放到阳光下,则 __________中的小鼠生活时间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乙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 乙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鼠提供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小鼠的呼吸也要消耗氧气,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玻璃罩内氧气消耗的快,导致乙中小鼠先死亡乙。若将两个装置放到阳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远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为小鼠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导致乙中的小鼠生活时间长。故答案为:乙;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乙;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鼠提供氧气。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23、下面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光合作用的著名实验模式图,请回答问题:
(1) 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甲、乙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亡,原因是玻璃罩中缺少_____________ 。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丙)。他发现植物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正常生活,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丁),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生活,说明绿色植物在进行_____________时能产生_____________。
(3)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_____________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根据研究我们还知道,燃料燃烧、生物呼吸产生的气体如果过多易引起地球的温室效应,会给生物圈中的生物带来生存危机,你认为治理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氧气 (2)光合作用 氧气 (3)二氧化碳
(4)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点燃的蜡烛和小白鼠呼吸都要消耗氧气,如果缺少补充,不久蜡烛就会熄灭,小白鼠也会死亡,而将植物与蜡烛和小白鼠放在一起,植物在光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利用,所以蜡烛不会熄灭,小白鼠也会正常生活,不过此实验必须在光下进行,在光下,绿色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所以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答案是:(1)氧气 (2)光合作用 氧气 (3)二氧化碳
(4)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都要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24、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
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________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类似答案也可)
(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蓝 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写对一项得1分)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如果他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应该为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
(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常用淀粉的这个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在检测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时也用到碘液;图丙所示的实验是脱去叶片内的叶绿素,方法是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实验结束后,因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所以酒精变成了绿色,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变成了黄白色。
故答案为:(1)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
(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
(3)蓝;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25、右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等。请回答:
(1)乙装置小烧杯中应加入的液体是___________,目的是与甲装置_________ 。
(2)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____________ ,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请你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 ____________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对照 (2)淀粉 (3)A:甲和乙装置的叶片均变蓝 B:甲装置的叶片变蓝 乙装置的叶片不变蓝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在探究实验中,一般应该设置对照实验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本实验中,应该设置一个烧杯内装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烧杯装等量清水,这样形成一组对照试验,而在实验前,一定要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这样再检测出来的淀粉就是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那么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两个装置都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都会变蓝,如果需要二氧化碳,乙装置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光合作用缺少原料,不会产生淀粉,也就不会变蓝,而甲装置中有二氧化碳,所以产生淀粉,从而滴加碘液变蓝。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对照实验的理解以及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都要扎实掌握。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