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1:0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 主备人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讲授本单元第二篇课文《那个星期天》的字词和主要内容的概括,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会学生概况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掌握主要内容,为下节课学习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做铺垫。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储备比较丰富,在字词方面基本可以轻松掌握,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具备一定能力,只是在句子的简练方面需要再加强指导和锻炼。
目标确定 会写“媚、蚁”等 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4.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字词,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读题目,提疑问教师活动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学生活动 1.学生谈对题目产生的疑问。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3.简单回顾《盼》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环节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学生活动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 交流汇报: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 基于生字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设计旨在让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自学能力,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环节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教师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下面我们进行随堂检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出示随堂检测的内容。 2.请同学们课后从作业超市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课件出示作业超市的内容: 阅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后搜集并摘抄有关“母爱”的好词好句。学生活动 1.完成随堂检测的内容。 2.课后完成作业超市:抄写好词好句或者是搜集摘抄有关“母爱”的好词好句。设计意图 考虑到特殊学生,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选择了基础知识和拓展延伸相结合的办法。特殊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随堂检测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huánɡ( 惶) 依wēi(偎) dān( 耽)搁 阳光明mèi(媚) 一声不kēnɡ( 吭 ) 二、给下列生字组词。 媚( 妩媚 ) 蚁( 蚂蚁 ) 绊( 绊倒 ) 耽( 耽误 ) 惶( 惊惶 ) 偎( 依偎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我现在还能感觉那光线漫长而( 急遽 )的变化,孤独而( 惆怅 )的黄昏到来。 (男孩儿)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 逝去 ),一派( 荒凉 )。
6.板书设计 9 那个星期天
7.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 主备人 胡海荣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与第一课时紧密联系,学习妈妈一天的劳碌和“我”心情的变化过程,体会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伤害以及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在读中学习作者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学会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
2.学情分析 在有了上课时对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布局的简单了解后,学生激发了探究文本的欲望,也喜欢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和“我”的心理变化。能够抓住关键词分析作者每个情境中的心情,感受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伤害,体会母亲操劳家务的辛劳。
3.目标确定 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5.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教师活动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 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学生活动 学生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多种形式朗读“我”心情变化的相关语句。 交流从“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里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作者是怎么写“盼”的。 交流环境描写的好处。 共同梳理总结人物心情变化设计意图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环节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教师活动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母亲是不是一位好母亲。 2.学生交流:“我”为什么不直接拉母亲去,而是一直等待母亲。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父母。 设计意图 基于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环节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教师活动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学生活动 1.谈一谈读了课文有哪些感想。 2.合作探讨《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表达情感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集思广益。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不同作者在描写真情实感时采用的不同写作特点,让学生能学会运用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写作。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教师活动 1.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2.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2.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出示随堂检测。 3.作业超市: (1)阅读《务虚笔记》及其他史铁生作品。 (2)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任选一个情境,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时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学生活动 1.阅读史铁生的作品。 2.与同学分享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生活体验。 3.课后完成作业超市中自己喜欢的一项。 设计意图 1. 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2.作业的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加深对腊八粥的情感认识。同时学会运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随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 失望 B.焦急 C.期盼 D.无聊 本文叙述了从“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到希望落空的一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从藏在大门口时的( C ),蹲在草丛里等妈妈买菜回来的( D ),到跟在妈妈腿边时的( B ),最后希望落空时的( A )这一变化。 2. 课外阅读。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盼望)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好吧,就明天。” 我说。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唠唠叨叨、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恋》 用“\”将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写母亲?
6.板书设计 承诺 答应带“我”出去玩 期盼、激动 等一会儿、买完菜去 焦急、孤独 等忙完去、下午去 焦急、懊悔 洗完衣服去 无奈、惆怅 落空 “我”流泪、妈妈惊惶 失望、委屈
7.教学反思与改进